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強
【摘 要】目的:分析針灸結合推拿手法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的治療效果。方法:將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60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編入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給予針刺結合推拿治療(實驗組)與推拿治療(對照組)。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VAS評分。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的疼痛VAS評分無明顯差異。治療工作實施后,患者的疼痛VAS評分較治療前有所變化,實驗組治療后的疼痛VAS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刺結合推拿手法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的應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疼痛情況。
【關鍵詞】針刺治療;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中圖分類號】R246.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9-03--01
腰椎間盤突出癥多指的是腰椎間盤損傷、腰椎間盤蛻變所導致的椎間纖維環破損癥狀。腰椎間盤損傷與腰椎間盤病變會讓脊柱內外力失去平衡,受脊柱內外力失衡的影響,患者腰椎間盤髓核會在破損處膨起、突出,并導致腰腿痛等癥狀[1]。中醫治療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方式。本研究旨在對針灸結合推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所選取的研究樣本為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60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研究期間利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患者編入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人數為80人)。納入標準:①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療標準者;②符合針刺治療適應癥與推拿治療適應癥者;③年齡≥18歲者;④知情同意,積極參與本次研究者。排除標準:①有手術治療指征者;②合并嚴重器質性病變疾病者;③精神病患者及有精神病史者。實驗組男42例,女38例,年齡在29-6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3±3.2)歲。對照組男43例,女37例,年齡在28-6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2±3.1)歲。經檢驗,實驗組、對照組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以針刺治療為主的治療方法。針刺治療所選取的穴位為夾脊穴、環跳穴、腎俞穴、氣海俞穴、大腸俞穴和關元俞等穴位為主。患者治療時的體位為仰臥位,針刺深度為1寸,行提插操作與捻轉操作,后留針30min。治療工作實施期間,護理人員也會用左右拇指按壓穴位。針灸治療的治療頻率為每周3次,治療時間為21d。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開展推拿治療。實驗組的針刺治療方法與對照組相同。推拿治療實施期間,患者的體位為俯臥位,醫務人員右手手掌逐步對患者雙側腰部肌肉、大腿后側、臀部及足部等部位進行按摩,推拿力度以患者能夠耐受的力度為主。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推拿醫師治療期間也會對患者腰部進行有節奏地按壓。醫師在治療期間也會利用牽引床進行牽引治療。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的疼痛VAS評分。
1.4 統計學處理
利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實驗組、對照組的組內比較與組間比較均采用t檢驗。如P<0.05,證明實驗組、對照組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對照組治療前的疼痛VA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患者治療后的疼痛VAS評分較治療前有所變化,治療前后的組內差異較為顯著(P<0.05)。實驗組治療后的疼痛VAS評分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腰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癥狀以腰椎痛及放射痛等癥狀為主。如未得到及時治療,患者易出現不完全下肢癱瘓等并發癥[2]。利用有效的治療措施減輕患者的疼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遵循的主要原則。
根據中醫治療理念,腰椎間盤突出癥與情志失調及腰肌勞損等因素有關。現階段中醫針灸與中醫推拿治療均已經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時間。跟健康本次研究的研究結果,針刺結合推拿手法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通過對此種治療方式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針刺治療與推拿治療的結合,可以起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針刺聯合推拿治療不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也可以解決神經根過度受壓的問題[3]。在消除致病因素的同時,針刺聯合推拿手法也可以在保證人體酸堿平衡的基礎上,促進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復。故而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的治療后的疼痛VAS評分相對較低。
綜上所述,針刺結合推拿治療具有改善患者的疼痛情況的作用。
參考文獻
龍鮮梅,方琴.針刺結合推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06):77-78.
楊振.推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研究概況[J].廣西中醫藥,2019,42(01):59-61.
張淑會.綜合推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1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