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秀華 楊玲
關鍵詞 立德樹人 網絡素養 大學生
基金項目:四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課題:“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課題編號:CSZ1 6022)。
作者簡介:鄧秀華,四川商務職業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楊玲,四川商務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學與公共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214
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9月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由此可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任務。“00后”大學生是網絡的原住民,網絡已經成為他們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通過網絡交友、學習、購物等,每天大部分的空閑時間都是在網絡上度過。對他們的網絡素養進行研究,尋求提升網絡素養的方法,對于落實高校立德樹人育人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特點
(一)“00后”大學生網絡技術掌握程度較高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9年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18年12月,國內網民總人數達到8.2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9.6%。”大學生是我國網民中的一部分,幾乎沒有大學生不會上網。現在“00后”大學生都能較好地掌握網絡技術。部分大學生對網絡技術充滿興趣,空余時間會自我學習網絡技術。而且從小就能熟練使用手機等移動互聯網工具,見聞和視野早超越了90后和80后。手游、動漫、玄幻文學、獨特語匯在“00后”大學生群體中廣為流行。每個學生幾乎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文化體驗形式或娛樂方式等。
(二)“00后”大學生利用網絡開闊視野
“00后”大學生對國家和集體認同感高,大學生利用網絡能夠開闊視野。“00后”大學生每天上網能夠查看時事新聞,獲取各種各樣自己想要的知識和最新的信息,有的大學生還利用各種相關網站上面的知識和視頻等來提高自己某項業余愛好的水平例如:有的學生喜歡學習英語,書本知識和教師講授有限,他們在網絡上面去聽網上的英語教學,在各種慕課網站上聽其他大學教師的課程等等,這些都是對大學課堂的有益補充。
(三)“00后”大學生網絡參與的主流積極健康
大部分“00后”大學生對生活充滿信心,性格樂觀開朗。一些學生在網絡論壇里發表自己對社會熱點問題的看法;還有一些學生喜歡發一些與自己生活相關的正能量的帖子,希望能夠和網友進行溝通、分享和交流。此外,“00后”大學生競爭壓力大,求職擇業競爭的激烈,涉及大學生切身利益的各項改革措施的實施等等,使得大學生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的高壓力群體。某“00后”大學生說:“當我遇到煩惱時,面對熟悉的人,我有很多話難以開口;特別是看著他們此時在忙著自己的事情,會有種被忽視的感覺,認為他們對我們不夠重視,因此不愿意對他們訴說。而面對陌生人,會有一種輕松的感覺,沒有任何的約束。”這一類型的大學生在業余時間上網與網友聊天,把自己的壓力說給陌生人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暫時緩解心理的壓力。
二、“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00后”大學生對網絡安全問題和潛在風險認識不到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年輕人幾乎是無人不網,無日不網,無處不網”,“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依然因網而生、因網而聚、因網而增”。一方面,根據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的《2018年我國互聯網網絡安全態勢綜述》數據顯示:“2018年,CNCERT全年捕獲計算機惡意程序樣本數量超過1億個,涉及計算機惡意程序家族51萬余個,較2017年增加8132個。全年計算機惡意程序傳播次數日均達500萬余次。按照計算機惡意程序傳播來源統計,位于境外的主要是來自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另一方面,對于“00后”大學生,“吐槽”與“被吐槽”是當下大學生網絡語言生態。“吐槽”表面上是對外界發泄不滿,在本質上是大學生自我與外界的關系沖突易發、多發的流露。“被吐槽”的勢力主偽裝成網絡“大V”,打著關心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旗號,既抹黑中國,也不斷地抹黑大學生。為了搶奪話語權,這些抹黑的言論被巧妙地轉化成了大學生喜歡的“槽點”,使不少大學生對此趨之若鶩。這些網絡“大V”寄生在彈幕、知乎、抖音、短視頻、水群以及各種因興趣集合的網絡社群。社群以非正式群體存在,很容易迷惑一部分大學生。
(二)“00后”大學生的網絡自我保護和防范措施不得力
根據《2018年我國互聯網網絡安全態勢綜述》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也發生了包括十幾億條快遞公司的用戶信息、2.4億條某連鎖酒店入住信息、900 萬條某網站用戶數據信息、某求職網站用戶個人求職簡歷等數據泄露事件,這些泄露數據包含了大量的個人隱私信息。”這些隱私信息一般包括姓名、身份證號碼、居住的地址、銀行卡的卡號、聯系電話、家庭成員等。
一些大學生因為信息泄露而上當受騙,其中以網絡購物詐騙、網上中獎詐騙、QQ盜號詐騙成為警情重要內容。例如:江蘇一女大學生曾通過附近的人添加了一位男性好友,“當時,我覺得他談吐挺有趣的,又都是大學生,我們就相互加了好友。”兩人聊10多天后,男孩向她借了2000元之后就玩起了失蹤。這名學生的遭遇幾乎是大學生網絡受騙行為中最沒有技術含量的案例了,但幾乎每天都在上演。“00后”大學生正處于從“童年期”向“成年期”過渡的心理學上稱之為“狂風暴雨”的階段,年輕學子在這個階段不幼稚,但也不成熟;不依賴,但也不獨立;喜歡自由,追求自尊,但又不能自主;希望被社會接納,渴望被他人肯定,但又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由于涉世未深,容易輕信他人,網絡自我保護和防范措施不得力,導致財產和人身安全受到侵害
(三)“00后”大學生網絡法律知識欠缺,網絡法律意識淡薄
我國網絡領域的基礎性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是網絡參與者包括網絡運營者、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應該且必須遵守的法律準則和依據。在“互聯網+”時代,“00后”大學生被欺騙、欺詐較為多見。從法律上說,現實中維權途徑單一,訴訟程序繁瑣,從大學生本身來說,不了解相關的網絡法律法規而選擇沉默,會讓違法者得不到應有的懲處。一些大學生發現網上傳播違法、造謠信息,也沒有及時向公安機關舉報等。
此外,有的大學生不了解相關的網絡法律法規,把網絡當成“私人空間”,在網絡上口無遮攔、嘩眾取寵;有的大學生成為“網絡控、手機控”,上課的時候不認真聽課,悄悄看手機,完全沉迷于虛擬空間;有的大學生視“網絡搜索”為救星,遇到學習問題就上網四處搜羅,而不是潛心鉆研學習,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缺乏應有的深入思考。
三、“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的路徑
(一)強化網絡知識學習,提升“00后”大學生網絡安全防范意識
一方面,高校要定期對大學生進行網絡知識(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網絡安全、計算網絡維護、局域網組網、無線網絡知識、路由器設置等等)培訓,還可以借鑒其他優秀高校的做法,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推出一批品德高尚、事跡突出、影響力大的大學生網絡榜樣,創建一批既能體現時代精神,又能夠有影響力的網絡文化項目來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例如:徐州市網絡文化協會正式設立“徐州市大學生新媒體工作委員會”。通過“大學生新媒體課堂”“大學生新媒體實踐基地”等項目載體,通過“提升網絡素養 清朗網絡空間”主題教育活動,來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
另一方面,大學生要了解電信詐騙、釣魚網站、惡意二維碼的防范以及如何保護個人信息等知識,同時,大學生要養成良好習慣,不要上非法網站;養成定期查殺病毒,使用帶有漏洞修復功能的軟件,彌補系統漏洞等等。
(二)樹立正確的網絡觀,提高“00后”大學生網絡安全防護技能
樹立正確的網絡觀,提高網絡安全防護技能,從高校來看,高校可以通過設置警惕借貸陷阱,要讓大學生防范犯罪分子通過網絡發布虛假兼職信息騙取財物,甚至誘騙學生從事非法活動;揭秘電信詐騙、拒絕網癮等教育專題,通過視頻宣傳、案例解析等形式,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提高網絡安全防護技能。其中,案例解析可以采取在高校開設網絡素養教育相關課程的形式,在課堂上用最新的各種大學生在網絡上面受騙上當的真實案例來對大學生進行教育,讓大學生從各種各樣的案例中吸取別人的教訓,上網的時候或者接到陌生電話的時候能夠提高警惕。
樹立正確的網絡觀,提高網絡安全防護技能,從大學生自己來看,就是要理智看待互聯網,應該用大部分上網的時間來學習,而不是打游戲等。還有就是在網絡上由于隱私性,會讓人們在網上隨意吐槽,大學生要控制自己的網絡言談舉止,不能什么都亂說,做一個文明的積極的網絡公民。
(三)了解基本網絡法律法規,增強“00后”大學生網絡規則意識
“被吐槽”的勢力主偽裝成網絡“大V”的社群以非正式群體存在,顯性的行政干預、制約難以湊效,需要用“網言網語”來轉化“槽點”,增強正能量的滲透力,這需要大學生了解基本的網絡法律法規,增強網絡規則意識。網絡法律法規的主體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其余的在《刑法》《民法通(總)則》《侵權責任法》《合同法》等法律中有相應的網絡法律法規規定。大學生要養成要依法律己,遵守“網絡文明公約”,法律禁止的事堅決不做,法律提倡的積極去做;要凈化網絡語言,堅決抵制網絡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風,不能夠轉發或傳播沒有證實網絡消息,健康合理科學上網等。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47/201808/t20180820_70486.htm,2018.08.20.
[2] 潘懋元,李國強.2030年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前瞻[J].中國高等教育,2016(17):5-7.
[3] 楊天明,楊天舒.基于“互聯網+”理念的跨校修讀學分課程的調整與完善[J].現代教育管理,2015(11):55-58.
[4]曹靜,孫良媛,房少梅.“互聯網+”時代大學數學課堂教學創新設計[J].教育評論,2018(6):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