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俊儒
【摘要】在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對課程標準的研讀、對教材的深入分析與再加工、對學情的透徹把握來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大量的理論與實踐證明,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靈活恰當?shù)倪\用“溫故知新、先學后教、先教后學”這三種方法,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能全面落實新課程的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 教學方法 有效化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168-01
當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而教學方法的選擇決定著課堂的教學效率。不同學段、不同學科、同一學科不同教學內容、同一教學內容不同課型其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都將直接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效率。尤其是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如何選擇恰當?shù)倪m合的方法更為重要,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育人目標、又要對教材的處理與加工更加生活化、更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的不可違背性,下面就以三種方法的選擇做簡要分析。
一、“先學后教”——讓學生的學成為教師教的起點,把學習的權利與機會還給學生,充分體現(xiàn)以學定教。
當學生已經(jīng)能夠自己閱讀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時候(處于相對獨立和基本獨立的階段),就要先讓他們自己去閱讀和思考,當然,這時只靠學生自己讀書和思考還不能解決全部問題。所以,教師的教學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師一定要針對學生獨立學習中提出的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這就是教學的針對性。沒有針對性的教學就是一般化的教學,一般化的教學是無效和低效的教學。值得強調的是,在針對學生獨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也不是包辦代替,而是要繼續(xù)注重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并發(fā)揮學生的集體智慧。
例如,八年級上冊《分式》這一章第一節(jié)分式的基本概念的學習,通過對課程標準解讀、教材處理、學情分析的基礎上,就可以直接選用“先學后教”的教學方法,老師出示詳細的學習任務后,學生通過對教材的閱讀、思考,結合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學生很快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判斷一個代數(shù)式是不是分式,接下來老師可以出示(投影儀或者黑板)10-15個代數(shù)式,讓學生自己去判斷是不是分式,并說明判斷的依據(jù),同時要設置一些特殊的分式(例:■、■、m-1),作為學生在先學之后存在判斷模糊或者本節(jié)重難點的突破上,這些特殊分式的判斷也作為課堂上學生們探究環(huán)節(jié)、質疑節(jié)點、合作問題、展示素材,這樣安排,既尊重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給學生提供了自己去閱讀、思考、判斷的機會,教師去觀察、引導即可,課堂上學生練習、探究、質疑、合作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課堂效率也隨之提高。
二、“先教后學”——教師通過精講、生動案例、智慧語言將陌生領域的學習帶進熟知的思維環(huán)境,充分體現(xiàn)“以教導學”。
當學生不具備獨立閱讀教材和思考問題的時候(處于依靠教師的階段),教師要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教學生學會閱讀和學會思考上面,這同樣是教學的一條規(guī)則、規(guī)律,而不是一種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當然,教師不能脫離學科性質、教材內容特點和學生認識水平來單獨傳授所謂的方法,而應該把方法傳授有機地滲透和溶入知識的教學中,并引導和教育學生保持對學習方法的關心度,養(yǎng)成“方法”的意識。
三、“溫故知新”——讓連續(xù)性的知識學習在學生思維中形成知識的建構,學知識與學方法統(tǒng)一和諧,充分體現(xiàn)學會了才有興趣。
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又具備適當觀念時,學習材料對學生就構成了潛在意義,接著,學生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頭腦中的適當觀念發(fā)生非人為性和實質性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是理解和思維的本質。其結果,新知識被納入到學習者的原有認知結構中去,獲得了心理意義,真正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自己的“血肉”,自己的心理品質。而原有認知結構經(jīng)過吸收新知識,自身也得到改造和重新組織。正因為如此,奧蘇伯爾也把有意義學習看成是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新組織。
例如,學生在九年級學習一元二次方程這一章節(jié),是學生在小學學習簡易方程及七八年級學習了一元一次、二元一次等整式方程的基礎上來學習的,所以,上課一開始采用學生試一試的方式,讓他們試著口頭描述一元二次方程有什么特征,然后試著寫一寫,寫出一個一元二次方程,學生都會很快完成,而且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像這種新舊知識能夠清晰地分辨時,學生才可能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上述三種方法是有內在聯(lián)系的,對各種方法的內涵的理解也不能簡單化、絕對化。只有深刻全面地理解各種方法的內涵及其相互的關系,并創(chuàng)造性地在實踐中加以落實,才能真正實現(xiàn)有效教學、優(yōu)質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