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核心素養下注重對學生自學習慣和能力的培養,顯得更為突出和愈加重要,學生只有學會如何學習,養成自學的習慣,形成自學的能力,才是一輩子受用不盡的真本領。
關鍵詞:核心素養;語文教學;自學能力;培養
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師教任何功課,都出于一個目的,講都是為了達到最后用不著講,教都是為了達到最后用不著教。”十九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一個壞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教師教人發現真理。”他們都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入知識之門,帶領學生走上科學的學習之路。人類有史以來積累的知識如大海般浩瀚無邊,新知識又不斷出現,所以學校教育若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和能力的形成訓練,則是舍本逐末。所以在實施素質教育和核心素養兩重大背景下,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問題。下面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方面的幾點體會和做法。
一、 教育啟發,使學生認識自學的重要性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想形成自學習慣,必須從思想上提高認識,使學生愿意自學、喜歡自學,把自學當成一種樂趣。為此,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啟發教育。
(一) 領會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
語文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學生“自能讀書,不等教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如果一個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時間長達12年之久,年年學語文,卻一直停留在“老師教,學生學”的階段,根本沒有自學能力,那么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沒有達到。因為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通過這些“例子”使學生學會讀書的方法,做到自己能讀書、會寫作文,這才算學好了語文。
(二) 認識低年級學生所處的學習階段
自從今年接上四年級的語文教學開始,我就注意結合同學們所處學習階段的特點進行培養自學習慣的教育。四年級既是由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過渡時期,又是為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及時進行教育,使學生迅速完成由幼兒到童年的心理轉換,重視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十分重要。同時要注意,低年級學生比高年級學生課業負擔輕,低年級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也比較多,所以低年級語文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自學的好習慣。
(三) 正視社會需要和就業競爭的實際
當今的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那種“一張文憑定終身,一種職業干一生”的時代已成為歷史。若沒有自學能力,不僅不能在改進后的考試中取勝,而且會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失敗。因為新世紀的文盲不是沒有知識的人,而是不會自學的人。為了適應社會需要,人們必須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而自學習慣和能力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 注重培養,使學生形成自學能力
思想認識的提高,固然有利于自學能力的形成,但光靠教育而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還是不能形成。為此,我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時,注意做到三個結合。
(一) 進行教育和采取措施相結合
低年級的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必須把進行教育和采取必要的措施結合起來,才會收到較好的效果。比如在培養學生自行解決字詞障礙時,我就采取了以下幾點措施:1. 動員學生購買《現代漢語詞典》或《現代漢語小詞典》,盡量做到人手一冊,便于隨時查閱。
2. 要求全體同學熟練掌握音序和部首兩種檢字法,自己動手查閱每課的生字、生詞,做到會寫、會拼,能解釋、會運用。
3. 簡介四角號碼檢字法,使有興趣的同學初步掌握。
4. 循序漸進。低年級第一學期先由老師正字音、解詞義,逐漸過渡為由優秀學生釋詞、老師補充訂正,最終(第二學期后半學期)達到基本上由學生自行解決字詞的學習。
(二) 提出要求和進行培養結合
為了養成自學習慣,教師當然要提出適當的要求,作為學生的努力方向。但是“性相近,習相遠”,若不注重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好習慣就不易養成。只有把提出要求和進行培養結合起來,學生才會有努力方向又能形成習慣。例如,為了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需要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但同學們的發言卻往往不夠理想。這時教師就要注意培養,既要使學生保持發言的積極性,又要引導學生思維準確、表達規范。如果說提出要求是習慣養成的目標,那么進行培養則是實現目標的必要的方法、途徑。二者結合,才有利于自學習慣的養成。
(三) 養成習慣和形成能力結合
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將終生受用,而適當的技術指導,則更有利于能力的形成。比如學生自學課文,養成了自己分段、歸納段意的習慣,卻又往往分不好段落,歸納不好段意。這就需要進行具體指導,既教給規律性的知識,如分段、擬段意的一般原則、方法、過渡段的歸屬等,又注重進行特殊情況的分析指導,使學生把習慣的養成和能力的形成結合起來,逐漸向“不需要教”的境界發展。實踐證明,這樣做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總之,基于核心素養下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當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個全新的課題,需要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不斷地去探索、去創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能高效提高語文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達到學生養成自學的一種好習慣。本人對此認識不免膚淺,做法也不太成熟,又無突出業績,為了求得指導幫助,并達到相互交流的目的,便不揣冒昧,權作拋磚引玉,望能就正于專家和同仁。
作者簡介:何樹華,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翟家所鎮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