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遙
【摘要】臺灣地區教育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并在長期發展中逐漸體現出傳統文化教育學科貫通、民間讀經運動蓬勃發展、傳統文化教育日漸式微的教育特色。了解臺灣地區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更有助于促進大陸地區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論探索與現實發展?,F有臺灣地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兩岸研究多以語文學科為主;二是大陸地區側重教材研究,臺灣地區側重教學研究;三是兩岸均缺乏系統性的整體研究。
【關鍵詞】臺灣地區 傳統文化教育 綜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017-02
“長期以來,中華傳統文化對臺灣地區的政治、宗教、藝術、民眾心理、信仰、風俗習慣乃至價值觀和道德觀都產生了顯而易見的影響,其中對教育的滲透和作用最為直接?!盵1]臺灣地區教育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并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一是傳統文化教育學科貫通。臺灣地區教育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國文、社會、生活等學科均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各版高中國文教科書不僅始終堅持以古代經典文化為主,而且“國學概要”“中國文化史”等傳統文化課程均為高中選修課程;臺灣地區的生活課程,除了教導生活禮儀,也將儒家思想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融入其中;小學和初中的社會課程則逐步引入了社會應遵守的道德規范。經過多年的探索,臺灣地區傳統文化教育已實現各學科間的融會貫通。
二是民間讀經運動蓬勃發展。臺中教育大學王財貴教授和臺灣中山大學簡錦松教授是臺灣地區的民間推廣讀經運動的代表人物。王財貴教授具有多年推廣讀經的經驗,其讀經教學法主張背誦記憶。簡錦松教授推動了小學生讀唐詩運動,通過編纂教材、舉辦比賽、培訓種子教師、成立古典詩詞基金會等方法,使讀唐詩推廣運動取得很好的成效。盡管褒貶不一,但是民間讀經推廣運動的努力,的確培養出很多古代經典的愛好者,并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緊密地凝聚在一起。
三是傳統文化教育日漸式微。2016年以來,臺灣地區各學科領域課程綱要的制定進行了大翻修,“核心素養”“多元文化”成為了其中的重要內容。如何保留臺灣地區過去推廣中華傳統文化的成功經驗,成為了臺灣地區國文教育面臨的一大難題。在發展勢頭上,臺灣地區傳統文化教育略顯頹勢,飽受“多元文化”的沖擊,不少版本的臺灣國文教科書已逐步削減傳統文化教育內容。
本文將從傳統文化教育觀、課程與教材、教師與教學、考試與評價四個方面對海峽兩岸研究文獻進行分析,以期了解臺灣地區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歷程。
1.關于傳統文化教育觀的研究
研究者多從經驗啟示和發展反思兩方面對臺灣地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總結與分析,涉及學段從幼兒園至職院高校,涉及學科以國語文為主,兼顧書法教育、道德教育、社會教育和倫理教育。
在經驗啟示方面,代表性觀點來自臺灣師范大學王基倫教授。他將臺灣地區傳統文化教育的經驗概括為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安排文言文教材、民間推廣讀經運動和傳統文化教育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并由此提出相關建議供大陸語文教育學界參考:“傳統文化精神教育重于物質形式,群體力量之外須顧及個人學習興趣,民間主導效果大過于政府命令的貫徹?!盵2]不少大陸學者也對臺灣地區傳統文化教育的經驗啟示進行了比較與分析,指出臺灣地區傳統文化教育的成效可歸功為三點:一是形成了完善的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和機制,二是培育了一大批民間傳統文化傳播者,三是注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創新。此外,還有學者從臺灣地區社會學科、倫理學科、道德教育及書法教育的角度,分析臺灣地區傳統文化教育的經驗啟示。
在發展反思方面,相關研究形成了兩種值得深入探究的相對觀點。一方面,臺灣地區傳統文化教育要警惕“去中國化”的影響。臺灣教改呈現出“去中國化”的過程,不利于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臺灣教育的基石。另一方面,臺灣地區傳統文化教育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亟待改革。傳統文化教育方式強調誦讀,偏重對教材知識的“死記硬背”式的灌輸,學生難以從中獲得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相關知識。傳統文化教育并不能提高國文教育質量,也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
2.關于課程與教材的研究
在課程方面,有研究者指出:“臺灣地區中小學語文課程,從國民小學到高級中學,皆將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材料編入教科書,傳授給學生知曉,進而要求將其精神融入生活,付諸實踐?!盵3]臺灣地區的傳統文化課程經驗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大量的傳統文化知識,更有助于語文教育的整體發展。此外,也有不少研究者將重點放在了對傳統文化課程設計的研究上,如有的研究者從古典詩詞的角度探討情意課程的整體設計,指出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設計要讓學生在吟誦涵詠中,感受到古人的高風亮節,從而提升自己的情意能力和人生智慧。
在教材方面,大陸地區的研究者傾向于比較研究,通過對海峽兩岸教科書中的古代文學作品進行比較,并分析兩版教科書的優缺點,從而對大陸語文教科書的編排提出些許建議。海峽兩岸的語文教科書均重視古代文學選文質量,強調文質兼美,大陸地區古代文學選文的練習強調誦讀與積累,而臺灣地區的古代文學選文與插圖、助讀及練習搭配得相得益彰,形成了成熟的傳統文化編寫體例與體系。大陸地區語文教科書的傳統文化編寫亟待科學化與體系化。此外,不少研究者對臺灣地區語文教科書的傳統文化因素進行了重點分析。
3.關于教師與教學的研究
在教師方面,不少研究者認為教師是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角色,要注重對教師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首先,“臺灣社會中存在根深蒂固的天地君親師的傳統觀念以及對教師道德形象的較高期望,使教師群體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處于有利地位?!苯處熓菍W生的引路人,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其次,要注意對教師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將文化傳統與現代師道相結合。林秀珍在《文化傳統與現代師道》一文中指出:“臺灣教育改革在推動教師追求先進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時,還要時時回歸固有文化傳統的師道觀,體認教育工作的神圣性,建立教師的心靈天地與文化理想,為教師提供認同歸屬與精神動力。”[4]
在教學方面,相關研究主要涉及韻文、古典詩詞及學習障礙學生等部分。有研究者以音韻為中心,針對韻文教學中音韻演變部分進行分析,以期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探析高中韻文教學的若干問題,提供情境教學設計的些許經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有研究者以義旨為中心,將文本分析與教學活動相結合,討論古典詩詞教學如何循序漸進地彰顯文旨。在學習障礙學生的教學上,研究者試圖通過實證,分析探討圖像化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古詩學習的成效影響,并得出結論:圖像化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的古詩學習,不但有顯著的學習成效,更能讓學生從精簡的文字中獲得閱讀動機、閱讀態度與學習成就。
4.關于考試與評價的研究
對臺灣地區傳統文化教育考試與評價的研究相對較少,多為個案研究。有學者通過對2015年大陸新課標全國I卷、II卷和臺灣地區“學測”卷進行比較,從而分析兩者在命題形式、閱讀材料、考查內容上的異同,再進一步聯系社會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探討兩者在古詩文教育理念上的異同。也有臺灣學者指出了臺灣地區傳統文化教育考試與評價的不足,認為臺灣地區的大學入學制度與傳統文化、社會習俗緊密相連,“而且這些文化傳統與社會習俗很可能會削弱多元入學方案的初衷甚至阻礙目標的達成”,從而對臺灣地區的大學入學制度及觀念提出反思,以期真正落實的“多元入學方案”及“多元智慧與適性發展”的精神。
綜上所述,現有臺灣地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主要體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兩岸研究多以語文學科為主。大陸學者對臺灣地區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語文學科,而忽略了其它學科的研究。臺灣地區學者則在重點研究語文學科的基礎上,對書法教育、道德教育、社會教育和倫理教育等學科均有涉獵,從而基本上實現了各學科傳統文化教育研究的融會貫通。
二是大陸側重教材研究,臺灣地區側重教學研究。大陸學者的研究多側重于對兩岸教科書的古詩詞、文言文等古代文學作品選篇的比較研究,從而探討兩岸教科書編排的優缺點,并提出些許建議。臺灣地區學者的研究多側重于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研究,通過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深度剖析,以期提高教學效果。
三是兩岸均缺乏系統性的整體研究。部分學者試圖通過對臺灣地區教科書中的文言文經典篇目及其蘊含的精神內涵進行分析,從而了解臺灣地區教科書的傳統文化編寫。但是,臺灣地區教科書中的文言文選文是否能代表其傳統文化編寫體系,仍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力量之源。近年來,黨和政府不斷呼吁并出臺有關政策,要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欣欣向榮,相關成果日漸成熟。臺灣地區的傳統文化教育,從課程綱要編寫、到教科書編排、再到考試試題導向,形成環環相扣的編寫體系。了解臺灣的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更有助于促進大陸地區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論探索與現實發展。而縱觀現有研究,從數量上看,對臺灣地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的發展態勢良好,但若就創新性、深入性、全面性而言,則仍存在部分不足,尚未形成對臺灣地區傳統文化教育、教材及教學的系統性研究,亟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黃新憲主編.傳統文化影響下的臺灣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1.
[2]任翔主編.傳統文化與語文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49.
[3]董金裕.臺灣中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中國教師,2016(03):18.
[4]林秀珍.文化傳統與現代師道[J].鵝湖月刊,200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