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磊
摘 要:高職體育教育是為了培養更多適合社會發展的體育人才,為此高職體育教育必須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觀念,制定科學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多種途徑進行體育訓練,從而不斷完善、探索出符合當前社會人才需求的高職體育教學策略,提高高職體育教育的水平。
關鍵詞:體育教學;高職;就業;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上升,各個企業既希望招收的人才擁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又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這是因為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不僅能夠保證企業為社會提供高水平的服務,還能提高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力,有助于推動社會和企業良性發展。
一、第一課堂與課外活動有效結合,提高學生體育素質
職業教育不能忽視職業道德與素養的培養,高職體育應豐富教育的內涵,將第一課堂與課外活動有效結合,通過形式多樣的訓練培養學生在的集體意識,增強學生面對困難時的意志力,提升學生的自律能力等。在日常體育教育中,第一課堂對學生具有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樹立終生體育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多種體育活動。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既需要包括傳統教育模式中理論教育也要包括實踐活動,學生能夠運用理論指導活動并在實踐中進一步理解理論,從而構建出一套自己的體育知識系統,為日后發展奠定基礎。課外活動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體育訓練,積極進取。教師在組織課外活動時,應明確活動目的,制定合理的活動規劃,保證學生在課外活動中能夠進行有序訓練,同時在內容安排上應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為主,這樣做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學習觀,從而提高學生體育素質。以就業為導向開展體育教育,職業素養自然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師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將第一課堂與課外活動有效結合實際上是拓寬教學范圍,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市場中各個企業的需求,意識到職業素養對一名職業工作者的重要性。
二、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有效結合,提高學生競爭水平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技和人才是企業的提高行業競爭里的關鍵因素。企業一方面需要注重科技創新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吸納專業人才,打造企業品牌,提供高品質服務。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有效結合,可以全方面提升學生的競技水平。群眾性體育活動普及性較高,適合大部分學生,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體育訓練還有助于豐富課余體育活動。競技體育則專業性要求更高,屬于高水平的體育表演,為觀看者帶來一場視覺盛宴,有助于體育魅力的宣揚。并且競技體育的開展能夠挖掘學生的潛能,更大程度的激發學生們的潛力,為國家培養出高水平的競技體育人才。高職體育教育將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結合能夠使自身體育教育充滿特色,富有創新性。從學校角度出發,學校應不斷引進體育教育人才,提升教學水平,為學生提供優質輔導。從教師角度出發,教師應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改善體育教學模式,運用符合社會發展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以就業為導向的體育教學強調的是市場需求,符合市場需求才能保證學生就業水平提高,實現有效教學。因此培養體育人才,不能忽視企業的要求,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結合能夠充分滿足市場需求,培養出全方面發展的高水平人才。
三、教學環境與社會環境有效結合,培養職業體育人才
社會競爭力的提高使得就業壓力不斷提升,體育方面的市場需求出現極端現象,一是專業人才緊缺,而是普通型人才過多。這一現象說明,職業體育人緊缺,需要學校重點培養。學校想要培養企業所需的人才,就必須充分考慮的企業的人才引進要求,根據社會現實打造教學環境,實現教學環境與社會環境有效結合。首先在文化塑造方面,學校的體育文化應結合企業文化,保證高職體育培養人才的職業素養。例如一些高職院校會根據合作單位的企業文化制定管理標準,使學生意識到符合企業需求是就業的關鍵,從而促使學生積極適應社會環境,理解市場需求,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為了在教學中凸顯出社會競爭的激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制定更加完善的考核制度,將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體能訓練、職業技術等納入考核范圍,使學生意識到社會所需的人才,身體素質基礎,職業素養的保障,技術能力是根本。與社會相結合的教學環境能夠幫助學生清晰的認識當前就業環境,明白自己哪一方面有所欠缺,哪一方面具有優勢,進而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就業定位。同時,教學環境與社會環境有效結合能夠保證學校為企業輸送更多有助于企業發展的人才,從而提升體育相關企業的整體水平。
總而言之,教育是為了促進人與社會實現更好地發展。在大環境的驅使下,人們的就業壓力不斷提升,這就要求人們必須提高自身競爭力,才能不被社會淘汰。以就業為導向開展高職體育教育有助于為體育事業發展輸送合格人才,有助于促進體育事業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桂英. 高職體育對學生就業的作用與影響[J].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2):52-54.
[2]盧歡慶,劉宇星. 關于高職院校體育教育與學生就業的思考[J]. 教育與職業,2009(3):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