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亞卓 何聰
【摘 要】后現代主義是西方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反對西方現代哲學的思潮。然而,在現代西方世界的各種哲學流派中都可以發現具有反傳統傾向的哲學家。格里芬是當代美國積極的后現代主義者之一,他說:“如果后現代主義這個詞在使用時能找到一些共同之處,那么它就意味著廣泛的情感,而不是一種普遍的教條——人們認為人類能夠而且必須超越現在。”“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文學思潮和表現方式,對中國藝術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后現代藝術更客觀的理解需要從審美價值與特征的角度來判斷后現代戲劇藝術的價值。后現代主義是以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為基礎的,提倡概念化的形式表達,消解藝術的審美價值,關閉與鑒賞人的審美交流之門。
【關鍵詞】后代主義;戲劇;審美;特征價值
中圖分類號:J8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1-0021-02
一、關于后現代主義思潮下的戲劇藝術介紹
后現代主義是一個歷史概念,指的是二戰后的后工業社會或信息時代,而“后現代主義”是這個社會狀態下的文化哲學思潮。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核心思想在于面對多元化、多種化、多變化能夠保持對于公平的寬容且重視,這是對現代社會自由和民主精神的進一步發揮。
西方后現代戲劇是后現代文化的產物。霍夫曼是德國柏林藝術學院的教授,他特別提出了后現代戲劇的三個特點,一是非線性戲劇;二是戲劇結構;三是反語法表演。
中國文學對后現代主義的首次接受,源于后現代主義學派對后現代主義流派的引入。后現代戲劇在香港和臺灣的興起,尤其是在香港和臺灣,一方面有其社會政治文化背景,但主要受歐美后現代戲劇思潮的影響。
二、后代主義思潮下的戲劇藝術審美特點
(一)戲劇所蘊含的美。傳統戲劇所特含的文學性以及戲劇性,在其他表演藝術中都有體現。戲曲與戲曲的表演是追求真與美的統一,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抒發情感。歌劇和歌劇的表演強調生活的基礎,其表演激發了觀眾對自己本身所處的生活進行下意識的聯想,能夠產生超過預期的藝術效果。正因如此,所以在欣賞的過程當中需要用心去體味。
以戲劇《西廂記》及另外一部膾炙人口的《牡丹亭》進行舉例說明。
《西廂記》所闡述的就是在封建社會下,渴求愛情為自由戀愛的婚姻爭奪自主權。深閨高府名門望族,出于對愛情的渴望,還是走上一條看似“大逆不道”的曲折道路,其中很多“聽琴”“長亭”這些點,也增加了強烈的喜劇色彩,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和鮮明的藝術形象。
那么另外一個《牡丹亭》亦是同樣表達自由愛情的。從小學習封建倫理道德,遵從著原本看似合情合理的生活,同樣抵不過邂逅美好感情的向往,打破禁忌,偷偷幽會而后因情而死,終喜結連理還魂人間,有情人終成眷屬,不畏封建的牢籠,用自己堅貞不渝的愛情打破一道道“道德”的枷鎖。
兩個作品既有相似,又各有不同,一個是“先情后欲”,而另一個則是“先欲后情”,所表達的都是人類在不同時代下相同的訴求,更是人對真摯情感的一種期盼,有情人雖遇重重困難,但是歷盡艱險仍舊不離不棄,終成眷屬。這就是不同時代下共同的“美”。
(二)戲劇中的形式之美。后現代主義思潮下戲劇就像歷史留下的一本書。德國古典哲學家哈格爾曾經說過:“藝術家之所以成為藝術家,是因為他認識到真理,并將真理以正確的形式展現出來,讓我們看到并感動我們的情感。”
后現代主義思潮下的戲劇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藝術,融多種藝術表現手法于一體。戲劇雖然可以作為文學供人們閱讀、欣賞,可同時也需要表演這一重要載體去演繹。戲劇劇本本身就是表演的一個重要“工具”,以人的主觀能動性,去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及理解角度,表達作品中不同的內涵。表演是戲劇最基本的表達方式,劇本的價值就在于表演的演繹。
三、后代主義思潮下的戲劇藝術審美價值
(一)后現代藝術已經偏離了傳統藝術的審美價值標準。目前,藝術的發展是無意識的,一是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即在各種藝術中都有一個清晰、定性的定義,各種藝術都有根據不同的審美觀念建立起來的審美價值。二是排斥,排斥的則是藝術融合到日常的生活元素當中去。在藝術的價值中,開始有了思考,其美學價值,不再是唯一的標準。
這種體現了西方文化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征,所展示的就是大眾的意識,多元化的價值觀念以及人們的創新精神。恰恰是在后現代的語境當中,藝術本身并不足以形成一種藝術,而更多則是通過一些無法表述的概念化,類似于符號,去表達思想,去打破固有思維,去尋求新的刺激努力創新。藝術不再只是尋求“什么是藝術”,而藝術本身就是闡述藝術理論最好的載體。藝術家并不需要真正的藝術實踐去論證自己,但是創新和突破則是最重要的難題。正如杜尚的代表作,他被稱為“后現代藝術”的父親,是一種便攜式儀器和后現代特征的藝術形式。如“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出現在我們國家,都是使用“成品”或“成品”的使用來表達概念。從傳統審美標準的角度來看,把現成的工業產品和物品放在藝術展覽廳是荒謬的。將日常美學帶入藝術的舞臺,顛覆了傳統的審美價值傳統。
后現代主義思潮下戲劇藝術的發展有更獨特的形式——極端。在一些表達后現代藝術的作品當中,存在著大量的帶有色彩、暴力、荒唐,甚至刺激等一些反人類文明,超出審美理想的內容。隨著負面的,沒有價值的消解,不僅僅跨越對美的審視,更是向“丑惡”看齊。失去了審美價值,后現代藝術對神秘主義哲學的表現似乎只有一定的把握。
(二)后現代藝術由于不具有社會價值而呈現出與審美價值背離的趨勢。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文明逐漸發展,藝術也源源不斷地發展,而這一切都產生了衡量的標準。雖然隨著文明、隨著時代、隨著日月更迭及文明回潮,出現了很多的不同的狀態,拋開個別需求以外,并沒有一定的社會價值。
后現代主義思潮下戲劇藝術,將藝術以及我們日常物品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日常生活當中出現的審美開始成為后現代藝術的理論依據。可是,我們的生活常態能否作為一種審美對象,日常生活又是否具有審美的價值或者說對社會的意義,是值得去推敲并懷疑的。
生活常態化的審美已經形成了一種現象,這一客觀現象的存在,使這一審美自然交融在生活文化當中。影視劇、廣告以及各種APP不斷出現,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享受到了審美為我們帶來的身心愉悅。可是這一切改變對藝術家而言,禁錮了思想,展放在櫥窗中兜售的“藝術”,不斷被邊緣化,甚至是娛樂化,曾經享受愉悅的我們,也開始渴求真正的“美”。當無法真切體會到愉悅、共存和升華的美學體驗,極端的后現代暴力和怪誕藝術讓我們很難消失。從這些藝術作品中,我們無法發現人類善良本性的表象,審美理想和對主體的追求也是難以找到的。
四、結語
戲劇藝術的審美特點和其所蘊含的價值意義的研究與期盼不可分割。后現代主義的戲劇不但沒有達到促進消費者消費的目的,更有甚者適得其反,違背喜好。因此,沒有被主流文化認可的作品,沒有被公眾認可的作品,甚至沒有被業內大多數人認可的作品,在現代藝術誕生后,也無法實現其社會價值。我們可以看到,由于它的局限性,后現代藝術不能再走出自己的框架。
參考文獻:
[1]馮民生.后現代主義對藝術意義與價值的消解[J].美術,2015(08).
[2]杜書瀛.文藝美學—內在根據與學理思路[J].理論與創作,2017(6).
[3]Frederick Jameson. Postmodernism and cultural theory [M]. Xi'a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16.
[4]毛文志.后現代主義戲劇研究[M].求知學刊,2015.
[5]羅莉.后現代主義與戲劇關系研究[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王志和.另一種后現代主義戲劇演講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7]肖成杰.關于后現代主義視角下的中國戲劇審美研究[M].烏魯木齊:新知出版社,2016.
[8]劉文天.后現代主義與戲劇文化的蛻變[M].日新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