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恒婧 王韶徽 黃雨 劉曉敏

摘 要:文章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對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丁家營鎮的丁家營小學和工廠留守兒童安幼之家的留守兒童進行調研。
關鍵詞:留守兒童;鄉鎮;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安全問題
一、調研背景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留下年邁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調研目的
我們志愿者會對孩子們進行心理疏導、安全防護技能培訓并加強道德教育,給孩子們送去關懷,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三、調研對象
十堰市丹江口市丁家營小學的留守兒童
四、調研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和家庭訪談方法。
五、基本情況
這次社會實踐的地點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丁家營鎮,這已經是我們“彩虹育蕊”志愿服務隊成立的第4個年頭了。4年以來,城區的張家灣小學;城鎮的丹江口市丁家營鎮、鄖陽區白桑關鎮和竹山縣寶豐鎮;農村的竹山縣大鄉廟和丹江口市土臺村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通過家訪和調查問卷,我們了解到,大多數家庭父親在外打工或父母都在外打工(表1),而孩子由老人照看,由于和父母相處時間過少,有些孩子從未得到過心理上的指導,于是出現了一些埋怨父母,不愿意和人溝通,憂郁自閉叛逆等現象。
六、留守兒童現狀
通過我們服務隊的家訪和問卷調查,分析整理后,我們概括出了十堰市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現狀留守兒童有三大心理問題,以及其不良道德行為如下:
(一)留守兒童有三大心理問題
(1)自我封閉 性格孤僻
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他們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自卑感一旦形成,就會以一種負向情緒體驗而存在。由于客觀環境和主觀認知難以改變隨著父母外出務工時間的延長,這種自卑體驗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和泛化,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與父母關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豐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現出的自卑心理問題越明顯。這樣的兒童在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留守兒童與父母交流的頻率:一周交流一次87人(55.4%),一月一次47人(29.9%),一月以上一次23人(14.7%);
留守兒童交友情況:有特別要好朋友者134人(85.4%),無特別要好朋友者23人(14.6%)。
方差分析僅在“是否有特別要好的朋友”上,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和自卑感得分差異顯著,有特別要好朋友者的孤獨感和自卑感得分均低于無特別要好朋友者。
(2)情緒失控 容易沖動
留守兒童一般年齡在16周歲以下,正處于身心發育時期,情緒欠穩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緒失控和沖動。他們還容易對周圍人產生戒備和敵對心理。這種敵對心理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攻擊行為。有些兒童總感到別人在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對教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也易于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嚴重者往往還有暴力傾向。
(3)認知偏差 內心迷茫
少數留守兒童認為家里窮,爸媽沒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遠他們,導致情感隔膜。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茫然。多數兒童進取心不強,紀律渙散,再加上家里無人輔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逐漸逃學、輟學,以致過早地流向了社會。
(二)留守兒童的道德行為差
由于缺乏有效監管和教育,留守兒童往往對事物不清好壞和是非,不能正確地看待問題,容易受社會上反面現象的影響,容易養成一些不良行為。例如:經常說謊,愛說臟話,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學的東西。
七、策略建議
關愛孩子的精神成長。
把孩子喜怒哀樂放在心上,注重孩子的生理心理活動、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的教育。與孩子溝通交流情感,彌補留守孩子親情的缺失。心理健康問題已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為隱性,是不容易發覺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一)性格孤僻內向
留守兒童年齡幼小,離開父母盡管有的是爺爺奶奶和其他親戚監管,但是畢竟與父母是親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煩事情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孤僻內向,不開朗。
(二)有自卑心理情緒
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兒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邊,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因此,與父母全在身邊的兒童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降低要求,上進心不強。
(三)產生反抗或逆反心理
留守兒童總感到別人在欺負他,一點小事就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敵意。對老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容易激進沖動,干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如:與家人頂撞,不聽親人勸告;不聽老師的教導,與教師對著干。
(四)產生怨恨父母心理
有少數孩子認為家里窮,父母無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對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理解,由此而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遠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無情。
如果出現以上現象,家長就要格外注意,積極培養孩子樂觀向上的心態,多和孩子溝通聊天,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為他們營造一個更好的生活學習環境。
八、實踐總結
服務隊每次做完社會實踐活動,每個隊員都會有很多感悟。我們認為對留守兒童進行支教活動,這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同時也希望社會能更加關注這一社會問題,給這些可憐的孩子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助。農村留守兒童是兒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系著兒童整體素質的提高,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準確把握農村留守兒童需求,是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希望政府能早日出臺緩解這類社會問題的方法。而我們則會盡我們所能,給孩子們帶去知識和關愛,用耐心和愛心讓孩子們不要再感覺到孤單,不僅是身體上的,更是心靈上的。
參考文獻
[1] 侯洋,徐展.農村留守兒童的孤獨感與自卑感[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8).
[2] 高士標.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4(14).
[3] 馬詩琴,司愛麗.守望幸福[J].經濟研究導刊,2010(17).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7年湖北省高校實踐育人特色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SJJPD4001。
作者簡介:蔡恒婧(1998- ),女,湖北醫藥學院第一臨床學院康復治療系2017級康復二班學生;王韶徽,女,湖北醫藥學院第一臨床學院康復治療系2017級康復二班學生;黃雨(1998- ),女,湖北醫藥學院第一臨床學院臨床醫學系2015級臨本二班學生。
通訊作者:劉曉敏(1981- ),女,講師,湖北醫藥學院第一臨床學院學工辦主任,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