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
摘 ?要:高校思政課與其它專業課既有共性,又呈現出其獨有的特點。新時代背景下,教師的知識供給與學生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形成了供需結構性矛盾,教師供給知識的供需匹配度低、供給質量不高與供給方式單一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立足課程特點,主動解決新矛盾,逐步深化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供給側”改革,不斷提升思政課的教學實效。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特點;供給側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0-0141-03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the commonness with the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ts unique features. In new era, teachers' knowledge supply contradicts students' need to the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 in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 which mainly embodies in low knowledge supply of teachers, low supply quality, and a single mode of suppl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ave a foothold ofcourse characteristic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resolve new problems, gradually deepen the supply-side l reform in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Keywords: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eatures; the supply-side l reform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科學新論斷。新時代、新矛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個領域具有普遍的涵蓋性、適用性和導向性。思政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必修課程,要在主動適應新時代、新矛盾的過程中不斷深化“供給側”改革,切實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實效。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高校思政課的特點
我國高校思政課作為普通本科高校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與其他專業課相比既有傳播知識、傳承文化、培育人才的共性,又體現出其獨有的特點:
一是思政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主要與教育對象的思想、意識、信仰、道德、情感、理念、價值觀等精神層面發生作用,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性;二是思政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承擔著宣揚鞏固主流社會意識形態,闡釋、宣傳統治階級治國理政思想,傳播社會正能量的任務,具有明顯的科學性、階級性、政治性和灌輸性;三是思政課面向全國本科高校的不同學科及專業的學生開設,具有普遍性、全員性和教育層次、教育對象的特殊性與復雜性;四是思政課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行”意識,講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和理論認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暨具有理論性與實踐性,又具備批判性與塑造性;五是大學階段處于青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趨向穩定、逐步定型的重要時期,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的思政課具有較強指向性和培育性;六是思政課教學遵循教育發展的規律、遵循學生成長發展的規律、遵循學生思想認知發展的規律,講究學理依據和辯證邏輯,具有學理的科學性和教育的規律性。
深刻理解和把握高校思政課的特點,是探索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基礎所在,是做好高校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的基本遵循。
二、充分認識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結構性矛盾,深化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供給側”改革
教學活動是在教師施教與學生學習的有機融合與雙向互動的結構化過程中完成的,包含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包含教與學兩大要素。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學生是知識的接收者。教師扮演著教學活動的供給者角色,是供給側;學生扮演著教學活動的需求者角色,是需求側。
當前高校思政課課堂存在著學生獲得感低、輕視思政課、睡覺玩手機以及教師教的勞累與學生學得疲憊、教師一言堂與學生不發言等不良現象。這些不良現象從學生方面來說,是由學生思想觀念蛻變、自我意識增強、課堂紀律意識淡化、自我約束能力弱化引起的;但問題的根本在于思政課教學中的結構性矛盾,即學生的需求與教師的供給之間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師的供給側,主要表現在教師供給知識的供需匹配度低、供給質量不高、供給方式單一。
要改善和解決思政課課堂中的不良現象,提高思政課教學活動中的抬頭率和參與率,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效,增強學生的獲得感,必須充分認識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結構性矛盾,深化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供給側”改革。
三、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供給側”改革的一些做法
(一)思政課教學中“供給側”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充分發揮思政課的社會功能為根本目的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1]
黨和國家對德才兼備、堪擔民族復興大任的優秀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就是我們思政課教師的奮斗目標。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是不是合格、能不能可靠,關鍵還得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怎么樣。高校思政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擔著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黨的最新理論成果,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社會功能。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供給側”改革,并非是對當前思政課教師教學現狀的否定,更不是對新時代大學生“需求側”的完全迎合,而是從發展的觀點強調思政課教師的與時俱進,尋求“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平衡發展,甚至是“供給側”的適當超前發展。所以,思政課教學中的“供給側”改革,要在變與不變的辯證邏輯指引下開展,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充分發揮思政課的社會功能為根本目的。
(二)思政課教學中“供給側”改革必須以深刻解讀教材為基礎,做好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融合轉變,實現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向思想政治教育的轉變
教材是教學的總依據,是教學內容的整合體。2018年新出版的思政課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融入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賦予了教材內容新的時代內涵,更具有理論性、科學性和指導性。思政課教師備課要做好備教材與備教學的高度結合,要加強與同行的備課協作與思想交流,要讀懂教材、吃透教材、弄通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學理依據與邏輯結構,統籌把握教材全局性、系統性及各章節之間的關聯性,做到融會貫通,形成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教學內容體系,將書面語言轉化為表達語言,不斷提高對理論的解讀和闡釋能力。
思政課的核心要義是育人,不能為了講清楚理論而講理論,思政課教師要擅于將理論的魅力轉化為育人的涓涓細流,通過理論的深刻講解,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實現思想的入腦入心。
(三)思政課教學中“供給側”改革,必須以加強教師自身建設為前提
學高方能為師,思政課教師的素質與魅力直接影響思政課的教學效果與質量。思政課的特點決定了思政課教師應該既是專家又是雜家,既要在專業領域求深度,又要在其他學科領域求廣度。思政課教師要不斷錘煉自己,打好理論功底,注重知識的不斷積累和長期沉淀,要培養理論聯系實際、引用典型案例、深刻解剖問題、記清準確數據、講透理論依據、擺清觀點事實的真功夫、真本領。同時,思政課教師還要塑造獨有的氣質和魅力,要廣泛涉列法學、倫理學、哲學、宗教、藝術、歷史等學科的知識,才能通過旁征博引、循循善誘把問題講生動、講清楚,把理論講明白、講透徹,才能引人入勝,讓學生信服、佩服與折服。
(四)思政課教學中“供給側”改革,必須恰當處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
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理論與實踐是“知與行”的辯證統一關系,是互相影響,缺一不可的。思政課教學活動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統一,既要在理論教學中融入實踐環節,增加對理論的深刻認識與體驗,又要在實踐教學中以理論為指導,增強實踐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實踐教學包含課外實踐與課堂實踐兩部分。將實踐教學引入思政課教學中,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積極的意義,但實踐教學不能沖淡理論教學的地位。思政課教學要以理論教學為依據,以課堂實踐為基本環節,以課外實踐為拓展,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促進學生思想認識與實踐活動的統一。
(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供給側”改革,要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問題導向
對學生而言,脫離了社會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沒有現實意義的,脫離了社會現實的純理論說教是空洞乏味的。思政課教學的內容應當來自于課本但又不局限于課本,社會熱點事件、社會熱點問題是現實社會的寫真,也是思政課教學的現實版案例,思政課教師應該積極關注社會熱點,及時解讀回應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與理論解讀和分析各種思潮的由來和實質,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和深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思維,讓青年學生在多元化思潮面前明辨是非,形成正確的認識和判斷。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思政課教師的“解惑”直接作用于學生群體的思想認識、意識形態、理想信念、道德情感、價值觀念等精神層面,旨在使學生朝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發展自己、塑造自己。思政課教學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在教學目標設置時和教學內容延展中要貼近大學生的學習成長、擇業交友、健康生活、專業方向與認知興趣,充分考慮到學生成長發展中的困惑與問題,強化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幫助學生有效的解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實際問題,增加學生的認同感和獲得感。
(六)思政課教學中“供給側”改革,要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率,增強學生體驗感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是一項偉大的育人工程,是一個以人格來培育人格、以靈魂來塑造靈魂的過程。在信息獲取渠道多元化的互聯網時代,課堂上傳統的說教式的知識供給方式已不再具有廣泛的市場,更難以觸及到學生心靈深處,甚至出現了教師感召力、影響力下降,教師與手機搶生源的課堂不良現象。思政課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革勢在必行。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必須注重教學方法與技巧的靈活變通,既要營造嚴謹、求實、慎思、蘊含哲理的理論課,又要注意開創輕松、和諧、熱烈、充滿活力的討論課。要根據課堂教學需要綜合運用專題式、參與式、互動式、案例式、研究式、討論式、視頻式等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以鮮活的材料、生動的形式呈現,增強教學的藝術性和感染力、親和力、吸引力,激發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和積極性,[2]培養學生創新性思考的敏銳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能只關注學生的獲得,而不關注學生對獲得的心理體驗;不能只關注知識的獲得感而不關注情感、意志、行為、能力等方面的獲得感。[3]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學生群體,學生理所應當是思政課的主體,創新教學方法旨在回歸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提供給學生更多思考與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案例和科學的理論魅力中具體地感知和領悟,體驗到內在的喜悅、滿足、榮譽、尊嚴與自豪,產生心靈共鳴與思想震撼的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七)強化課堂精細化管理,捍衛教師尊嚴
實踐證明,要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教師必須要有效管理課堂,只靠單純個人魅力吸引學生而放棄課堂管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終究會失去課堂和學生,會將課堂變成獨角戲。所以思政課必須把規矩和紀律挺在前面,必須關注學生、管理學生,及時糾正課堂不端行為,維護課堂的嚴肅性和教師的尊嚴性。
四、結束語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全過程的育人工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思政課的教學改革與探索也一樣,要在不斷適應新時代、新思想的過程中創新與變革。思政課更需與時俱進,要不斷加強自身素質建設,沉下心來、頂住壓力、保持定力、加倍努力,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持之以恒的態度做好思政課教育教學工作,努力為培養民族復興大任的優秀人才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邱辰禧.高校思政課教學時效性提升研究——結合學習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7(12):4-6.
[2]熊曉琳,王丹.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要做到“三個必須”[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61-65.
[3]張英琦,楊志平.思想政治理論課“基于學而設計教”的教學方法體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06):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