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悅
摘 要:“應收賬款”是我們十分熟悉的一個會計科目,在企業會計實際操作及管理活動中應用相當廣泛。2017年7月5日我國財政部修訂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提出了“合同資產”這一概念,在較長時間內的企業會計實務操作中都存在著將“合同資產”與“應收賬款”混淆的現象。不僅給企業會計工作造成影響,更加影響到企業的合同管理及整體經營。因此,如何實現對新收入準則下合同資產和應收賬款的有效區別,顯得格外重要。
關鍵詞:新收入準則;合同資產;應收賬款
所有企業幾乎都遇到過應收賬款問題,而應收賬款管理工作的質量也直接影響到企業財務管理乃至整個企業的運作與業務。因此,對應收賬款的管理一直以來都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并將其作為衡量企業總體管理質量的重要參考數據。但應收賬款一直以來也都存在著無法按時回收問題,導致管理質量遲遲無法得到有效提升。而導致企業應收賬款回收受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許是因為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或許是企業財務會計工作人員專業能力欠缺或責任心不足,但還有一個原因也或許是因為對“應收賬款”本身的認識出現偏差,將不符合應收賬款科目確認標準的合同資產也歸入應收賬款,從而使其變得復雜和不可控,最終導致管理不善,甚至可能出現履行了合同條款卻最終無權向對方主張債權的現象。因此,在新的收入準則中,引入了“合同資產”這一概念,進一步細化這種往來情況。
一、合同資產使用中存在的問題
合同資產這一概念是在2017年7月5日我國財政部修訂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中被提出的,而在企業會計實務中卻容易將其與應收賬款概念混淆。甚至在某些企業的會計處理中將所有理應作為合同資產處理的款項都并為了應收賬款,讓合同資產這一概念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何謂合同資產?根據定義簡單來說就是企業履行了合同條款,并達到了合同所規定的債權主張條件而尚未真正獲得的合同款項。這種表述如果粗略看來,很容易被人誤認為就是應收賬款,這也是許多企業將應收賬款和合同資產混為一談的根本原因。
二、合同資產與應收賬款之對比分析
在合同資產與應收賬款的確認當中,都出現了“合同履行”以及“收款權”兩個概念,同時也對合同資產以及應收賬款在合同履行之后是否擁有收款權進行了相關限制,仔細對比分析之后我們可以發現,應收賬款之所以能夠被確認為應收賬款并合法主張收款權,是因為應收賬款的限制條件為“期限”,而合同資產只有真正達到了“條件”,履行合同的企業才能主張合法的收款權。例如,A企業與B企業簽訂了一份零件加工設備銷售合同,合同規定A向B提供十臺X型零件加工設備,B應于接收完成后5天內支付A全部貨款。在此合同中,雖然A沒有在履行合同的當時就真正獲得貨款,但由于貨款回收的限制條件僅為“時間”限制,而不存在其他影響貨款回收的風險,因此應當被確認為應收賬款。再如,C企業與D企業簽訂了烤爐銷售合同,合同規定C向D提供烤爐,并在D完成驗收確認烤爐質量性能合格之后向C支付烤爐貨款。在這個例子當中,我們會面臨兩個問題,首先,我們可以發現C企業如果想要獲得貨款,存在一個前置條件,即D要進行驗收且驗收必須合格。我們可以直觀地發現這并不只是“時間”限制,而是存在著合格與否的問題,所以從規范意義上來說,雖然C已經履行了合同,但還并未達成所有合同限制條件,所以我們應當將該筆貨款確認為合同資產而非應收賬款。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在實務操作過程中會加入會計估計這一會計處理方法,也就是說現實當中的企業在處理這筆存在一定概率性問題的貨款時,往往會根據過往銷售與驗收經驗來推算驗收合格與否,例如C企業根據過往銷售與驗收結果合理估計,D企業對烤爐的驗收,其判定合格的可能性將在98%及以上,因此將該筆貨款確認為應收賬款而非合同資產。這也是大多數企業將合同資產確定為應收賬款,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淡化甚至認為合同資產這一概念沒有存在意義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兩個案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限制條件為可等待的“時間”還是有概率風險的“條件”,以及是否存在會計估計是確認為合同資產還是應收賬款的根本影響因素。
三、合同資產與應收賬款實現有效區別的現實意義
合同資產與應收賬款從定義上看具有很多相似性,甚至在大多數企業會計實務操作中也與應收賬款做出了相同會計處理,但合同資產的存在具有其本身的重要意義,它是為了真正有效的實現企業會計處理的優質與高效。具體來說,合同資產與應收賬款進行有效區別具有如下兩方面現實意義:首先,能夠切實提升企業財務管理的綜合能力。混淆兩種相似概念是管理能力低下的直接表現,同時也會給企業造成更多的財務管理風險與經營風險;其次,合同管理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構成,合同資產的有效確認也是合同管理的必然一環,所以加強對合同資產及應收賬款的有效區別,更有針對性的強化合同資產管理也是現代企業合同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面對紛繁復雜的合同款項管理問題,合同資產這一概念的存在是必須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如何在會計實務操作中將其與應收賬款有效區別與管理,就是企業財會工作需要面對與思考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在具體管理中應當積極的進行客觀條件分析,而不要盲目估計,這樣才能讓合同資產的存在具有真實意義,同時也才能更好的進行應收賬款科學管理,真正提升企業的合同管理能力以及財會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時軍.淺析新收入準則的變化及對會計核算的影響[J].財會月刊,2018(05)
[2]崔建遠.論法律行為或其他條款附條件[J].法商研究,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