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是表達人類情感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最能形象生動地反映和影響著人的思想情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音樂教學與德育是相輔相成的。學生在音樂課堂里不僅能吸收無盡的學科知識,更能沉浸在優美的旋律中享受美的熏陶。因此,通過音樂課堂來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關鍵詞:高中音樂;德育;音樂教學
一、音樂教學的德育功能
音樂是一門藝術性極強的學科,通過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不僅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藝術才能,更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與美學思想,因此它是高中階段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音樂鑒賞模塊的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音樂賞析來達到浸潤心靈的作用,在跳動的音符中感受作者抒發的情感。不同的音樂作品包含著不同的個人情感,學生也能從中汲取到不同的營養。所以說,無論是一段旋律,還是一首曲子,都能觸動學生心靈,從而達到“聲情并茂”德育之目的。
二、對音樂教學中的德育路徑探索
德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說教,而是在無形當中讓學生耳濡目染,更多的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讓學生身心得到發展,行為得到規范。在音樂教學中,創新德育方法是實現德育的關鍵,除了滿足教學大綱要求外,更重要的是根據社會需求結合現實情況,讓學生更多地參與課程。在實際教學中,筆者主要選取以下兩個角度來進行德育探討的。
一是“以小見大”,感受流行音樂的德育魅力。流行音樂憑借獨特的曲風魅力影響著當代青少年的學習生活,無論是在社會中還是在校園內,都能看見流行音樂的影子。用唯物主義辯證觀來看,流行音樂既有對傳統文化沖擊的一面,也有體現其現實意義的一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周杰倫,他的部分歌曲如《蝸牛》《龍拳》《聽媽媽的話》《懦夫》《爺爺泡的茶》等都極具現實意義。這些歌曲中即使只用最普通的歌詞,也同樣是正能量滿滿,給人心靈以激勵,正如《蝸牛》歌詞中寫到“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點乘著葉片往前飛/讓風吹干流過的淚和汗/總有一天我有屬于我的天”。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歌還被收錄到上海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推薦曲目之中。雖然這與許多人所接受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出入,但將流行歌曲納入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中,既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又體現了中學德育工作的與時俱進。所以說,德育并不需要高大上的形式來烘托,細微處見文章,俯下身子貼近學生生活的教育才是最能引起共鳴的教育。
二是“一枝獨秀”,體驗音樂劇表演的德育張力。音樂劇是融合了音樂、舞蹈、文學等多元素的綜合性表演藝術,既能體現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又能體現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從音樂劇的主題選擇,再到舞臺排演,最后到登臺亮相,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學生全身心融入進來。例如,筆者在每年下半年教學中都會組織學生排一場音樂劇,如表現高中生精神面貌的《青春之歌》,又如表現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的《保衛釣魚島》等,這既有音樂來烘托氣氛,又有對白表達人物活動,更有舞蹈帶來視覺享受。在精選排演這類極具德育意義的音樂話劇時,每位學生都需要默契配合,相互感染,更需要根據角色性質來傳達不同的舞臺效果,這對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和集體主義精神都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更可貴的是,透過音樂劇的表演,不僅能增長學生在音樂學科上的專業能力,更能讓學生清晰地完成自我定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結語
德育與教學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強健的體魄做基礎,再好的教育都是空殼。因此,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必不可少的,更是毋庸置疑的。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老師想要認真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就必須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式,不斷完善自我,朝更專業的方向發展,才能做到教學心中不亂,德育行之有效。
參考文獻:
[1]鐘麗萍.淺析高中音樂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9).
[2]陳永全.高中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實現路徑[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2).
[3]李婷婷.德“如影隨形”,育“潤物無聲”——高中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研究[J].學周刊,2016(5).
作者簡介:陳竹君(1988—),女,湖南石門人,中小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高中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