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幼兒時期是兒童個性開始形成的時期,兒童個性中的能力、性格、氣質三方面是相互聯系的,在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文章探討了如何在幼兒音樂教育中發展幼兒個性的多渠道、多元化、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以充分發揮個性的調控作用,從而促進幼兒音樂能力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音樂教育;個性;能力;氣質;性格
一、在音樂教育中發展個性的教學策略
幼兒時期是個性培養的關鍵時期,每個幼兒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其行為習慣、價值觀念、興趣愛好、知識經驗等都會存在差異,每個幼兒的氣質類型也是不同的。所以,基于這種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顯得尤為重要。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的智能組合是不同的。所以每個孩子理解、感受、表現音樂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因而我們應針對幼兒所存在的個體差異性,實施多元化的音樂教育手段來滿足幼兒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比如,我們班的幼兒有的音區較高,有的音區較低,音區較低的孩子在集體合唱時很難唱準高音,他的聲音顯得很突兀。對于這種情況,教師不應當眾指出問題,這樣會損傷幼兒的自尊心、自信心,打擊他學唱歌的積極性,而可以變換唱歌的方式,如采用小組唱、分聲部唱,或者為他安排單獨唱歌的機會,為他定調唱歌,這樣不僅解決了問題,更重要的是調動了孩子唱歌的興趣,保護了幼兒的個體特色、自尊心和自信心。
多元智能理論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讓我們從更加全面的角度去看待人的智能,進一步從不同角度去發現幼兒和認識幼兒的個性,促進幼兒富有個性化的發展。
二、在音樂教育中發展能力的教學策略
能力是個性心理特征之一,學前兒童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主導能力和非主導能力等。幼兒在從事各種活動中,往往有一種能力起主要作用,那就是主導能力,另一些能力處于從屬地位,那就是非主導能力。據捷譜諾夫對學前兒童音樂才能的研究表明,同是音樂才能較強的幼兒,有的區分聲音旋律和表達情緒色彩的能力(曲調感)較強,有的人感受和再現音樂節奏(節奏感)的能力較強。有些兒童具有特殊才能的早期表現,據統計,音樂家的才能更多地在一個人的幼兒時期即已顯現(見表1)。
從表1中不難看出,最早出現音樂才能的年齡階段百分比中,學前兒童所占比例最大,所以0~6歲是發展幼兒音樂才能的最關鍵時期。那么如何利用幼兒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抓住音樂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實施音樂教學?
1.“利用個體差異”策略
音樂能力包括音樂聽覺能力、記憶能力、審美能力、節奏感、表現能力、唱歌能力等,這就必然存在能力上的個體差異。幼兒有的節奏感強,有的唱歌能力強,有的舞蹈動作較強,教師在組織各項音樂活動時就要有效利用幼兒的個體差異。
幼兒的情感體驗、聯想、表達是不同的、多元的、可變的,是主觀的、具有一定內在性的。不同的幼兒聽同一首音樂,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并做出不同的反應,生發不同的創造性表達。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應接納幼兒的差異性、獨特性,鼓勵幼兒大膽地表現,幫助幼兒體驗音樂活動的樂趣,樹立學習音樂的興趣和信心。
2.“均衡個體差異”策略
幼兒音樂能力的個體差異會給教師組織音樂活動帶來影響,如一些能力較差的幼兒會對活動產生冷漠、恐懼、抵觸等消極情緒,那么教師如何調動幼兒主體性,來均衡個體差異呢?這就要求教師深入了解每一個幼兒的能力特點和個性特征,因材施教。通過均衡個體差異,讓所有幼兒都能全面發展。
三、在音樂教育中發展性格的教育策略
性格是個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表現在對客觀現實的穩固態度和慣常的行為方式,性格主要受后天環境的影響,是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幼兒由于生活時間和生理發育的限制,其生活經歷的共同性很大,性格的共同性也很多。幼兒期典型性格也就是幼兒性格的年齡特點,幼兒最突出的性格特點是:好動、好奇、好問、好模仿、好沖動。1985年王瑜元記錄了一個幼兒各類問題比例(見下圖)。
從圖中看出,幼兒對文藝作品(音樂、舞蹈、美術)的興趣很大,所占比例排第二,幼兒對音樂的好奇心是很強的,表現在探索行為和提出問題上,幼兒的探索行為外露,一般不僅用視線觀察,而且還會加上手腳動作。針對幼兒這一突出的性格特點,可采取相應策略。
1.“引發期待”策略
“期待”:是利用幼兒好奇好動,使個體發起行為的動力,特別是這種期待與個體的內部需要相聯系時,會產生更大和更持久的內在動力,所以“引發期待”策略能防止幼兒對學習任務產生盲目感和被動感,那如何解決呢?具體的處理方式有。
(1)欣賞在前,即將完整的舞蹈、音樂安排在教學活動開端,讓美好的音樂舞蹈藝術形象直接引發好奇,對后繼學習產生“期待”。
(2)將有趣的學習環節前置,即將音樂教學中對幼兒最具吸引力的音樂、動作、隊形變化或人際交往方式的學習環節安排在整個教學活動的開端,直接引發幼兒好奇及對后繼學習的“期待”。例如,組織歌唱活動《理發店》時,教師可先將小剪刀、圍裙、梳子等道具拿出來,并邀請家長扮演理發師叔叔進行現場表演,幼兒好似置身真實的生活場景,直接感受剪刀發出有節奏的“咔嚓”聲,從而更好地理解歌曲內容,激發起學習歌曲的興趣。
2.“以情激情”策略
這種策略是利用幼兒性格特點的好模仿性來進行教學的,通過創設情境,運用恰當有趣的示范引起幼兒模仿欲望,激發學習熱情。
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要順應幼兒的能力表現,巧妙運用情境和啟發性語言,支持幼兒的表現,并積極引導幼兒在已有經驗基礎上,互相學習和積累新的經驗,把幼兒的音樂想象、音樂表現與潛能開發結合起來,充分促進幼兒個性發展。
四、在音樂教育中發展氣質的教學策略
氣質是個性中較穩定的心理特征,是一個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古希臘的醫生希波克利特提出的傳統氣質類型與巴甫洛夫發現的四種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相吻合,傳統氣質類型為:抑郁質、膽汁質、粘液質、多血質,這也同樣適用于學前兒童氣質的分類(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兒童不同氣質類型有不同心理表現,各種類型的氣質都有其積極和消極的一面,教師應正確看待兒童的氣質特點,正確教育引導其發展成為良好的個性,針對學前兒童的氣質特點,在音樂教育中采用“對質下藥”策略。“對質下藥”就是根據不同氣質類型采用積極相應的教育方式。如在音樂活動中,膽汁質的幼兒難約束,這就要求教師利用姿勢多變的體態,用速度、力度變化強調語義和情感的語言,把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師身上;而粘液質的幼兒太過安靜、遲緩,教師可利用節奏歡快活潑的樂曲來感染幼兒,使其放松融入歡快樂曲中。相信如果教師充分考慮每個兒童的氣質特點,幫助其揚長避短,一定能幫助各種氣質類型的幼兒實現音樂能力的提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人為本的精神倡導關注幼兒、尊重幼兒個體差異,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在音樂活動中,教師一定要深入了解幼兒個性特征,協調能力、性格、氣質三方面的影響,采用科學、多元、開放的策略,更好地幫助幼兒提升音樂能力,實現全面、健康、個性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鶴琴.兒童心理之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5.
[2]陳幗眉,沈德立.幼兒心理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簡介:陸桂湘(1975—),女,廣西靖西人,本科,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祈福新邨幼兒園副園長,研究方向:幼兒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