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進行心理健康課教育之外,學科教學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環節和主要渠道,在學科教學中融合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學科教學中與心理健康課聯系最緊密,實施最有效的學科教學,應屬生物教學,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生物教學中的相關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課教學,實現在生物教學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高中生處于心理發展和生理發育的重要時期,高中生對自己的生理發育和社會以及人際關系的認識還比較生疏,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對于自身的認識和對于社會的認識,也提高學生與人際交往的能力,高中生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學校除了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還需要在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學科教學上做出相關的努力。學科教學應該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生物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密切,生物學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生物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 結合生物學“生命活動調節”相關內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生物教學重點的“生命活動調節”的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自信是一個人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更是今天的高中生應該具備的基本個人素質,教師在教學中教育學生學會自信,相信自己,認識自己的價值和能力,對自己發出積極的信號,肯定自己的行為和判斷力,有了自信學生才能夠更加有效地做出決定,參與各類有意義的活動,提高自身的價值,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每一個人的大腦約為1400克,表面積大概為兩千兩百平方厘米。即使像愛因斯坦這樣出名的智慧的大腦也與常人相差無幾。這種信息可以讓學生認知到學習成績的好壞與先天的發育情況沒有很大的關系。而應該與自身的努力有著重大的關系,這可以讓那些自己認為自己很笨的學生產生自信心。對大腦的認知也是學生發憤圖強的一種良好的動員。讓學生對自己充滿自信,對未來充滿希望。
二、 生物學“生殖與發育”的內容可以提高對學生性心理教育
性教育是步入青春期的學生必須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性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性不是為了一時之樂,而是為了人生的幸福。性教育教會學生養成科學、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學生需要認識自然、社會也需要認識自己,學生要對自己的變化以及自己的身體有所了解,這樣才能調適心理,了解自己并接受自己。
隨著學生進入青春期,學生的性意識開始萌發,這對學生產生重大的心理沖擊。目前,我國社會正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社會發展,各種思想交織在一起,要不加以主動引導,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嚴重的影響。因此,在學生的教育中,特別是生物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生殖與發育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性心理加以引導,使學生對于相關不良問題有提前的警惕和認知。防止性困惑,性犯罪以及亂性行為的出現。生物課生殖與發育的教學內容是學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絕佳機會。教師要對學生的性器官的生理結構和功能,進行詳細的講解,讓學生有科學認知。還要就是對學生的相關心理活動進行疏導。了解生理發育的相關知識,避免陷入迷茫恐慌和焦躁不安的不良情緒之中。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相關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學會珍愛生命,珍惜父母之愛。關注世界、關注自身、關愛他人,這本身就是道德品質發展的一種標志。
三、 生物學“生物與環境”有助于對學生進行適應性教育
達爾文在“進化論”中指出,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人類社會也是這樣,學生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適應社會,適應周邊環境、適應自己的生活。學習“生物與環境”這部分內容,就會明白適應是一個人健康的基本標準,也是客觀需求。比如蜜蜂這個群體分工明顯,各司其職每一個都得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如果中學生在中學階段就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在未來的社會中,就不容易形成冷漠,狹隘和自私的心理在社會和家庭以及在集體和工作單位就不會出現狹隘的心理。就懂得適應自己的工作狀態,適應自己的周遭環境,扮演自己合適的角色。
四、 結合“生物科學史”教學內容,培養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學生的成長不僅要追求成功,而且要學會承受挫折。教師在教學中要設法培養學生的挫折承受能力。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學生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時,不至于對人生失去方向,對自己失去信心。在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在生物科學史的教學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這一部分的內容。讓學生知道承受挫折的重要性。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上,生物學自身和很多科學家都遭受了重大挫折。遺傳學的奠基人——孟德爾經過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才發現并揭示出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然而直到很多年后,他的研究結果才受到了人們的重視,遺傳學才開始出現了重大發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去想象一下孟德爾當時他的重大發現不被認知,對他來說是多大的打擊和挫折。總之,教師在教學中不光要教會學生科學知識,也應該讓學生知道挫折是人生的常態。學生應該在學習中認識到,承受挫折的能力,便是一個人通向成功的耐受力。常言道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這樣的話說起來比較抽象,如果以舉例的方式讓學生對這一現象有了深刻地認識他們在自己遇到挫折和問題時就會有足夠的信心也能夠坦然地面對不至于對自己失去信心,對人生產生懷疑。學生可以從科學家堅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難的決心中學會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增強戰勝困難的毅力,懂得堅韌不拔的意志是一個人成功多么重要的品質。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創設教學中的逆境,表揚那些能夠在逆境中具有耐挫能力,而且能夠堅韌不拔地向前奮斗的學生,努力提高學生的耐受力。
總之,在生物學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生物知識,還要在教會學生生物知識的同時給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是學生健康發展的需求,也是素質教育的內容。
參考文獻:
[1]顏紅枚.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5.
[2]王奎.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3]劉春艷.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
[4]任芳.高三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5]曾國陽.高中生物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
高育靜,甘肅省定西市,定西市安定區福臺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