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亮
【摘 要】數學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是我們處理日常問題的邏輯基礎。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進行,數學教學受到了廣泛關注,其教學模式也逐漸多樣化。然而,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常常不能將所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不能正確處理兩者間的關系,沒有開展積極探討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因此,探討如何在小學計算教學中融入生活化非常有必要。本文將結合實例,對生活化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提出有效策略。
【關鍵詞】生活化;小學數學;教學思考
知識是情景化的,它被用于活動背景和文化產物中,使學習者在學習時利用原有的認知結構去構建新事物。在小學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創建生活化的學習環境,將學習與學生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夠結合生活,將問題生活化、日常化,這樣學習起來更可以容易地掌握知識。當前社會十分重視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的落實,強調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學習,學會將自己的實際生活與課本結合,形成數學模型。教學應適應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體驗、尋找數學的內涵和現象,發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賦予數學生命”的真理,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一、小學數學的存在問題
(一)課堂教學缺乏實際性
如今的教學的普遍做法是:無論什么課程,都以課本為中心展開,都是以教學理論為依據,與教學的價值沒有直接聯系。這種教學方法只適用于以前的教學,這種教學所呈現的知識是抽象的,沒有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當前的數學教學失去了原本的本質,原本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現在的教學主要是為了應對考試。
(二)沒有充分利用教材提供課程舉例
許多教師比較注重教材的使用,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時,能結合生活中的事例提出問題,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結合教學內容,這既充實了課本,又注重了數學的全面發展,保證了教學的質量,提高了教學的趣味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結合能力。但有些教師可能會列舉出與所學課本知識不相干的問題,導致學生學習出現盲目性,使課堂內容變得不明確。
(三)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沒有得到加強
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是課堂的核心部分。在教學時,每個知識的教學都只有一次機會,教師應當在有限的時間里,最有效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課堂上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課堂上出現的問題靈活地采取措施,使課堂豐富多效。
二、有效開展生活化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思考
(一)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就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的開展貼近現實生活,加強學生的自我感知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以一年級下冊第五節“認識人民幣”為例。大多數一年級學生對人民幣沒有具體概念,他們只是知道這種紙可以用來買東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這一點,提問不同的學生:不同的人民幣可以最多買到哪些東西?從而加強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再比較不同人民幣的額度,使學生認識人民幣面值的大小。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年齡選擇最適合的生活化情境,將枯燥的數學和抽象的概念轉換為日常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巧妙借用游戲環節
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學習,游戲能夠激發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以一年級下冊課本第七節“找規律”為例。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由A小組出題,如:2、4、6、8、10……由B小組成員作答,答出正確答案,B小組成員積一分。然后,A、B組交換位置,由B小組出題,A小組作答,經過幾輪比拼過后,積分高的小組獲勝。這種方法能夠使學生在娛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到游戲的樂趣。
(三)結合生活實際,培養探索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用感官去感知身邊的數學知識,去體會數學的發生、發展、變化,并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可行的模型。以三年級上冊第七小節“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學為例。教師可鼓勵學生利用小木棍、火柴去搭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在搭建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明白它們長和寬之間的聯系。這樣能使學生在觀察、操作、思考中獲得新的體驗,在自己掌握的數學知識中獲得成就感。
生活化的教學就是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這樣能夠使學生對學習充滿好奇與興趣,可以在生活中感知數學,在數學中體味生活。
三、總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聯系生活,創造生活化的環境,利用游戲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生活化教學的模式下,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應用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樊光杰.關于小學數學“計算問題”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綜合版),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