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平
語文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讓每一位初中畢業生無論升學還是就業都具備最基本的語言素養。在教學實踐中實現這樣宏偉的目標對初中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結合自己課堂教學和新課改踐行的實際,淺析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
一、初中語文教學之現狀剖析
中考對于許多學生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盡管初中語文新課改已經實行,但是許多教師從業多年,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過程中仍以應對升學考試為根本出發點。新大綱、新課標雖然已然推行多年,但成效依然黯淡,分數至上的現狀至今沒有徹底改變。灌輸式教學比比皆是,語文教學的新思維、新模式無法應用到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學僅僅圍繞教師、課堂、教材三個中心點,沒有關注學生的差異化教學,缺乏溝通、引導式教學,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對新課改框架下初中語文教學幾點認識
(1)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延續了初中語文課堂單方面的傳授知識的模式,缺乏與學生的充分互動,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不夠強,沒有很好的結合新課改中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一要求。仔細研讀新課改相關要求可以考慮小組式合作學習。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語文新課程理念中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這其實就是要求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原生態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一旦有了動力,學生才能敢說、敢寫。
(3)新課改中對于學生的字、詞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原來的1000個左右的字、詞量上升到2000個,而優秀的學生要求達到3000個左右。這一要求不僅是針對學生的漢語字、詞,更是從閱讀與寫作的角度提出了新標準,同樣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改進要求。
(4)初中語文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口頭和書面表達、具備閱讀、分析文本的能力,同時要求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思想道德上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這就對教師的課程安排、教材安排提出了新要求。
三、讓合作學習成為教學一種新常態
在教學過程中,一節課40分鐘對于多數學生來說枯燥乏味的,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風格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通過安排班級討論比如小組討論、我行我塑等形式讓學生們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以九年級教材中《論美》的教學為例,可能學完課程之后作為老師會問:“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確,風華正茂的同學們,正值‘美的年齡,相信你們對美也有自己獨到的認識,那么,請將你慧眼發現的美說出來與大家共享吧!”。給學生充足討論的時間讓他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然后小組長再集思廣益然梳理出答案。這樣的小組合作不僅僅局限在課文的學習中。
語言的學習就是從錯誤到正確的過程,大量的語言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真實場景模擬。傳統的教學中學生缺乏說的機會,合作學習就是將課堂交給他們,讓他們去思考。
四、采用差異性教學,幫扶弱科學生
通過對新課改的研究發現,其規定緊緊圍繞興趣、自主。讓學生對學習擁有興趣并不是完全靠課上討論就可以實現的。學生水平的不同,即使是在沒有老師的小組里,學生也不敢說,如果教師“一視同仁”,長此以往估計基礎較差的學生僅有的興趣也蕩然不存。作為一名教師有能力也有責任關心每一位學生,應該推廣差異化教學。還是以《論美》為例,不同學生了理解的程度不同,教師就提出的問題就要有針對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關懷,享受學習的樂趣。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他們在語文交際能力方面還有待高,但是不要忽視,他們能夠理解文章講了關于貧窮的相關研究和問題,教師提問的問題可以設置簡單模式。這種模式恰恰給了他們信心:語文學習并不難。對于水平較高的學生提出:“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作者是采用哪些論證方法論證‘美德最美這個觀點的?請舉例說明。”這樣的問題更能挖掘優等生的潛力,讓優等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五、引導學生快樂閱讀,擴充學生的字詞量
語言學家發現,真正掌握一個字、詞大約需要5到8次的“有意義”的接觸。但是初中學習任務重,學習時間緊張,科學的記憶是關鍵。同時掌握大量的字、詞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蘇教版教材注重學生的閱讀和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但對學生的字、詞沒有明確要求,也沒有進一步延伸和拓展。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教材中的問題,合理使用教材。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字、詞學習方法,自主設計練習題,為學生提供經典文摘等拓展學生的閱讀量,增加字、詞積累;摘錄好詞好句,反向教學;整合課堂內外資源,將字、詞進行分級,采用不同的記憶方法。
以上只是筆者從大方向上闡述了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可以采取的改善措施,對于面臨中考這一分水嶺的初中語文教學而言,應試教育的問題更為突出,想要真正優化初中語文教學,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學工作者的努力,幫助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發揮其自主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