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奎
摘 要:小學語文課文中的科普說明文的教學承載著科學知識的傳播、培養學生的愛科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對科普說明文閱讀的能力等諸多的優勢。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加強科普說明文的滲入,對教學中如何的實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分析,所以,本文針對這個問題,結合自己身的教學經驗和實際的教學案例進行闡述,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科普說明文;教學策略
一、小學語文科普說明文的教學現狀
科普說明文形式簡短,知識性、科學性、邏輯性強,通常以讀者的認識、思維邏輯順序來安排層次,運用平實的表現手法,語言準確、周密、生動。此類文章承載著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了解說明的方法,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提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等功能。
科普類說明文如此重要,其教學現狀究竟如何呢?曾有人就這個問題作過調查統計。結果表明:只有19.1%的教師喜歡教科普說明文;18.2%的學生喜歡學科普說明文。相對于有故事情節的記敘性文章喜歡程度的62%和70%,這個比例顯然是太低了。是什么原因使得科普類說明文如此被師、生冷落呢?縱觀我們現在的科普說明文教學,要不成了科普知識的講座課,要不成了科教片的放映課。在這樣的課上,知識,成了課堂最核心的東西,而承載知識的語言與表達方式,則似乎成了附庸之物。這樣的語文課堂也就只是學生課外收集資料的簡單呈現,這樣的語文課應有的語文味又在哪里?學生的能力培養又從何說起呢?
如何才能正確處理好傳授科學知識與語言文字訓練的關系?如何以科學常識的滲透為憑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如何讓說明文也能上出濃濃的語文味來呢?以下我結合自己執教的人教版第七冊《飛向藍天的恐龍》談一些粗淺的體會。
二、小學語文科普說明文教學策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教學本課,既要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又要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因此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針對課題“飛向藍天的恐龍”主動質疑,突出“以解決問題為線索”的教學理念。整堂課教師圍繞著“恐龍是怎樣飛上藍天的?恐龍與鳥類的關系?假說的由來?”等問題展開教學,理解課文內容,并借助課件采用刪減比較、對比朗讀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文中準確的語言。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一)精心準備
教師準備:1.搜集恐龍的相關資料,如:圖片、文字材料等。2.制作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1.課前預習課文。2.搜集恐龍的相關資料。
(二)分步揭題,質疑激趣
1.出示短語:飛向藍天
看到“飛向藍天”四個字,你想到了什么?(生:飛向藍天的白鴿,飛向藍天的雄鷹,飛向藍天的小鳥。)(出示兩幅鳥的圖片)是啊,鳥類是我們心中輕靈自由的天之驕子。
2.板書“恐”,“恐”是生字,上面是“鞏”,下面是心字底,當你看到這個字時,你想到了什么?(很恐怖、很可怕的恐龍等)
3.完成課文題目板書。請同學們齊讀課題,你了解恐龍嗎?根據查閱的資料進行交流。(出示課件:恐龍的圖片)
4.引導質疑:讀了課文題目,你有什么疑問?(生:恐龍飛向藍天,這是真的嗎?這么笨重的恐龍是怎樣飛向藍天的?)
5.過渡:笨重的恐龍能飛向藍天,這是真真切切的!那么,笨重的恐龍是怎樣飛向藍天的呢?快快打開課本到第31課——《飛向藍天的恐龍》,去看看考古學家的最新發現吧!
從課文題目入手,分步揭題,將“鳥兒”和“恐龍”這兩種似乎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交流過程中,尊重學生的體驗,實現向課文內容的自然過渡。
(三)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初讀課文,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2)圈畫出生字新詞,借助拼音或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
2.檢查初讀效果
(1)出示生字,指名朗讀,相機正音。
“凌、恐、兇、盈”都是后鼻音,“笨、敏、僅”是前鼻音,“嶄”是翹舌音。
(2)出示課文詞語,指導朗讀并理解部分詞語。
本課是一篇科普性讀物,生字比較多,詞語比較難理解。初讀課文環節,要指導學生扎扎實實地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結合課文理解詞語,以掃除課文閱讀的障礙。
(四)把握中心,尋找兩者關系
幾億年前的地球霸主卻和今天的鳥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你能用課文中的話說一說嗎?(學生自讀課文,找出句子交流。)
出示句子: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來發現的大量化石顯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1)指生朗讀句子。(2)“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似乎”一詞能去掉嗎?(不能去掉,“似乎”一詞告訴我們表面上二者不相干,其實是相干的。)
(3)句子中的加點詞語能不能去掉呢,它們告訴我們什么?(“一支”是指恐龍的某一個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長”指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過程,而不是突如其來的變化。這樣表述更準確。)(4)這一段是怎樣引出觀點的?(生:把恐龍與鳥類作比較。)
過渡:是啊,恐龍是如何飛上藍天的呢?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訪問中生代的地球,看一看恐龍的演化過程吧!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直奔文章中心句,通過自讀自悟、小組討論、個性表達等形式理解感悟課文語言的準確性,體會表達特點,為下文作鋪墊。
(五)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教師總結,學生想象恐龍的演變過程,復述課文的主要內容。抄寫生字。搜集有關恐龍的資料,閱讀課后資料袋,擴充自己的古生物知識。
設計意圖:回顧本節課學習的知識,搜集與本課相關的知識,增加學生課外積累。
結束語:
通過上述的案例分析與設計,我們可以看出,一篇科普說明文的教學過程的精心設計對學生的興趣、閱讀水平等各個方面具有推動和傾向性。在科普說明文的教學中,我們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通過提問、追問、引導等手段,不斷地引導學生去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這樣對學生科學知識的豐富有促進作用,對語文素養的提高具有強化意義。
參考文獻:
[1]薛曉君.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兒童文學[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上),2016,0(10).
[2]韓長壽.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閱讀技巧的培養[J].科學中國人,2017,0(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