傅頤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行各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高等教育領域,特別是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新形勢下,如何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改變大學生思維方式、創新思政教育工作成為每個高等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課題。文章重點探討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方法。
關鍵詞:“互聯網+”技術;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方法探討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深度改革,對學生素質教育要求越來越高,對大學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互聯網+”時代下,信息傳遞的交互性、及時性、便捷性越來越強,在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實時與學生共享海量資源。接下來,談談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創新的幾點思考。
一、現階段,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思政教育工作形式機械、單一
由于傳統應試教育體制影響根深蒂固,雖然新課程標準深入實施,但是很多大學生仍然采用“灌輸式”理論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接受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易產生厭學、抵觸心理,進而降低教學有效性。
(二)教學內容陳舊、枯燥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大學思政教育中也積極采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采用視頻、音頻等載體來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具體形象性,但是,教師們只是轉變了教學模式,教學講解內容依附于課本教材,沒有實質性改變,對于授課內容也沒有自己的見解、沒有創新,更不用說拓展、升華課本內容。
(三)思政教師整體素質偏低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教師都忽視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多讓校內教師兼職或者外聘非教育工作者人員從事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大過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效果難以實現,同時也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這些思政教師由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教育或培訓,在專業知識體系、教學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進而嚴重降低了教學效率與質量。
二、創新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的具體對策
(一)轉變思政教育工作理念和思路
眾多周知,“互聯網+”時代具有及時性強、交互性強和邊界模糊等特征,因此,加強學生的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之處。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高校在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時,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思想意識形態中的主流地位、堅持以學生為主。由此可見,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應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國內外網絡文化發展方向,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堅決抵制外來消極、負面意識形態入侵,為學生營造多元化、多樣性、和諧民主的政治文化氛圍。另外,教師要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采用多樣的傳播策略、創新傳播手段,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對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推動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二)創新大學升思政教育工作方法
傳統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灌輸式”理論教學方式,長期下來,往往產生抵觸、厭學心理,嚴重影響思政教育效率與質量。而多媒體平臺、互聯網技術是學生喜聞樂見、愿意接受的。因此,作為大學思政教師,應摒棄傳統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教學主體地位,深入了解學生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從而能利用新媒體技術、先進的教學設備,建立符合本校學生需求的教育工作平臺,提供良好的教學條件、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作為大學思政教師,要通過新媒體技術和途徑過來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宣傳與教育,引導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大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其次,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理念,熟練掌握多媒體應用能力,如,通過建立QQ群、微信群的方式,隨時隨地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為學生答疑解惑。另外,教師要實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日常生活和學習情況,一旦發現大學生思想出現波動、存在逆反心理,應積極進行了解、解決。
另一方面,大學思政教育要創新教學內容,搜集海量的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從而發掘出更多有利于本班級教學的教育資源。現階段,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生活、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了解國家政策、社會新聞等諸多新鮮事物,教師完全可以利用海量的網絡資源,實現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學生生活實際的高度結合,從而有效集中學生課堂注意力。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還能有效降低理解難度,從而大大提高教學質量與水平。另外,大學思政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分享自己優質、高效的教學經驗,實時分享各種優質教學資源,從而提高全國范圍內大學思政教育整體教學質量與水平。
(三)加強大學思政教育隊伍建設,提高教育工作者整體素質
眾所周知,教師是開展大學思政教育、提高教育質量與水平的基礎和前提。因此,要想發揮思政教育功能、提高教育水平,就必須加強大學思政教育隊伍建設,提高教育工作者整體素質。作為高校,要提高思政教師準入門檻,引進一些專業對口、業務水平高、職業素養高、工作經驗豐富的教師來從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加強對在崗思政教師的培訓工作,不僅要培訓教師的專業理論知識、教學技能,還要對教師的新媒體技術理解和運用能力進行有效培訓,讓教師能夠實時掌握最新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從而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滲透、運用,另外,也要對教師的職業素養、語言表達能力進行有效培訓,進而能夠將思政知識通過幽默風趣、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遞給學生,進而大大提高教學有效性。作為大學思政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積極參與校內組織的各種關于專業知識、新媒體技術方面的進修、培訓活動,及時掌握專業新知識、新媒體技術。要注重同行交流、溝通,互相分享有效的教學經驗,取長補短,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運用。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韓愈曰:“弟子不必不如師,是不必賢與弟子。”大學生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對互聯網技術的學習和應用能力其實一點不比教師差,甚至比教師好,因此,教師應走下教學權威的神壇,學習學生的靈活性、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從而通過學生能夠有效掌握互聯網時代的傳播學知識和傳播技巧,進而更好的為大學思政教育服務,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與水平,同時還能有效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應用能力。
(四)加強思政教育學生干部隊伍建設,有效拓展延伸思政教育工作
學生干部是學生群體中比較突出、先進的一群人,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綜合素質相對較高,也是教師和廣大學生之間聯系的主要紐帶。其次,學生干部也是學生群體中的一員,他們在學校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其他學生在一起,因此,在思想、行為等方面比較了解學生,也能代表大部分學生,同時,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都很容易被其他學生認可、接受。由此可見,新形勢下,要想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質量和水平,加強學生干部隊伍建設非常重要。因為學生干部的積極參與,能有效對思政教育工作空間、內容進行有效拓展延伸,在大大提高教育工作效率與水平的同時,也能培養一批優秀的學生干部。作為高校和思政教師,應積極選擇那些學習成績較好、能力強、責任意識突出、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組建學生干部隊伍。其次,較強對學生干部的培訓,通過模擬演練、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來提高學生干部在互聯網時代的業務水平、綜合素養,提高他們對網絡消極形態的應對能力、警惕性,進而有效發揮學生干部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另外,針對學生干部,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健全獎勵激勵機制,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干部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值得一提的是,應結合學生年齡、社會能力等實際特征,考核評價應該以正向表揚評價為主,切不可過分批評指責。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質量直接影響學生道德素養、職業能力以及終身發展。新形勢下,高校應高度重視思政教育工作,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來創新思政教育工作手段,并不斷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業務水平、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培養一大批能力過硬、素養較高的學生干部共同提高大學思政教育工作質量與水平,引導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鄧德球.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5):133-134.
[2] 沈南.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及運用[J].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5(04):105-108.
[3] 劉敏.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29(0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