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建國
摘要:小學中年級通常是指小學的三、四年級,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快速時期,需要引起教師的充分重視。從小學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基礎的語文知識內容,他們思維較為活躍,只要有效的教育與引導,就可以有效的達到教學目標,為了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科學測評,從測評的實際效果來看,傳統的結果性評價很難反映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真實掌握情況,需要建立形成性評價體制,全程跟蹤,對學生進行精確化評價,本文就小學中年級語文形成性評價進行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形成性評價;策略
形成性評價是指教師為了充分的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的掌握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形成性評價不同于結果性評價,結果性評價通常在學習末以考試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通過考試來了解學生對本學習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生成性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并不局限于考試,可以是非正式評價,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日常交流,長期的作業完成情況等,也可以是正式評價,即對學生在某階段所學知識內容進行考試,通過考試發現學生對于某階段知識內容的掌握情況。形成性評價是一個動態的評價過程,它以跟蹤的形式了解學生對于階段性的知識內容掌握情況,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為教師制定科學的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性建議。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合理的運用形成性評價,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教學質量。
一、創設分組競爭獎懲機制
形成性評價是一種動態的評價模式,具有持續性的特點,為此教師要制定持續性的評價機制,以此來考核學生在某階段的學習情況,我們可以創設分組競爭獎懲機制來實現形成性評價的目標。教師根據班級人數,把學生分成5-10組,然后打印出分組名單,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提出問題,各小組舉手搶答,教師如實的記錄回答問題學生姓名和所在小組,答對加分,答錯不扣分。之所以答錯不扣分,是為了鼓勵學生回答問題,拿到更高的分數。在期中和期末,分兩次向班級學生公布考核結果,對于排名前列的小組,進行實質性的表揚,而對于排名靠后的小組,要進行懲罰,比如連續打掃衛生一個月等。建立分組競爭獎懲機制,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各小組在不同階段的表現情況,知曉各小組中的“活躍人員”。由于教師在每節語文課都如實記錄各小組的回答情況,因此在期中或期末的評價中,具有持續性的特點,符合形成性評價的要求,對于教師制定科學的教學策略具有參考價值。
二、從課后作業出發,對學生進行跟蹤性評價
課后作業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知識內容的理解情況,通過長期跟蹤,從作業的完成態度與正確率,就可以看出學生是否認真聽講,可以發現學生在語文知識學習時存在的問題,便于及時解決,避免出現小問題成大問題的負面現象。如果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時常出現錯別字,教師就可以認為該學生存在寫作業時不認真的現象;如果發現學生在造句或寫話時缺乏條理性、邏輯不清晰,就可以認為該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較為薄弱,需要進一步加強練習。通過分析課后作業,教師不僅可以掌握當前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還可以了解學生在某個學習階段中存在的問題,具有積極的教學實踐應用價值。
三、借助問卷評價,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
小學中年級學生思想較為活躍,身心快速發展,教師只有隨時掌握學生的當前狀態,才可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如果要較為全面的了解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態,就必須精心設計調查問卷,從思想品德、認知程度、人際交往,價值觀念等多個維度設計問卷,在問卷設計中,最好結合實際的案例對學生考察,這樣可以增強針對性和趣味性,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避免出現應付差事的現象。在調查問卷制作之前,教師要與每一名學生認真的交流,了解學生感興趣的事情,知道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的困惑,讓問題的設置更具有針對性。問卷評價并不是每學期僅開展一次活動,這樣就缺乏形成性評價的可信度,而要建立長效機制,每周、每月都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一個學期的時間范圍內,每一名學生都可以建立一套問卷調查檔案,具有持續性的問卷調查檔案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和生活狀態,達到形成性評價的預期效果。
四、建立家校合作機制,對學生進行系統化評價
教師只能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情況,因此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為了對學生的評價更為準確,就應該適當的擴大評價范圍,教師要與學生家長積極的溝通,建立家校合作機制,讓家長關注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情況,及時的向教師反饋信息;同樣教師也要把自己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內容告訴學生家長,通過家校合作,建立系統化的評價模式,讓形成性評價內容更加具體和準確。
五、總結
小學中年級形成性評價需要教師整合各方資源,定期、持續的對學生進行跟蹤性評價,了解學生在每個階段的學習狀態,為制定科學的教學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夏飛云.形成性評價視野下的教學反饋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