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婷婷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改深入發展,教學手段及育人理念不斷革新,在優化教學模式,完善教學體系中發揮積極效用,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掌握一門簡單的樂器尤為重要,在豎笛學習任務完成的基礎上,我在課堂中開始嘗試教授口風琴,它不僅可培養學生音樂素養,還能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實踐,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目的,本文通過分析初中音樂中口風琴教學的技巧與作用,以期提高初中音樂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音樂 口風琴教學 技巧 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227-02
口風琴(Melodica)屬于有鍵盤的吹奏樂器,雖與口琴分屬同一樂器類別,均屬于自由簧吹奏樂器,但口風琴在彈奏時吹氣,亦可分屬鍵盤樂器(可吹奏),為此使初中音樂教學內容更為充實,拓展學生音樂視野,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教師積極開展口風琴教學實踐活動,豐富音樂教學形式,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然而,當前與口風琴教學相關研究成果較少,加之學生音樂素養、學習興趣不盡相同,未能形成富有導向性的口風琴音樂教學體系,影響初中音樂教學質量,這也為本次研究創造條件。基于此,為提高初中音樂教學質量,探尋口風琴教學技巧及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一、初中音樂中口風琴教學技巧
1.以人為本。自新課改以來,教師逐漸意識到將學生視為課堂教學主體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以此為由科學合理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得以積極參與到口風琴教學活動中,例如教師在面向學生群體介紹口風琴時,可采用信息技術教學法,為學生播放一段口風琴演奏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提出思考問題,如“口風琴與其他樂器的異同”等,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將學生的思維與口風琴知識融合在一起,為學生汲取口風琴知識營養,提高其音樂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2.貫穿引導。雖然新時期學生是課堂教學主體,但教師仍需轉變身份,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把握教學實踐方向,確保學生可樹立完成學習任務,基于此初中音樂教師需將自身視為“引導者”,貫穿在學生自主學習進程中,給予學生針對性幫助,削減口風琴教學阻力,例如教師在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組織學生群體通過合作演奏口風琴作品時,發現有的學生因缺乏音樂學習興趣,無法參與到分組學習活動中,為此教師可采用“游戲+分組合作”教學模式,將“競技”、“獎勵”及“集體榮譽”等觀念引入音樂講堂,學生為不拖累組內成員并獲取獎勵,便遵循教師引導合作演奏,最終呈現較為完整的合奏作品,在完成口風琴教學任務同時,達到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等核心素養的目的。
3.創新自省。創新是教學重要技巧之一,教師立足口風琴教學實況,不斷創新實踐教學方法,才能打造科學、有效音樂教學體系,提高口風琴教學質量,同時教師需不斷回顧其口風琴教學歷程,在自省反思教學精神指引下,明晰其教學優勢與劣勢,以此為由創新教學方法,完善口風琴教學體系[1]。
二、初中音樂中口風琴教學作用
1.充實音樂教學內容。基于音樂教材內容有限,加之每個學校音樂教學條件千差萬別,音樂教材內鮮少針對某樣樂器編設教程,影響學生音樂素養培育成效,為此初中音樂教師立足本校教學實況,開展口風琴教學活動,充實現有音樂教學內容,豐富樂理知識講解模式,助力教師有效落實音樂教學目標。
2.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核心素養關乎情感、價值觀念、態度、知識及技能等各個方面,它滲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助力學生掌握更多終身受用的知識及技能,為此初中音樂教師開展口風琴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通過不斷練習,提高口風琴演奏質量,繼而將銳意進取、堅持不懈、刻苦學習的價值觀念滲透給學生,同時教師通過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表演競賽、音樂作品創編等生本化教學活動,可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培養學生表現力、協作互助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等核心素養,同時助力學生掌握更多音樂知識,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學生音樂素養,使教師得以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2]。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口風琴走進初中音樂講堂,是新課程改革的選擇,是“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選擇,亦是學生音樂學習需求的選擇,為此初中音樂教師需立足新課改大背景,積極學習科學、可行、新穎的教學手段,從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著手,打造生本化初中口風琴教學體系,在充實音樂教學內容同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學好音樂、唱好歌曲,有效提高初中音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芳,陳澤鑫,等.口風琴進農村初中音樂課堂的可行性方法[J].中學教學參考,2015(21):57.
[2]賴孟優.淺談如何在初中口琴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J].讀寫算(教研版),201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