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進行初中歷史學科教學的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從而提高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辯證、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讓學生可以明辨是非黑白、認清善惡與否,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因而在進行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重中之重。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學科;核心素養;思考
所謂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就是指學生通過學校日常的教學和自主的課外閱讀、學習所掌握的歷史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以及所建立的社會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也可以理解為,歷史核心素養就是指學生通過教師的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能夠使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方法,針對歷史問題做出相應的判斷和評價,從而賦予學生以正能量的啟示。自新課改以來,歷史課程的教學標準就明確要求,初中歷史教學要以“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為準繩,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堅持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為教學宗旨。初中歷史的核心素養內容大致可分為核心理論即唯物史觀、核心思維即時空觀念、核心方法即史料實證、核心能力即歷史解釋、核心價值觀即家國情懷這五大類,初中歷史課堂在進行的教學過程中就需要圍繞這五大核心內容對學生進行引導性教學。
一、 縱觀歷史長河,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
唯物史觀即我們常說的歷史唯物主義,由著名的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是一套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哲學理論。該理論認為社會有著固定的發展規律,物質、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各階級矛盾之間相互作用、相互牽絆,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和當時的社會發展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而人們對于歷史發展的認知則是由外到內、層層深入的一個過程,初中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從而使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和面對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和趨勢,并將唯物史觀靈活的運用到歷史的學習和解決實際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當中去。例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一課程就包含著唯物史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通過“慕尼黑協定”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通過思考、分析、辯論、舉證,撥開表象深入其中,認識到對于英、法兩國推動慕尼黑協定看似是為了避免戰爭的爆發而做的一項正確的決策,實則是一種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五分之一國土面積為代價的靖綏政策,更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最終自食其果、反受其害。然法西斯國家侵略的快速擴大,又加快了世界各國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它也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戰能夠最終走向勝利的一項重要保證。
二、 構建歷史時空的橋梁,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素養
歷史時空觀念素養是指人類對于既往歷史事件所處的特定的時間、空間和人、物、事件之間所產生的關系進行的分析研究的觀念。在進行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于課程內容要進行認真、深入的研究,幫助學生根據歷史發展的時間、空間軸構建起歷史時空的橋梁,讓學生把歷史事件學習研究得更加的具體、透徹。同時還要培養學生進行時空思考的意識,讓學生懂得特定的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與特定的時間、空間緊密相連的。史料實證是學習、研究人員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對所取得的歷史材料抱著嚴謹、認真、負責的態度,通過多種方法或者多種渠道進行考查、辨析、證實,從而確定所得史料的真實度和可信度。培養學生探究歷史真實性的能力和心態,讓學生可以用正確的態度面對歷史和社會,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觀和人生價值觀,使學生擁有積極向上的愛國主義情懷。
以人教版《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這一課程為例來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素養,教學思路如下:
1. 了解張騫通西域的目的和達成的歷史性意義。張騫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是為了聯絡大月氏共同打擊匈奴。而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則是為了和西域各國建立邦交,達成政治、經濟、文化的長期合作、交流。開拓了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促成了漢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使中國與西域各國達成了政治、文化、經濟、軍事方面的交流,使大漢人民的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更加快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速度。參考資料有《漢書·西域傳》《漢書·張騫傳》。
2. 了解西域都護的設立。為了對統一后的西域進行更好的管理,西漢于公元前60年在今輪臺縣境內(烏壘城)設立了西域都護府,設立了官職、駐軍,開始推行政令,宣告大漢開始在西域行使國家主權,由此西域正式成了我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一部分。參考資料有《漢書·西域傳》《漢書·張騫傳》《新疆簡史》《精忠記·應詔》《班超傳》。
3. 了解絲綢之路的路線和形成意義之所在。讓學生通過“絲綢之路示意圖”的觀察、研究,來了解有效的信息、朝代和主題:讓學生明確的掌握該圖所描繪的發生在漢代,主題是絲綢之路。再開始辨認方向,地圖一般都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方位進行繪制而成的,就可以從該圖中找到張騫的出發之始在位于東邊的長安,一路向西,途經河西走廊、玉門關、陽關、鄯善、天山南北,再通往西亞、大秦、歐洲,如此便幫助學生建立了歷史的空間感覺。絲綢之路作為大漢時期的中國和西方各地域之間的經商之路,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的深入了解及交流。當時我國的絲織品備受西方人民的喜歡,我國甚至被羅馬帝國稱之為“絲國”。眾所周知,文化的成長、發展、進步需要在交流中完成,而中西文化的交流則是緣于絲綢之路的開拓而產生的商業交流,最終才促成了雙方經濟文化的雙向發展。絲綢之路的打通更是為我國古代歷史的炫彩畫上了濃重的一筆。與其他的成就相比,絲綢之路更讓人嘆為觀止,深深敬仰。不僅將中國介紹給了西方,同時也將西域的獨特風姿展示在古代中國人的面前。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國外有國的道理。參考資料有《絲綢之路》《漢書》。
4. 中國重走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正是中華民族
與世界進行交流,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大義。
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資料的查證與學習讓學生徹底了解張騫通絲綢之路的過程和政府在對絲綢之路進行管轄時所發生的具體事件,讓學生感受古人開辟和管理絲綢之路所付出的艱難困苦與堅持不懈的精神、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民族大義精神,才促進了人類的文明與發展的快速進行,讓學生明白個人與國家、個人與人類之間的利益取舍,各國之間只有達成有效的交流與合作,建立政治互信、合作共贏,協同發展,才能夠成就更加文明、更加和諧的人類社會,構建命運共同體。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三、 靈活使用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表達能力和歷史解釋分析能力
所謂的歷史理解就是把對歷史事件的敘述能力提高到能夠理解事件本身所發生的必然性和歷史意義的感情取向及能夠理性認知的能力層面上來。初中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可以根據真實史料使自己置身于歷史長河之中,切身體會和感悟歷史上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因果關系的,從而能夠做到尊重和理解身邊的人、事并客觀進行評價、處理的良好心態。歷史解釋是指學生通過學習,以史料內容為根本,根據自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針對真實的歷史事件能夠做出理性的分析和進行客觀評判的一種能力,不跟風、不偏執、不依照自己的情感、喜好來袒護歷史人物或者事件。例如在學習了《鴉片戰爭》這一課程之后,學生對于課程中的知識點已經有了最基本的了解和掌握,那么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本課的歷史事件,從當時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形態和國家管理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下發的一些制度等方面進行分析,找出之所以會爆發鴉片戰爭的原因。一部分學生可能會站在當時中國國內的角度進行分析,因為中國地大物博,對于西方國家來說是一塊巨大的蛋糕,利益驅使下的資本主義傾銷可以使他們獲取不可估量的利益,才會導致鴉片戰爭的最終爆發。而有的學生則會站在世界的角度進行分析,由于中國處于封建主義社會,從思想到政治制度都比較落后,才導致了戰爭的爆發。不同角度的分析、辯論、引經據點、以史為證,使課堂的學習氛圍濃郁、活躍,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也讓學生從辯論中更加理解了有國才有家的真正意義,提高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了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能力。
四、 結語
在新時代的教育下,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更要遵循素質教育的理念,大力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將其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學史明智,從而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參考文獻:
[1]周愛芳.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教學[J].中學教學參考,2017(4):88.
[2]姜少榮.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J].考試周刊,2016(82):134.
[3]劉玉璞.如何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7(29).
[4]高能.對初中歷史課堂如何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2017(32):184.
[5]劉俊利.基于課程目標的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概念、淵源與內涵[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6(5):19-27.
作者簡介:
盧品娣,中學一級,福建省龍巖市,龍巖市永定區坎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