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摘 ?要:作為高職院校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田徑運動也是基礎性的體育項目,在提升學生綜合體能,提高身體素質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田徑運動業(yè)余訓練不僅可以把學生的體質從根本上提升,對學生良好的習慣加以培育,同時在營造良好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上有較強的促進作用,促進體育和學習和諧共處。筆者在本文中首先研究了田徑運動員選材的重要意義和選材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然后研究了高職院校業(yè)余田徑運動員的訓練意義及當前高職院校訓練業(yè)余田徑運動員的情況,最后探析了高職院校業(yè)余田徑運動員的訓練方法,以期不斷提高高職院校業(yè)余田徑運動員的選材和訓練水平。
關鍵詞:高職院校 ?田徑運動員 ?業(yè)余 ?選材和訓練
中圖分類號:G8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7(b)-0248-02
當前,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備受社會關注,作為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根本性運動,田徑運動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和校園文化的培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體育競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田徑屬于不需要接觸身體的對抗運動,其基礎為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及其個人的競技水平。據相關研究,運動員上升空間的大小和其先天的優(yōu)勢有很大的關系,也就意味著運動員的先天優(yōu)勢決定了他自身的發(fā)展方向和水平。所以,田徑運動員的選材極為重要,再輔以科學的訓練,從保證獲取較好的成績。筆者在本文中首先研究了田徑運動員選材的重要意義和選材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然后研究了高職院校業(yè)余田徑運動員的訓練意義及當前高職院校訓練業(yè)余田徑運動員的情況,最后探析了高職院校業(yè)余田徑運動員的訓練方法,以期不斷提高高職院校業(yè)余田徑運動員的選材和訓練水平。
1 ?田徑運動員選材的意義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運動員選材領域引入了設備檢測技術,通過測得的數據來選拔運動員。但是,僅僅依靠設備所測數據開展選材工作遠遠不夠,因為在短時間內個人的特長和能力無法科學地確定,因此不能急于下定論。也就意味著,運動員的選材是長期性的工作,同時和個人的訓練有很大的關系。從小接受訓練的學生,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才能在眾多的學生中選拔出來。
2 ?田徑運動員選材的注意事項
2.1 挑選專業(yè)人才
未經過訓練的運動員事實上都是“通材”,也就意味著一個學生在身體素質等方面都符合運動員的要求,同時有一定的運動特長,但是會有很多運動項目且成績都不太突出。出現“通材”現象是因為在訓練的時候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依托自己的運動擅長領域進行訓練。因此在選材的過程中應該挑選出擅長田徑運動的“專材”。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人的身體情況存在客觀的差異性,經過后天的成長,體育教師無法在短時間內知道學生具體適合什么運動項目。所以,在選材的時候,應該根據業(yè)余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的綜合體能素質,明確其是否擅長田徑運動。
2.2 分清主次 , 突出“天才”
國內跳高界的權威教練黃健、胡鴻飛,經過科學的選材,挑選出運動員鄭鳳榮、倪志欽和朱建華,輔以科學的訓練,這三位運動員均打破世界紀錄。在選材和訓練的過程中必須遵守兩個基本原則:其一,選材過程中重視后天無法改變的因素,如運動員先天條件和遺傳等。其二,突出選材重點,挑選出擅長田徑運動的天才,而不要面面俱到的全才。在遺傳因素的影響下,后天是難以改變人的一些條件的,人員身高、腿長等,這些也是挑選田徑運動員的關鍵因素,也是挑選時候必須重點考慮的因素。田徑運動作為具有較高水平的競技運動,要求運動員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生理素質,還要求運動員具有較快的反應速度和較強的競爭意識,這對田徑運動員最終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有很大的幫助。在眾多的選擇考慮因素和要求里面,我們必須要有重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意識,重點考慮田徑運動員的重要因素,把這些優(yōu)勢充分的發(fā)揮,并不需要面面俱到,滿足很多條件的全才。要是要求滿足所有的指標,獲得盡善盡美的結果,那么挑選出的運動員注定無法成為精通田徑運動員的專才。
2.3 良好的心態(tài)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田徑運動員取得較好成績的關鍵,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應該重視訓練運動員的心理素質,把心理素質訓練作為重要的訓練項目。但是研究表明,心理素質具有較強的遺傳性特點,因此這也是選材的重點考慮因素。運動員具有良好的心態(tài)會堅定其意志,集中其注意力,在訓練過程中也會更加的投入。2012年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舉行的亞洲青年田徑錦標賽冠軍獲得者也是賽會記錄打破者滕海寧,他是清華大學學生,賽前他不停的給自己打氣要享受比賽過程,放松自己的心態(tài),正是由于自己良好的心態(tài),才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
3 ?高職院校業(yè)余田徑運動員的訓練意義
就高職院校業(yè)余田徑運動員的訓練來看,其一方面可以對學生身體素質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保證學生堅定毅力和獲得強健的身體素質。同時,還能對學生的適應能力進行培養(yǎng),讓學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保持足夠的定力,讓學生在學校中培養(yǎng)好的習慣,在未來能夠從容的面對任何困難,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僅得到了鍛煉,也為今后的工作提供強健的體魄。高職學生經過田徑訓練,對學生自信心的提升以及應對困難的能力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我們都知道,競技體育是訓練的核心,應該輔以科學的訓練,充分發(fā)揮運動員的先天體育運動能力。
4 ?高職院校業(yè)余田徑運動員的訓練現狀
4.1 教練員指導水平不足
縱觀整個訓練工作,教練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自身水平的高低對運動員水平的提升具有決定性作用。根據相關研究表明,高職院校中的教練員的專業(yè)技能水平有待提升,很多都是兼職教師,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高職院校業(yè)余田徑運動員的訓練。兼職體育教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學校的日常體育教學需要,但是涉及到較為專業(yè)的教學的時候,這些力量就稍顯不足。有的高職院校中,教練員不僅要承擔大量的教學任務,還要擔負著學校內業(yè)余田徑運動員的訓練工作,致使很多運動員精力不足,不僅浪費了訓練員的感情,學生田徑運動水平也難以提升。
4.2 訓練和文化課程安排不當
高職院校的學生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在文化課程的學習上,一些高職院校雖然安排了田徑訓練,但是由于學生要應對大量的文化課程學習,導致訓練計劃執(zhí)行過程中時間有限,很多學生難以堅持長時間的訓練。一些高職院校當要參加相關賽事的時候,在比賽前對田徑運動隊進行短時間的培訓,為了及時應對比賽的培訓,很多學生也無法全力以赴,這種臨時性的培訓讓學生的壓力更大,文化課程沒學好的同時運動成績也無法保證。所以,要想提高高職院校田徑運動員的運動技能水平,在比賽中獲得較高的名次,必須科學處理文化課程學習和田徑訓練之間的關系,保證二者和諧統一。
4.3 訓練力度和強度處理不當
運動負荷指的是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身體所能承受的負擔,事實上人體能夠承擔的負擔是一定的,在理想運動負荷下,能提高人的運動潛能,但是如果超過這一負荷,超越身體承受極限,不僅無法提升競技水平,還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運動負荷過小,訓練效果不佳,無法發(fā)揮訓練的作用。在一些高職院校中,一些教練員盲目增加學生的訓練強度,不顧學生社體的實際情況和承受極限,大量地進行仰臥起坐、跑步等訓練,造成學生身體負荷過大,影響運動成績提高的同時還損害了身體健康。
4.4 訓練經費不足 , 場地不完善
一些高職院校錯誤的認為發(fā)展田徑運動無法帶來現實的經濟利益,因此只重視文化課程教學,不重視田徑運動的發(fā)展,在此方面投入甚少。因此訓練經費嚴重匱乏,很多院校的田徑訓練處于半停止狀態(tài)。事實上,田徑運動對場地有嚴格的需求,良好的運動場所不僅能夠提供給運動員良好的訓練環(huán)境,還能有效提高運動成績,對田徑運動訓練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5 ?高職院校業(yè)余田徑運動員的訓練方法
5.1 提高教練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
作為高職院校的田徑教練員,在訓練學生的同時,應該重視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技能水平,讓自己有充足的專業(yè)知識儲備,有效結合專業(yè)知識和實際訓練,在訓練中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及時總結上一階段的訓練成果和不足,并在下一階段繼續(xù)應用和改正。作為高職院校,應該充分認識到田徑運動在鍛煉學生強健體魄和培育優(yōu)秀校園文化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為田徑運動提供充足的訓練經費和良好的場所,致力于打造高質量的田徑運動訓練環(huán)境。
5.2 科學安排運動員的訓練時間
高職院校很多學生從小到大很少有接觸田徑運動的,他們都是到了大學后才開始進行進行田徑訓練,因此基礎比較差,技能比較低,剛開始訓練的時候不能接受大量的訓練,再加上文化課程的影響,他們的心理負擔更重。事實上,筆者認為高職院校的田徑運動訓練并不一定要占據學生的學習時間,可以把訓練時間放在課后,這不僅讓學生的心理負擔降低到最低,不對其學習成績造成影響,還能讓他們從宿舍、游戲中解放出來,最終實現身體素質的提升。
5.3 處理好運動負荷和運動強度的關系
對一些剛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筆者認為內可以先增加負荷量,等他們的身體適應后,慢慢地提升訓練強度,在對負荷量增加的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情況,增加幅度不要太大。平衡學生負荷強度和負荷量之間的關系,以此為基礎,不斷慢慢增加。對于高職院校訓練時間較短的問題,教練員可以重視訓練負荷強度,以此來彌補時間的劣勢。
6 ?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高職院校不斷推進素質教育教學,其對高職院校的業(yè)余田徑運動水平有一定的提升。在此過程中,選拔出更多優(yōu)秀的運動員顯得更加重要。在對遠動員進行選取的時候,一定要對田徑運動的特點有清醒的認識,保證訓練計劃的科學性,唯有如此才能提升高職院校田徑運動員的訓練水平。
參考文獻
[1] 鄭彩蓮.高職院校業(yè)余田徑運動員的選才與訓練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9(S2):177-178.
[2] 劉睿昕,張有明,張寒慧.“N+1”教學模式——高職院校田徑訓練組織與開展的新途徑[J].長江叢刊,2016(33):235-235.
[3] 楊奕.高職院校業(yè)余短跑短期訓練方法的選擇與運用[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28(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