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談學科素養,我們就必須要知道什么是學科素養。本文概述了小學畢業班六年級英語的教學現狀,并提出了減負增效、提高小學英語畢業班教學質量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英語;畢業班;學科素養;教學質量
陶行知說:“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它能啟發解放兒童創造力以從事于創造之工作。”他認為,兒童的創造力是千千萬萬祖先,至少經過五十萬年與環境適應斗爭所獲得而傳下來之才能之精華,發揮或阻礙,加強或削弱,培養或摧殘創造力的是環境。
一、 研究“學科素養”的“根”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他認為,迷信,成見,曲解,都像裹腳布一樣,禁錮了兒童的創造力。而這種束縛創造力的“裹腳布”,“今天裹,明天裹,今年裹,明年裹,似乎非把一個個人都裹成一個三寸金蓮不可。如果中華民族不想以三寸金蓮出現于國際舞臺,唱三花臉,就要把裹腳布一起解開,使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可以突圍而出”。
通過調查與研究,小學畢業班的英語教學現狀有如下特點。
(一) 知識講解過多
法國作家莫里哀曾說過:“語言是賜于人類表達思想的工具。”英語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特點。也就是說英語應該重要的是口語交際。但是面臨小學畢業考,很多老師的教學重點從口語交流改為知識點講解。用一般將來時舉例,如果不是應試我們可以這樣上: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A:Im going to play the piano.B:Im going to watch a film.C:Im going to...應試環境下就變成了這樣:Im going to play the piano.請對畫線部分提問。
(二) 筆頭練習過重
筆頭練習包括很多,如課前導學、課堂練習、抄寫、默寫或者其他自主作業設計。通過調查,某班某位學生的英語筆頭作業安排時間如表1所示。
(三) 模擬測驗過頻
很多學校為了追求較高的質量,在畢業考試前安排多次模擬考,從而讓學生熟悉答題技巧或者營造追求上進的氛圍。隔三岔五進行考前模擬訓練,學生的學習興趣容易降低,學習壓力較大。
二、 找準“學科素養”的“點”
陶先生倡導“教學做合一”的方法,即: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他提出“以教人者教己”的原則。
為了實現減負增效,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我們首先應該認真研讀課標和《教學大綱》,認真分析本年級英語學情,然后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復習計劃,并且因地制宜,認真落實,本著“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綜合素養”為宗旨,在日常教學中有以下可圈可點之處。
(一) 把關基礎知識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好方法。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提出有關切合學生實際又能體現課文內容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想象力。
基礎知識的夯實還需要精心設計的堂堂練。每個單元的三節新課開始前,我們都會研制與之匹配的“小紙條”練習,包括8~10小題,完成時間大約在5分鐘左右,量不多,但都是精華,需要學生將新知內化為自己理解的內容。除此之外,我們每個單元還設計過關紙,羅列本單元所有大綱要求的單詞、詞組,同步練易錯題,鼓勵學生回家先自己過關單詞詞組,然后課堂上過關。我們的宗旨是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生,人人都要過關。
(二) 提升思維含量
平時我們的練習注重“變型”,非常的靈活。并不是死板地將單詞表上的基礎單詞搬下來,而是要讓學生觀察句型,最終決定答案。舉個例子,(鋼琴家) are good at playing the(鋼琴).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China,the UK, the US...)這樣的填空學生就必須考慮全面,無論是詞義、詞性、單復數,缺一不可,逐漸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他們的解題習慣也越來越好。
(三) 注重培優補差
我們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摸底學習困難學生摸底,了解初步的學情,比如有的學生語法掌握不好,有的學生單詞背不出,有的學生聽力理解有問題,還有的可能是閱讀理解看不懂。所以我們在補差的時候并不是一刀切,而是精心設計補差過關關系,一對一輔導。輔導學生的時候并不是教他們怎么做,而是通過教他們怎么做來啟發思維,最后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對于“學霸”級的孩子,我們鼓勵他們大量閱讀英語課外文章,包括一起作業網上的繪本、初一上冊的閱讀理解等。每周末我們都有開放性較明顯的周周練,題型以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為主,拓展學生的閱讀面。
(四) 落實主題復習
期末復習的時候,我們組內教師分工協作,根據學生平時練習冊的易錯題,精心設計出精煉的專項練習,包括單項選擇、語法練習、單詞練習、閱讀理解練習、寫作練習。完成練習的時候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如圈出關鍵詞,閱讀理解畫出線索句選擇題運用排除法,從專項練習中我們任課教師再提煉出易錯題,將它編成綜合練習。在這樣系統的查漏補缺中,學生的英語成績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盧仁順.“輸出假設”研究對我國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4).
[2]陳麗清.新的英語教學模式——民主與互動性教學[J].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2010.
作者簡介:李瑩燕,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鎮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