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云
摘 要:隨著現代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對于中學物理教育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也讓現代課堂更加多元。豐富教學手段是現代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發展方向。“生活化”教學既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也是一種科學的教學工具,可以提升綜合教學效果,在實踐中,需要中學物理教師積極探索,提升中學物理“生活化”教學效率,讓生活化元素融入到物理教學體系中來。
關鍵詞:中學 物理 生活化 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8-0-01
物理教學當中由于引入了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聲波的傳送、液體的密度、大氣壓力、動力臂、阻力臂等等,這些抽象的概念使得中學生對這些概念釋義比較模糊。如果想讓同學能透徹理解概念,提高對物理課堂的學習興趣,就需要教師將貼近于生活素材引入到教學當中來,便于中學生更直觀的理解和參悟,所以將生活素材與中學物理教學相結合,意義十分重大[1]。
一、將物理知識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抽象概念到處可見。想要讓學生對抽象的概念有所了解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看不見也摸不著,單純用語言讓學生理解是完全不夠的。例如電磁鐵的知識點,電和磁的關系相輔相成,電磁鐵的磁性強弱由電流的大小和線圈的匝數來決定。電磁鐵就是電磁繼電器的主要部分,電磁繼電器的作用就是弱電控制強電流,用低電壓控制高電壓,實現遠距離操控和控制。電與磁作為重要的物理要素,既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在我們生活中卻無處不在。在講解相關內容的時候,物理教師就可以根據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進行舉例說明,就如溫度報警器、水位報警器、阻尼開關等,都是利用了電和磁的很多原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創新,將“生活化”教學元素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啊,提升學生物理綜合學習效果[2]。
二、注重趣味實驗和意識創新
中學生的學習物理的這個階段正是思想和認知漸漸邁向成熟的過程,這個階段也是愛好自己動手的階段,通過學習有趣的物理實驗來增加他們動手的機會有助于增加興趣點,也能讓學生的理性思維在結合生活的基礎上得到鍛煉和發揮。在做好課本上已有的教學和實驗之外,老師可以適當的加強一些課外的觀察和實驗,用來開闊學生的視野和眼界,不斷新鮮的事物和生活元素不僅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也提高了觀察能力和創造能力,注意的是教學的過程重要強調知識的嚴謹性和邏輯性。不斷更新和增加趣味實驗,也是為學生的將來的工作和學習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提升中學物理教學效果[3]。
三、從生活俗語中的提煉出物理知識點
學生從小到大,首先接觸的是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的基本方式是語言。在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中,無論家庭還是社會,經常會有先人祖輩總結流傳下來的很多俗語,學生也肯定聽過不少,但是并沒有用科學理論與這些生活中的俗語相結合,更沒有一個比較系統的解釋。作為中學物理教師,要創新教育理念,善于發現和總結,在很多生活俗語中,都蘊含著大量有趣的物理現象,教師要積極進行提煉,然后為學生闡釋,提升學生的物理感知能力。下面我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1、小秤砣壓千斤:根據杠桿原理解釋力臂的關系和作用;2、開水不響,響水不開:水在沸騰的前后的現象本質和氣泡形態變化;3、雞蛋碰石頭,不自量力:即使力的大小相同,但是物質能承受的壓強也不盡相同,超過雞蛋所能承受的壓力極限就會破裂。
四、關注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在開展中學物理教學中,要想優化“生活化”教學體系,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需求,在“生活化”教學指導和教學評價過程中,提升教育評價的精度,讓“生本理念”真正融入到教育體系中。現代教育強調教學的針對性和個性化,傳統的“一刀切”式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已經不適用于現代教學。對于中學物理知識,很多學生有著自身的理解,在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過程中,也有著不同的方法和角度,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這種差異,根據學生的差異開展個性化指導,力爭引導學生,激發學生思索和探尋的精神動力,而不是抹殺學生的精神活力。因此,在實踐中,教師要對照學生核心素養標準,從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探索精神等方面入手,對學生給出全面、科學的評價,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尊重,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力,進而提升自身深入學習的動力。對于這種教育指導和評價模式,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對教師個人素質的要求也更高,傳統的灌輸式模式也已適應不了現代教育發展趨勢,因此中學物理教師要深入探索,對于提升中學物理教育效果也具有積極意義[4]。
五、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開展自主學習
如上所述,中學物理“生活化”教學是學生開始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對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的科學解釋和認識過程。以學生的知識儲備還不能理解生活中所有事物的概念和原理,教師想把書本上的知識傳遞給學生,首先就是拉近理論和生活的距離,最理想的就是能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培養學生的自我探索欲望,讓學習過程從被動變成主動。在中學物理“生活化”教學實踐中,很多時候,只是教師、知識和學生的簡單傳遞,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提出“教之不教”思想的原因。在物理教育中,知識傳遞是首位,但也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學習中質疑,能夠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體驗真實的學習過程,從而實現“生活化”教學的目的。
綜上所述,現代中學物理綜合教育水平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通過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可以讓學生真正融入到教學體系中,提升學生的綜合感知能力,實現教育創新。生活素材是物理教學的有效工具,教師可以利用生活素材實現課堂切入,學生也容易找到學習興趣。進一步提升生活素材的利用效率,需要教師繼續進行深入探索,提升教學效能。
參考文獻
[1]李建寧.中學物理實驗生活化探究[J].讀與寫,2018,15(21):185.
[2]趙坤.中學物理教學生活化的分析與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下旬),2018(9):93.
[3]劉建都.淺談中學物理”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2018(22):24-25.
[4]高麗麗,金子靖,張明輝, 等.淺析生活化教學在中學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決策探索,2018(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