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秀梅
【摘要】音樂核心素養最主要的是對于音樂的感受力,這需要相應的音樂鑒賞能力,并且要具備相應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為了培養這一素質,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就要始終圍繞著這一重點進行。然而,在初中的音樂教育實踐中存在著很多違背這一宗旨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培養工作,倘若能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那么必定會極大地推動今后的教學改革,也更有利于培養出具備良好綜合素質的學生。
【關鍵詞】音樂核心素養;教學觀念;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關于音樂,最重要的素養的培養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去提高學生們對于音樂課程的興趣,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感受和體驗能力,以提升他們的人文情懷,使他們具備一定的藝術創造力和想象力,從而能夠參與到各種音樂的交流活動中去。圍繞這這一中心的初中音樂教育,要以初中生的培養目標為基點,針對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選擇最適合的方式。
一、初中生音樂教育的現存問題解析
(一)學生主動性缺乏
上課應當是老師傳授知識、給學生以啟發的形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主體。然而在初中的音樂鑒賞課中,往往存在著學生對于所學科目的誤解,以至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他們認為該課程就是一種放松的形式,不需要去努力地學習。比如當老師播放樂曲時,學生往往不感興趣也不認真傾聽,對于其歷史背景、淵源以及深刻內涵更是一無所知,甚至在老師講解后學生們仍然不能對欣賞它提起興趣,仍然不能主動地去聆聽去感受。在詢問時會發現他們對于曲目的鑒賞存在著很多誤區,對于該課存在著很多盲點,不能自發地去感受、去喜歡它,又如何能奢求他們形成對于音樂的獨立欣賞能力和最重要的素養呢?
(二)教學觀念和實踐相互矛盾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的觀念也有了很大的改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不單單只看成績。當前音樂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方各面,音樂素養也逐漸成為學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部分?;谂囵B學生的這一素質,在教學中要注重鼓勵學生多去感受與表達,不單單是老師講解,這一點老師們是非常清楚的。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引導其在聆聽音樂時去體會它所表達的深層內容,去感受作曲家內心的波瀾,讓學生理解樂曲是傳遞情感最好的形式;還要鼓勵學生在思考之后勇敢地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對于樂曲每個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理解,根本沒有什么標準答案,然而真實的教學過程卻與這些觀念相互矛盾。很多老師根本不注重學生對于音樂本身的理解和思考,而是樂于去講解所謂的標準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也很難真正地對這門課產生興趣,獨立鑒賞的能力更無以談起。有些老師在帶領同學們鑒賞《倫敦德里小調》時,當有同學表達自己感受到了很濃郁的憂愁氣息時,老師給予了反駁,并詢問其他學生是否有不一樣的想法,仿佛只有學生答出了教科書上哀而不傷的標準答案老師才會滿意,可是這就會在無形中誤導學生去迷信教材和權威,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
(三)教學內容缺乏理論支撐
當前的音樂教育形式可謂是多種多樣,在課堂中學生能接觸的音樂類型也是豐富多彩,但是在某些方面這些豐富的形式實際上阻礙了對于學生來說最重要的素質的形成。音樂教育的目標是讓同學們在上課聆聽與表達的過程中形成對其真正的理解,以及學到一些基本的音樂知識。但是在課堂上由于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或教師講課嚴重脫離課本,或許整個上課的過程是愉悅的,但是學生們很難對于音樂鑒賞形成系統的認識。雖然同學們可能在上課的過程中積極參加,但實際上他們沒有學習的目的和動力,也不會在課后對學習的內容加以思考和研究,無疑,這樣的教學也是不成功的。有些老師會將諸如《青花瓷》《相親相愛》等流行歌曲作為教學重點,音樂課上得很熱鬧,然而系統的理論知識卻很少涉及,導致在涉及到其他知識時學生急急忙忙地查書,足以見得此種方式使學生對課本知識很不熟悉。
二、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幾點:
(一)引導學生產生興趣
只有關注對于興趣的培養,音樂教學的內容、方法、評價等方面才能得到改進。例如,加強教學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及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改變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接受學習的傾向,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多種音樂學習活動中去。讓學生帶著濃郁的興趣走進音樂課堂,讓學生時時保持一種對音樂學習的積極心態,音樂課堂便成了學生精神上的家園。還要注重要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如在欣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之前,先為他們講述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觀看一些有關的圖片和錄像,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再讓他們認識國旗和國徽。再播放一些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員獲得金牌后,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全場高唱國歌的錄像,從而使學生產生自豪感,為更好地理解歌曲內涵感受音樂豐富的表現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將音樂的教育觀念與實踐結合起來
兩者的相互矛盾使學生難以在課堂中發揮“主角”的作用,學生很難產生真正的興趣,也很難產生對于音樂獨立的審美體驗。為了使兩者能夠更好地結合起來,首先教師應該多思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總結教學中一些好的方法,做到哲學上講的“認識來源于實踐并且能夠指導實踐的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其次,教音樂的老師應該注重自身素質的培養,在生活中加強自己的人文修養,同時應該了解教學的方方面面,比如教育的目的、教學的方法等,多去借鑒其他老師好的經驗,多去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比如讓學生欣賞不同的音樂,并即興表演同學們喜歡的、容易接受的動作,帶領他們表演自己的創作,學生情緒高昂,主動地開始了音樂的學習,從而在歡樂的氣氛中感受音樂。還可以在教學時將同一類型的樂曲放到一塊去鑒別學習,將教材內容與教材外的內容集合起來學習等,以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鑒賞能力和獨立的審美體驗。
總的來說,促進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去為之付出努力。
(三)完善教育工作的策略
完善教育工作的小細節才可以讓教學的過程不脫離課本又不局限于課本,對于學生的培養工作也能更加完善。在鑒賞樂曲前,可以首先給學生講解該樂曲的創作淵源以及歷史條件,然后再去分析創作家的感情,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鑒賞時去感受到真情實感。而且在課堂上可以再細化,比如把要求學生鑒賞的音樂分為各種類型,按照類型去引導學生們鑒別地欣賞,使他們的審美能力真正得到提升。怎么去完善教育工作的小方面?
第一,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允許學生在課本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音樂類型,這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對于音樂的思考,去深刻地認識音樂背后的情感內涵,并且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能力。
第二,運用當代社會的大眾文化提高教育的效率。例如可以將流行歌曲與課本音樂融合起來,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但是要分清主次,以規定的教學任務為主。
第三,教師要積極備課,設計巧妙地把教學任務與學生們的音樂鑒賞結合起來,使他們能在愉快的鑒賞過程中就學到音樂的基礎知識,感受到音樂所傳達的內涵,使他們能夠站在更高的平臺上去研究藝術,提高他們的人文情懷。
三、結語
音樂素養的形成不僅要求老師獨到的講解,更要求學生積極地融入到課堂中,并且積極地參加各種類型的交流實踐去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所以,只有把握住這一關鍵,積極地將教育理念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潘少華.做好初中音樂教學中核心素養的滲透工作[J].華夏教師,2018(34):53-54.
[2]唐錦梅.感悟音樂的魅力——關于培養初中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探討[J].北方音樂,2018(7):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