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摘要:漢字教學一直是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促進學生高效學習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正確認讀漢字、了解漢字形體和意義之間的聯系也是學好漢語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以期推進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策略
一、緒論
近年來,漢字教學研究得到較快發展。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因素。劉建平(2018)以認知語言學中象似性理論為指導,提出用部件分析解釋漢字形式和意義的聯系是一種常見教學方法。朱華麗(2013)提到漢字教學應從字形分析入手,因材施教,在運用漢文化作為支撐的同時充分發揮語境教學優勢,通過提高學生理性認識來提升其漢字水平。毛艷芬、朱智秀(2018)將漢字的獨特性與學生個性相結合,提出字理、韻語和情景教學三種識字法。此外,也有學者嘗試將“六書”理論與對外漢字教學相結合,通過圖示、字根剖析等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漢字。而目前漢字教學研究的不足主要體現在教學方法隨意性大、漢字獨立教學意識不強等問題上。
講清現代漢語的形、音、義,幫助學生形成漢語讀寫與應用能力是漢字教學的根本目的。漢字教學備受關注的原因在于它既是對外漢語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評估漢語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學生學習漢語的一大障礙,因此幫助他們彌補這塊短板是非常重要的。漢字包括形、音、義三方面,準確把握三者關系是學生透徹理解漢語的前提;文字學是以文字本體研究為核心的語言學研究,將其理論用于指導漢字教學恰如其分。在考慮學生認知水平、漢字特點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在漢字形、音、義的教學方面提出一些看法,旨在促進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
二、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策略
(一)字形教學
1.象形字教學
借助象形字字形進行漢字形體教學。利用古文字形體展示漢字,便于學生將形、義相聯系,進而激發其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現代漢語中一些常用字都是象形字,如表植物的木、草、禾、瓜、桑等;表動物的象、羊、龜、蟲、羊等;表人體的首、心、手、耳、目等;表自然地理的水、丘、川、泉、雨等;表實物的貝、壺、鼎、弓、舟等。講解時可將抽象的漢字轉化為直觀古文字形,通過連線游戲等方式帶領學生體會形、義的聯系。
2.會意字教學
在抽象字、指示字之外,借助兩個以上意符來表示一個意義與他們都不同的漢字,可看作會意字。會意字可成為學生理解漢字本義與引申義的窗口,漢語中一些常用會意字的意義與其本義緊密相連。此外,講清意符組合代表的意義也能提高學生漢字書寫的準確性,漢字書寫錯誤的原因主要是學生還沒有形成對漢字形體的認知性理解,但當他們明白“宿”表示“人睡在左屋里的席上”時,這個字就不大容易被寫錯了。但會意字數量眾多且情況較復雜,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注意把握授課深度與方式。
(二)字音教學策略
1.形聲字聲符教學
借助形聲字聲符進行漢字字音教學。馮麗萍曾對《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中的漢字進行統計,其中可以確定的形聲字占全體的66.1%,形聲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字音演化,一些形聲字與聲旁已不同音,但從整體上看,與聲旁同音的形聲字還是很多的。教師可從最能產的聲符入手,在課堂上分類講解。如以“朱”為聲符的漢字包括“珠、株、茱、誅、蛛”等,學生利用一個聲符便能掌握多個漢字的讀音。
利用聲符講字音時,教師應避免學生出現“規律類推泛化”問題。一些形聲字聲符與讀音有出入或完全不同,如“解”跟“懈”、“分”跟“頒”等;還有從同一個聲旁的形聲字有多種讀音的情況,如從“者”聲的形聲字包括“煮、諸、署”等在內的十多種讀音。遇到上述情況,教師要強調讀音的差別,提高課堂漢字復現率,防止學生出現偏誤。
2.同音字教學
同音語素多是現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特點,據調查漢字的同音率達到72%。如“yì”有“意、義、藝、譯、易”等232個古今語素和字,大量同音字易導致學生在音、義匹配過程中出現問題。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課堂上可將常用字中聲韻相同而聲調不同的字放在一起對比講解。如音同調不同的“蒿、好、豪、號”等,同時對音調相同而字形有別的字如“理、里、李、禮”等反復操練,幫助學生形成“音定字不定”的學習思維。
(三)字義教學策略
1.指事字教學
在象(實)物字的形符上另加指示符號示意的漢字可稱為指事字,數量很少。指示符號可看作一種特殊意符,解釋指示符號的含義可加深學生對漢字意義的理解。如“木”,在頂端加指示符號表“末梢”、在底端表“樹根”;“刀”上加指示符號成為表“刀口”的“刃”。指事字雖數量不多,但多數學生不了解這類字意義的來源,因此借指事字講解字義與指示符號的關系還是有一定必要的。
2.形聲字形符教學
借助聲符進行字音教學的同時也要做到形聲兼顧。形聲字形符代表漢字所屬的意義范疇,形聲字形符在提示字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可對漢字進行歸類,然后按形旁類別講解。如足可表示與之有關的動作如“跑、跳、跟”等;扌(手)既表示與它有關的行為如“掙、捉、揉、撐”等,也能表示相關部位如“掌、拳”等。學生看到有表義類屬的意符時,很容易確定字義代表的方向,再結合具體情境便能比較順利地理解漢字意義,這對提高語言理解能力具有很大幫助。
結語
對外漢字教學長期以來被視為教學過程中的薄弱項,一方面是漢字教學尚位居從屬地位;另一方面是還未討論出效果顯著的教學策略。把握漢字形、音、義是學習漢字的基礎,更是提升漢語綜合運用能力的關鍵,漢字教學的發展是決定對外漢語教學能否繼續前進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還需對此問題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劉建平.部件分析與對外漢字教學[J].文教資料,2018 (10):33-34.
[2]朱華麗.關于對外漢字教學的實踐方法探索[J].語文學刊,2013 (16):114-115.
[3]毛艷芬,朱智秀.初級階段對外漢字教學方法探究[J].現代交際,2018 (09):192-193+191.
[4]張圓圓.近五年對外漢字教學綜述[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7 (10):21-23.
[5]洪飏,孫麗.文字學理論在對外漢字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 (05):126-12
[6]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