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彥媚

摘要:核心素養可概括為學生在學校不同學習階段逐漸形成的關鍵能力、觀念、品格等“軟實力”,具有普適性、遷移性等特點,對學生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重要意義。加強核心素養培育,是實現“素質教育”根本路徑。就中學科學學科而言,其核心素養包括科學素養、文化素養、道德素養三個方面內容,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為此,在科學教育中,教師應積極地探索與實踐體現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策略,實現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關鍵詞:初中;核心素養;科學素養;文化素養;道德素養
就目前的教育工作而言,以傳授知識為主旨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因片面重視對理論、知識點的灌輸,忽視了對學生能力、思維、品格、價值觀的培養和發展,已成為掣肘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和教學理念的不斷轉變,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新型教育理念已成為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的新指向、新動力。
一、以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合理構建科學學科中的知識體系。
(一)建立知識理論模型,推動書本知識向思維體系轉化。例如,“生態結構層次”的教學中,如果教師把種群、種群密度、群落、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生物圈、死亡率和出生率等關鍵概念零碎教學,那學生就會覺得知識凌亂無章,沒有頭緒。但是教師運用如下思維導圖來揭示這些關鍵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加以有序的教學,那么這節課內容就簡明扼要,有助于學生對生態層次知識的建構。
(二)開展課外實驗活動,推動書本知識向創新和實踐能力轉化。例如,學生在學習“密度”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開展課外研究活動,除了書本提供的測量液體和不規則固體密度的方法之外,研究還有什么方法可以測量。如果只給天平、砝碼、燒杯、水、細線,測石塊密度。方法一:滿溢法。①用天平測出石塊質量m,②天平測出燒杯和適量水的質量m1,③將燒杯傾斜到水剛好流不出來,將石塊用細繩吊著浸沒其中,溢出一部分水,再將石塊取出,④天平測出燒杯和剩余水的質量m2,⑤ρ=m/V石=m/[(m1-m2)/ρ水]=mρ水/(m1-m2);方法二:①用天平測出石塊質量m1,②天平測出盛滿水的燒杯質量m2,③將石塊放入燒杯中,待水溢出后用天平測量燒杯、水、石塊的總質量m3。④ρ=m1ρ水/(m1+m2-m3)。通過多種實驗方法,學生更能體會密度測量的趣味,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更加發散,提高創新和動手實踐的科學素養。
(三)開設科學探究課堂,推動書本知識向科學探究意識轉化。例如,在浙教版七下的平面鏡教學中,教師在臺上演示實驗,學生坐在臺下觀看,沿著教師的演示機械地接受教師得出的結論。雖然能記住結論,但無思考,只是被動地接受,因此不能很好地運用這一結論來解決具體的問題。教師可以先創設問題情景,例如照鏡子,再提出問題,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將一塊玻璃豎直架在一直尺上,再取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引導學生觀察。學生觀察后分組討論:像在哪里?大小如何?像與物體到鏡面距離如何?如何確定像的位置?然后讓學生實驗探索,用一只與前面一樣的蠟燭作為標桿,尋找像的位置,驗證猜想。學生討論交流,師生共同歸納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這樣,學生就以問題為導引,預想實驗可能,尋找實驗證據,解釋實驗結果,建構科學知識,滲透等效替代思想方法。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還可以讓玻璃板傾斜,再觀察此時像的位置,思考與之前歸納的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否一致,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品質,養成了樂于探究、謹慎求證的學習態度,以及培養學生在教材實驗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實驗,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二、以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為目標,深度挖掘科學學科中的美學價值。
(一)依托科學教學中的美學價值,培養學生審美意識。例如S在O2中和空氣中燃燒的現象。前者是明亮的藍紫色火焰,后者是淡藍色的火焰,學生通過對比鮮明生動的感受科學美。比如在講授凸透鏡成像時,讓學生明白物體成像的形狀美;在講授平面鏡成像規律、反射定律時,讓學生明白規律的對稱美;在學習使用顯微鏡的實驗課上,讓學生明白細胞的結構美;科學審美教育既提倡“以真啟美”,也提倡“以美啟真”。
(二)整合科學教學中的人文資源,提升學生審美情趣。例如,“真金不怕火煉”是說黃金的化學性質穩定;“眾人拾柴火焰高”是指可燃物越多,燃燒得越旺,越容易著火;“滿架薔薇一院香”的原因是分子在不停運動。明朝于謙詩云: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人以石灰石自詡,展現了自己不懼生死,堅守清白的人格美,從科學的角度描繪了石灰石經受烈火焚燒后的分解反應,生成CO2和CaO,CO2可用來滅火,而留清白是因為CaO和H2O可以產生化合反應,生成的Ca(OH)2能夠粉刷墻面。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就說明高山上的氣溫要比平地低,所以春天也來得晚。“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與物理的相對運動有關。通過試題的解答,不僅提高了學生解釋生活現象的應用能力,而且創設優美的意境,陶冶學生審美情趣,提升了科學課堂的教學品位。
三、以提升學生道德修養發展為目標,深入挖掘科學學科中的道德內涵
(一)全面展示科學文史中的精神財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例如,“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面對工程技術人才匱乏的內憂和技術資金封鎖的外患,帶領工程團隊,建成了長達二百余千米的“京張鐵路”,一舉打通了連接華北和西北的交通桎梏,完成了外國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詹天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精神,是他對我國人民和古代科學家、工程師的偉大精神傳統和創新才能的繼承和發揚,給我們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遺產。
(二)直觀再現科學發展的曲折歷程,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例如,地球形狀和大小的確定,由于古時候人們活動范圍和觀察手段的局限,提出了“天圓地方”的概念;后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和知識的積累,認為大地應是彎曲呈弧形的,但后來隨著麥哲倫環海航行、月相以及衛星拍攝照片等證據的出現,才提出了現在赤道略鼓,兩級稍扁的橢球體觀點。
科學是一門豐富多彩的學科,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穿插科學知識,滲透科學教育精神,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從長遠看,這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學探究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是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素養所求。
參考文獻
[1]朱清時.浙教版初中《科學》課本7-9,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