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40年來,民辦高等教育在我國得到了長足地迅猛發展,特別是2017年以來,其學生在校人數超過600萬,但是在師資力量、教學質量、生源、資金或規模方面均與公辦院校相距甚遠。當代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日益被重視起來。本文從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常見問題入手,通過研究文獻,剖析了民辦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闡述了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路徑。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剖析問題;研究對策
民辦高校和普通高校的宏觀教育目標是一致的,都肩負著為國家培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重要任務。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代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的重要舉措,是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基本組成部分。對民辦高校而言,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僅僅是關乎其生存與發展的問題,更是關系到為國家培養合格建設者的重要課題。雖然國內外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豐富而深入,但大多集中在公辦高校的研究對象,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更值得我們研究。
一、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常見問題
1.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有亞健康表現
亞健康心理狀態是指心理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外在表現感覺是健康的,而內在心理又呈現出某種心理陰影或缺陷。筆者發現:其一是灰色心理狀態,多表現出低沉、郁悶、懈怠、冷漠的情緒;對生活缺乏熱情,逃避心理嚴重,對自己感到自卑,沉默寡言,不善于與人溝通和不愿參加集體活動,有畏懼陌生事物的心理。其二是學習焦慮心理狀態,其表現為學習精力投入不夠,學業成績不佳,單調的學習心理感到厭倦,個別大學生對學習失去信心,整天沉湎于網上游戲或在考試時投機取巧,甚至鋌而走險,犯下大錯的情形。其三是人際交往弱勢心理狀態,表現為拒絕或 逃避人際交往,猜忌苦悶,自暴自棄,很難與他人開展友好溝通。
2.貧困對于大學生心理影響
民辦高校在我國發展的初期,因為高收費的因素阻擋了許多貧寒子弟的入學,一度被稱為“貴族學校”。近二十年來,隨著全社會教育理念的普遍提升,許多成績夠不上普通公辦高校的貧困家庭孩子,也選擇民辦高校,接受和完成高等教育。一般來說貧困大學生多來自于貧困地區或經濟困難家庭,其成長經歷各種艱辛,剛強堅韌,心理比較健康。也有一些貧困大學生進入民辦高校后,自信心不足而自卑心理凸出,不能看到自己的優缺點,不能正確認知現實,總感覺自己什么都不如別人或擔心被別人看不起。從而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表現出自卑或自甘落后,情緒上日益產生抑郁焦慮、在人際交往中過于敏感或自責心態。如:我校一名女大學生,經筆者詢問,了解到她家庭發生火災而使她陷入經濟窘境,由于其性格內向,長期郁悶不能自拔,嚴重導致身心缺陷,月經紊亂,頭發稀疏,面色晦暗等癥狀。
3.現代網絡對于民辦高校學生產生的心理障礙
現在,民辦大學生也和其他青年一樣,面對高度發達的信息網絡空間和多樣多元的咨詢娛樂方式。部分大學生往往缺乏自控力,經不起誘惑,一旦有心理不悅或受到委屈不能自拔時,往往沉湎于虛擬網絡空間,尋找刺激感、滿足感、不惜逃課、熬夜,導致怪異心理和身體嚴重“透支”,難以擺脫虛擬網絡空間“精神鴉片”的誘惑。
二、民辦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首先,筆者查閱文獻發現,從性別對比來看,女生發生心理障礙的幾率高于男生。原因是與男女兩性生理和心理差異有關,并且兩性社會角色的不同、男女能力素質發展各異。
其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不如非貧困生,且差異略高于其他因素類別,二者在焦慮、抑郁、偏執的因子上存在一定差異。貧困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亞于非貧困生,因此,高校輔導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應特別留意貧困生,以做好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再次,從生源成長地區來看,農村生源相比城市生源,其心理健康狀況相對良好些許。成長在城市的學生,從小生活條件較優渥,享受充足的教育資源,因而學業壓力相對大于來自農村的學生,加之考上民辦高校,會增添其挫敗感。
此外,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相比,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健康問題,民辦高校招收的學生,高考分數不高,經歷過高考的洗禮,有人生第一次較大的“挫敗”感。
筆者分析深層原因,發現:
1.學生自身因素
一方面,相比于普通高校大學生,民辦高校大學生的自卑感更強。這一群體普遍認為自己高考失利,對現狀不滿導致 對自身不滿從而自卑,容易引發心理障礙。另一方面,民辦高校大學生承受著更多的心理壓力。在學業方面,民辦高校大學生學習興趣弱,自覺主動意識較差,增加了新階段的學業壓力;在就業方面,民辦高校大學畢業的學歷社會認可度相對較低,就業壓力頗高,無形中影響了民辦高校學生的心智的健康發展。
2.家庭因素
對于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家庭因素占據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家庭氛圍——是否和諧;家庭經濟條件——是否為貧困生;家庭所在地區——城鎮還是農村;家庭結構——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單親家庭,家長教育理念——放羊還是圈養,嚴格教育還是寬松教育……以上均對民辦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產生著重要且相互交錯的綜合作用。
3.學校因素
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相比,具有其自身特殊性。從教育對象視角看,民辦高校生源多數為高考失利分數較低的學生,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從教育經費視角看,民辦高校無國家的財政撥款,是一種以學養學的狀態,因而學費較高,部分學生在學費方面承擔心理壓力。此外,民辦高校相比普通公辦高校來說,境遇特殊,辦學起步較晚,學校發展歷史不長,社會認可度不如公辦大學,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心理失衡。
三、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究
1.民辦高校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積極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
民辦高校各級領導要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視程度,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其心理工作進行規劃,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將心理健康課程作為主要課程教學,減少理論知識,重點關注心理健康實踐問題。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積極構建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致力于改善民辦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培養其更健康的心理品質,維護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心理素質。
民辦高校要有組織地針對大學生開展心理調查,及時發現新生的心理問題,及時溝通,幫助新生調節好心態。學校可定期舉辦心理咨詢活動,當前大學課堂屬于半開放式課堂,在進行心理教學時,由于學生基數較大,部分學生不愿將自身的心理問題向多數人公開,通過咨詢室的建立,可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為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2.教師積極導向,開展心理健康素質教育教學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開展心理健康素質教育教學及相關科研工作,突出教育重點,規劃課程設置,強化專業知識滲透,形成協同效應。加強普通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學等課程選修課開設效果。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應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將積極樂觀的態度通過教學內容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通過長時間的教導有助于學生的思維養成。
教師要積極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學生在參加集體性活動時,通過思想上的交流使學生健康發展,同時集體性活動可使學生形成凝聚力,將不良思想進行同化,解決學生當前的心理問題。學校可通過在校園張貼海報的形式,為學生構建和諧校園氛圍,對大學生的心理形成主觀干預作用,為大學生的心理進行減壓,并使學生形成潛意識的思維,有助于學生心理正常發展。
3.加強心理健康理論教育,提升民辦大學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一方面,完善預防、應急追蹤機制,建立有效的“梯隊系統”提高管理效能,增強管理的科學性、有效性,突出專、兼、聘三支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力量,構筑專業的心理咨詢平臺,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發揮學生群體的力量,密切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預防為先。
民辦院校學生就業壓力大,除了每年增長的畢業大軍之外,自身職業技能的匱乏也是重要的原因。在課程教學中,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就業目標,根據就業目標,結合崗位要求進行“溝通交流能力、領導能力、自信心、團隊合作、辦公軟件使用和自律能力”等方面的訓練,幫助其在就業中獲得競爭優勢。
4.更注重自我心理調節,注重個人心理健康
民辦高校大學生一定要注重自我心理健康,作為行為主體,大學生要有時刻調節心態的意識,在遇到問題和挫折的時候,不要總是抱怨,要冷靜對待問題,及時調整心態,遇到問題不要慌張,平和的思考,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在遇到獲得利益的工作時,大學生也要時刻端正好態度,明確目標,絕不能為利益所誘惑。除此之外,大學生還要注重自我心理調節,加強人際交往,在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可以向好朋友傾訴,以此來緩解心理上的壓力,這也是目前調整心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簡介:
束燕(1980--)女,江蘇南通人,南京三江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管理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