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詩歌是文學領域的藝術瑰寶,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融合了大量的古詩教學。然而,小學生在古詩理解與學習中會存在一定的難度,倘若能夠合理應用字理識字方法去展開古詩教學,便能夠緊扣詩眼、領悟詩境,從而感受詩情,能夠明顯提升小學古詩教學效果。
關鍵詞:字理識字;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應用
古詩詞語言凝練,其意境悠遠、令人叫絕的文字背后往往都隱含著詩人彼時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時刻傳承著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根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在小學階段需要背誦優秀詩文50多篇,并且要能夠認識35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為了達成這一教學要求,許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只顧機械地讓學生對生字詞和古詩文進行抄錄、背誦與默寫,很大程度上會導致學生對這一內容的學習產生抗拒心理,久而久之會造成教學效果不升反降。通過對教學經驗進行總結,筆者認為可將古詩教學與常用漢字識字教學進行融合,讓學生對古詩中的漢字字理進行分析,既能深刻對古詩語境的理解,也能起到良好的識字效果,屬于一舉兩得之法。文章便針對于此,對字理識字方法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應用展開分析。
一、 追溯漢字字源,深化學生理解
追本溯源是人類共同的興趣。在漢字研究領域,對于字源的探求,同樣令人著迷。當學生懂得古人的造字意圖,明白了每個字為什么會這樣書寫時,自然而然就會對每一個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久而久之也就會從中品味出許多古文化的內涵。古詩用詞言簡意賅,其深刻寓意能夠從其中的每一個字眼中體現,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對字源展開深入追溯,在漢字教學中就不能只講音、形、義,還必須了解字形與音、義的關系。在告知漢字構字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對漢字的字形、本意進行分析,然后將其置于古詩語境中去理解,才能夠讓學生對漢字的理解更加深刻。
比如,《望洞庭》所描寫的景色內容十分唯美,許多教師在古詩教學中會聚焦于比喻手法的講解,重點讓學生對“白銀盤里一青螺”的古詩意境展開分析。實際上,通過應用字理識字法,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字眼上,結合字理去展開探究也能夠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讓在平時教學中被忽視的地方重燃生命力。如詩中“湖光秋月兩相和”中的“光”字便是會意字,融合這首詩的意境能夠將其理解為“光芒”,從而學生便能發現月光在湖面的反射下才會形成“湖光山色”,也就呈現出詩中所描寫出的“潭面無風鏡未磨”與“白銀盤里一青螺”的畫面。如此一來,學生便能察覺到作者在寫作詩詞中所用的每一個字都十分考究,并且這一字理識字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對漢字字源進行追溯,通過對字形、字義的分析深入對古詩的理解。
二、 古今語義對比,準確進行疏言
小學階段的孩子在思維方面主要以形象為主,所以在邏輯思維方面表現欠缺,因此教師可通過字理分析教學去逐步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筆者認為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義的古今對比去準確理解古詩中的各種字詞,通過標注上自己的理解去提高古詩學習效率。
比如,在對《觀書有感》這篇古詩展開教學時,便會有學生存在一定的疑惑:詩中“半畝方塘”的形狀明顯是方形,但后續提到的“問渠那得清如許”中的“渠”通常為長條形,與前文的方形明顯不匹配。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疑惑,便是對語義的古今差異不夠了解。通過對“渠”的字義進行深入探究,會發現在現代漢語中“渠”的意思多為“水渠”,但在文言文中能夠作為第三人稱代詞使用,在這首古詩中指的便是“方塘”。同時,在對字理的進一步深入探究下,學生還會發現“渠”在古代漢語中還能表示“大”的意思,如“渠帥”的意思便是“大帥”,但這一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常見。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便能對這首古詩中的“渠”的語義進行準確注疏,并且這一古今語義對比的方法也能在“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理解中使用,也讓學生感受漢語的變化魅力,從而對古詩詞的意境表達有更深的理解。
三、 結合古詩語境,判斷漢字語義
漢字形體雖歷經千年演變,不過仍然富有理據,我們依然可以從中“以形索義”。小學古詩詞教學中除了教會學生掌握生字字義外,還要在實際認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掌握基本字形和其中的引申意義,從而達到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目的。在對字理展開探究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明顯地察覺許多漢字存在一詞多義的情況,而對于小學生來講,如何去正確判斷在古詩中漢字語義的準確意思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應用字理識字方法展開古詩教學時,應當引導學生結合古詩語境去判斷語義,從而避免學生出現認知混淆,能夠準確理解古詩含義。
漢字因義賦形,以形示義。不少字音、形、義聯系緊密,分析字理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在學習《石灰吟》這首古詩時,其中“粉身碎骨渾不怕”中的“渾”字便讓許多小學生產生了理解困惑,因為在現代漢語中的“渾”字通常解釋為渾濁,是常見的形容詞,同時也會用作形容一個人腦子不太清醒,渾渾噩噩。然而,如果我們將這一意思放在這首古詩中去理解,明顯存在語義偏差,所以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渾”字的語義去進行準確判斷,可嘗試結合古詩上下文的意思展開探究。如此一來,學生便會發現這首古詩講的是石灰不怕千錘萬鑿,就算是粉身碎骨也絕不畏懼,因此這里的“渾”應當作“全”的解釋,倘若解釋為“渾濁、糊涂”等含義,則與古詩上下文意思存在出入。此外,教師還可列舉出“渾金璞玉”等詞語,引導學生更進一步去分析“渾”的意思,從而掌握更多語義。同時,教師也可通過閱讀拓展,將一詞多義的詩句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對古詩中的詞義解釋有更加明確的認識,在今后的古詩學習中便會懂得結合上下文意思去正確理解詞義。
有人說“漢字像一首優美的詩”,也有人說“漢字像一幅美麗的畫”。正因如此,字理識字,才更覺趣味無窮。古詩屬于對“字”用法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可嘗試著將字理識字方法應用到古詩講解當中,讓學生去感受漢字運用的精妙之處,明白古詩中每一個字詞的意義所在,使其能夠深刻領悟到古詩的意境與情感,從而對古詩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呂艷紅.小學“字理識字教學法”的應用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7.
[2]辛亮亮.字理識字與聯想識字相結合的教學實踐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7.
[3]覃冬生.漢字字理在中學古詩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9.
作者簡介:
吳芳顏,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浦縣綏安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