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恩格斯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對這位“最偉大的思想家”的評價是,“馬克思首先是革命家”。“革命家”,對于馬克思具有“首要性”,由此出發比照TRIZ理論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表述是:馬克思主義是一套完備的社會問題解決理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TRIZ理論 革命性 共產主義 理想機器 矛盾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2016ZZX259);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校級重點科研課題——“大思政”教育模式構建研究(2017)。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3-0010-02
引言
什么是馬克思主義?角度不同,表述不同。關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代表性的表述有: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后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于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馬克思主義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不可分割主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一書的作者孫正聿教授在書寫到:恩格斯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對這位“最偉大的思想家”的評價是,“馬克思首先是革命家”。“革命家”,對于馬克思具有“首要性”,因而也應當是我們理解、研究、闡釋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出發點[1]。受此啟示,與TRIZ理論比對后認識到馬克思主義還是一套完備的社會問題解決理論。
1.馬克思主義和TRIZ理論
什么是TRIZ理論?TRIZ理論的中文名字叫“發明問題解決理論”。它是由前蘇聯科學家根里奇·阿奇舒勒于20世紀中葉完成的一套技術創新理論,意在幫助解決技術問題。通過把該理論中的“理想機器”,“技術矛盾”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共產主義”,“社會矛盾”分別進行比照,便很容易得出這樣的表述——“馬克思主義是一套完備的社會問題解決理論”。具體如表1所示。
表1中,共產主義與理想機器是等同的,社會矛盾與技術矛盾也是等同的。在TRIZ理論中,技術系統(或機器)的所有進化路線的匯聚點,就是“理想機器”,而馬克思主義認為,共產主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包括資本主義社會在內的其它社會形式發展的最終歸宿。照此,共產主義可以表述為“社會層面的理想機器”。
在TRIZ理論中,“理想機器”是創新方法論的一個基礎概念。許多“難題”之所以難,是因為它們的要求與技術系統進化的中心趨勢相矛盾,這些要求就像“空中樓閣”一樣永遠不可能達到。幾乎所有問題在陳述主題時都會這樣鮮明的說:“開發一個設備來做……”但是多數情況下并不需要開發任何設備,問題的本質是“不用任何東西”,或者幾乎“不用任何東西”就能提供需要的功能。理想的解決方案是:機器不存在也能做功,就像機器存在一樣。標準理想機器的特征:理想機器的重量、體積和面積,正好和與之產生交互作用(運輸、處理等)的物體的重量、體積和面積一樣大,而和實際機器的重量、體積和面積也剛好一樣或幾乎一樣。理想機器的另一個特征是:機器的所有部件以最大的能力做有用功[2]。
參照上面的表述,“共產主義”則是社會革新的一個基礎概念。許多“社會問題”之所以難,是因為它們的要求與社會發展的趨勢相矛盾,即與共產主義的理想化社會目標相矛盾。理想的社會問題解決方案是:國家不存在也能運行,就像國家存在一樣。實際上,這正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之一,沒有國家,沒有政府,社會依然和諧發展。因此,樹立共產主義理想目標對解決當前社會問題具有現實意義。
在TRIZ理論中,的另一個概念是“技術矛盾”。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賣矛和盾,夸他的盾最堅固,什么東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最銳利,什么東西都能刺進去。旁人問他,“拿你的矛來刺你的盾怎么樣?”,于是矛盾產生了。“技術矛盾”不過是技術層面存在的矛盾,消除技術矛盾便成了技術創新的客觀標準。社會層面也存在著矛盾,就好比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克服前一個矛盾的同時便完成了一次重大的社會層面的創新,新矛盾的解決將是下一項重大的社會創新工作。因此,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把握時代主要矛盾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本身就是最大的創新。
馬克思主義不僅從社會層面作了表述,也從個人層面進行了表述。他認為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變化人的發展將經歷:人與人的依賴階段,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三個階段。當今我們就處于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階段,這是每個人面對的最大的實際。
因此,綜上所述,特將馬克思主義表述為:馬克思主義是一套完備的社會問題解決理論。
2.偶然性?必然性!
通過對馬克思主義與TRIZ理論主要概念的比對,便得出馬克思主義是一套完備的社會問題解決理論的表述,這是不是有些牽強,也太過偶然了呢?其實并不是這樣。
正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一書的作者孫正聿教授在書寫到:恩格斯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對這位“最偉大的思想家”的評價是,“馬克思首先是革命家”。“革命家”,對于馬克思具有“首要性”,因而也應當是我們理解、研究、闡釋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出發點[1]。“革命家”這一角色對于馬克思具有“首要性”便已很好的詮釋革命性才是馬克思主義最顯明的個性。
按照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不可分割主要組成部分的表述。該表述的實質是對哲學的批判,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和對空想社會主義的批判,也就是所謂的“三大批判”。其中,就馬克思主義哲學而言,以往的哲學關心的都是對世界的描述,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切點是改變世界。這些都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
正是革命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應成為指導社會問題解決的重要理論,而技術問題自然也涵蓋于社會問題之中,對社會問題的解決往往又需要落實并依賴對技術問題的解決,我想這也是為什么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因吧。由此看來,馬克思主義和TRIZ理論不謀而合就決非巧合。“馬克思主義是一套完備的社會問題解決理論”的表述也就不再牽強,該表述反而更能凸顯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
3.結論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是一套完備的社會問題解決理論”的表述便有了兩方面的實際意義。一是在涉及TRIZ理論的《技術創新理論與實踐》課程中,把馬克思主義作為TRIZ理論在社會層面解決社會問題的特例,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二是把“馬克思主義是一套完備的社會問題解決理論”的表述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授課邏輯,以突出其解決問題的功能性,增強學生學習思政課程的獲得感。
參考文獻:
[1]孫正聿等.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2]根里奇·阿奇舒勒著,譚培波,茹海燕等譯.創新算法—TRIZ、系統創新和技術創造力[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8.
作者簡介:
廖承菌(1987-),男,碩士,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講師,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園林園藝學院團總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