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我國臺灣地區 私立高校 發展時期 特征 啟示
基金項目: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豫臺兩地民辦高校法人治理模式比較研究》(項目編號:2015BJY030)。
作者簡介:王繼風,鄭州商學院,副教授,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理事,臺灣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海峽兩岸民辦高校法人治理。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219
一、我國臺灣地區私立高校發展軌跡
探討歷史發展軌跡,不僅可以了解現況的成因,更足以發現新的觀點,有助于解決當下的問題。透過我國臺灣地區私立高校歷史軌跡,發現臺灣地區私立高校發展大致經歷了萌芽與探索期、起步與緩慢增長期、繁榮與爆發期。
(一) 萌芽與探索期(明鄭滿清-1954年)
明鄭滿清時期,產生了創辦私立高校的萌芽。如:明鄭成功在臺灣地區設立了教育主管部門分管學校,類似于現代的高等教育機構。然而隨著鄭成功的死亡而消失。滿清時期,臺灣巡撫劉銘傳為培養人才,先后設立了電報、西學堂等學校,程度上接近于現代的專科職業學校,不到一年即被撤銷。很是可惜。日本侵占我國臺灣地區時期,日本人曾在我國臺灣地區創辦了私立臺灣女子專門學校,在收復臺灣地區后被解散。嚴格意義上說,臺灣地區私立高校創辦的探索始于1945年,在煤炭業巨頭劉明等企業人士的資助下,由旅日臺灣人朱昭陽和律師宋進英創辦了“延平大學”,后因種種原因被停辦,改為高級中學。雖然失敗,但依然可貴,畢竟邁出了創辦私立高校的第一步。1949年,臺灣地區有關方面“為了有利于自己的統治,鑒于1946年后學運騷擾的教訓,對教育權把持很嚴,頒布戒嚴令,嚴格控制私人辦學。1950年后,私人辦學政策相對放松。”于是張鳴父子于在淡江創辦了第一所英語專科高校,經過不斷努力完善,該校于1958年升格為本科即文理學院,1980年又升格為大學。1951年,經臺灣地區東吳大學校友倡議,東吳大學在臺灣地區得以復建,設政治、經濟、法律、會計系,為臺灣地區第一所私立大學。這一時期,盡管漫長,但是對臺灣地區探索私立高校的發展還是積累了有益的嘗試。
(二)起步與緩慢增長期(1954年-1996年)
在東吳大學復校后,其他私立大學也開始相繼復建或創辦。一大批熱心教育事業人士和宗教團體開始復建或創辦私立大學。如東海大學、中原大學、靜宜大學、輔仁大學、逢甲大學、大同工業大學等。從1954年復建的第1所私立大學到1996年8所私立大學的創辦,歷經了四十二年,增加了7所,平均六年增加1所。這一階段又可分為幾個小階段。1954-1968年,十五年增加了1所。1969年-1979年,十年增加了1所。二十五年,只增加了2所。1980年-1989年,十年,增加了4所,增速顯著加快。1989年-1996年,七年只增加了1所,增速又降了下來。
(三)繁榮與井噴期(1996-2017)
從1996年到2017年,二十二年,臺灣地區私立大學由8所增加到82所,增長了74所,增長了九倍多,年均增長了3.5所。這一階段又可以分為兩個小階段。1996-2006年為高速增長階段,2006年達到53所,十年間增加了45所。2006-2017年為相應次高速增長階段。十年間增加了29所。超出1950年以來年均增長數。呈現繁榮與井噴狀。
二、我國臺灣地區私立高校發展特征
(一)階段性與連續性并存
我國臺灣地區私立高校發展所經歷上述三個階段,是連續的。自1950年起至2017年,近70年時間,沒有間斷過,呈現出完整的連續性。祖國大陸民辦高校在1952年5月依據教育部《關于全國高等學校1952年的調整設置方案》調整為公立高校,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后才逐步恢復。
(二)發展性與規范性并存
我國臺灣地區私立大學創辦自1950年以來,以1.2/年所的速率遞增。一路高歌猛進,發展態勢很好。而學院創辦自1950年至2017年,從3所發展到2001年的55所后又萎縮到14所。將近七十年時間,無論私立大學上升抑或學院上升或下降,有時上升下降的幅度還很大,但是無論何種情形,均在調整臺灣私立高校相應的規范內進行,沒有出現無秩序的現象,保證了臺灣地區私立高校的發展是規范的有序的。
(三) 公益性與市場性并存
“臺灣地區有關私立高校規定”學校為財團法人,鼓勵私人捐資辦學。為保證私立高校公益性質全面徹底落實,進一步規定了私立高校校長應專職,要執行董事會決議,受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監督,董事長、董事的配偶及其直系血親不得擔任校長,董事長、董事及校長的配偶及其三親等以內血親、姻親不得擔任本校總務、會計、人事職務,私立高校之收入,應悉數用于預算項目之支出;如有余款,應撥充高校基金。由于少子化和私立高校的盲目擴充,造成大學資源結構性過剩。
(四)集中性、均衡性與資源共享性并存
依據臺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統計處”統計,我國臺灣地區私立高校的布局與人文、經濟發展情形相吻合。從東西向來看,西部人口相對密集,經濟發達,文化蓬勃發展,高校總數占95.9%;東部地域廣闊,人口稀少,景色秀美,高校總數只占4.1%。從南北來看,北部以臺北為中心,包括新北市、新竹市等,高校總數約占70%,東吳大學、輔仁大學、淡江大學等私立名校集中在這里;中部以臺中市為中心,高校總數約占14%;南部以高雄市為中心,高校總數約占16%。在布局方面,除了臺北臺中高雄教育中心校際資源實現互聯共享外,還保證了每個縣市至少有一所高校,注重保障高等學校布局的均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