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摘要:備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而精心備課會優化教學效果,讓教學結果事半功倍地呈現出來;是引導教師游刃有余地駕馭課堂的依據,是教師創造性地對知識進行自我轉化,改造構思過程獲得的有效教學保障。
關鍵詞::經驗文章 有心?用心 精心?有效性?備課?成功
備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而精心備課會優化教學效果,讓教學結果事半功地倍呈現出來;是引導教師游刃有余地駕馭課堂的依據,是教師創造性地對知識進行自我轉化,改造構思過程獲得的有效教學保障。
一、學生是備課中的重要因素,既要備學生又要備細節
課堂是學生的,學生不參與、不共鳴、無收獲,基本上就是一節失敗的課了。學生走進教室時并不是一張白紙,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是備好一堂課的第一步。備課時估計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接受程度怎樣?在哪一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中會遇到困難?學生是否具備了進行新知識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基礎?掌握的程度怎樣?本節課的哪些知識學生自己能夠學會?哪些知識需要教師的點撥。這些都是在備課中應該預先知道的。比如:西師大版四年級下冊數學教科書第79頁“小數加減法”的學習,這個內容的教學教師應知道是學生在已經學過一位小數加法的前提下來學習的,學生對計算方法的掌握比較容易,應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對“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的算理的理解上,并注意細節問題十分位相加滿十應向前一位進一作強調降低錯誤率。因此,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怎樣的教學目標: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經歷探索小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合作交流中運用整數豎式計算法對解決小數加法同樣適用并作板演,理解小數點對齊(相同數位對齊)的算理,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通過教學感受知識遷移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親近數學,服務生活的興趣。
二、靈活地備教材,做教學的有心人
教材是備課的資源之一,但絕不是唯一的,網絡、報刊以及日常生活都是教育教學的“源頭活水”。在備課時,要把握好教材的教學標準和三維目標,要善于發掘教材的教學價值,要善于將生活、素材轉化為課堂學材。教學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不單是執行教材,有時還需要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和教學內容靈活處理教材、活用教材。比如:以西師大版四年級下冊數學教科書第81頁例題3“小數連加”為例,教材上例題的呈現方式比較單一,如果教師用教材上呈現的內容教學,學生學習會感到枯燥乏味教師也不便導入課堂。因此,我在備課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度的改編,收集本班學生參加運動會——跳遠項目的情景、數據,錄制并播放一分鐘動畫視頻。讓學生看視頻收集相關數學信息根據動畫問題列出算式并解決問題。學生看到自己生龍活虎的比賽場面迅速投入課堂活動中既豐富例題的呈現方式,又以學生生活實際為題材增強學習的意義把生活與學習有機的融為一體,使原本單調的計算變得生動起來,使原本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活起來。
三、合理設計教學環節
課堂上,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個環節,也是精心雕琢而成,課堂上平常的一句話,也是集腋成裘所得。我們在備課的過程中,要深入鉆研教材,找出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結合學生實際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的內容不僅要有趣味性,而且要有目的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既要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關更應注重引入學生學習思考。如:以四年級下冊第87頁例題1“平均數”教學為例,導入課題我以分享見聞的方式:今天王老師來上班路過東城小學幼兒園門口,看見兩個小朋友在那里嘰嘰咕咕地說著什么,仔細一看是在分一個月餅,小強分了一小塊,剩下的全部是小華的,小強說這太不公平了,師說孩子們你為認為怎樣分才公平呢,生說“平均分”,師說我們今天探索與平均分有關的內容“平均數”便切入主題。這樣讓孩子在聽故事般的情景中進入思考內心緊緊圍繞主題進入本堂課的學習。教學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情境,將數學知識融于一個實際生活場景中,既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又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學習積極性。
2.用心設計練習,習題應具有層次性和開放性關注能力的發展。朱熹《觀書有感》中寫道:“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說課堂是“渠”,那么精心設計的練習便是“源頭活水”。無論是練習內容的選取還是練習形式的呈現,都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自主創新的機會。課堂練習要做到“四要”:設計要實、內容要精、形式分層、拓展要寬。如:四年級下冊簡便方法——乘法分配律的計算。應設計不同層次的計算即概念部分為第一層(正向運用、逆向運用乘法分配律)、第二層乘加乘減項數增加的、第三層先轉化再運用乘法分配律計算的等等。這樣的練習不僅能讓差生找到自信,優生的大腦得到沖擊,還能讓不同層次的娃娃都得到提高,學有所用練有所獲!不同類型的習題做完后拓展寬后要思,這樣會越用越靈便。不同類型的習題做完后采用不同的學習來檢查驗證確保正確率(學生自我檢查、學生相互檢查,優幫差,小組討論等),還可以采用學生之間相互出題給對方做的方式,這樣,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知識得以內化,練習的效果好。又比如“小數加法”的練習設計,圍繞“小數加法”這一重點,通過摘蘋果(口算)、估算、小法官、解決問題等形式,使學生在活動中構建知識,形成數據觀對數據有清晰的輪廓,培養了學生的數感能力。學生在課堂上掌握得好,家庭作業量就少教師也輕松了,學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發展自己的愛好特長。
3.關注學生的情感,抓住時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用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如:課堂語言的激勵性、批評語言的組織適時運用,教學中教師提問的指向性、要求的明確性,語言的幽默性等等,都是影響孩子是否有效地投入學習,影響數學成績的重要組成因素。當孩子全身心投入課堂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生成,產生教學火花!如:“平均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學生已經總結出計算公式:總數量除以總份數=平均數時,教師抓住教學鍥機問:還有其他算法嗎?學生立刻進入沉思發現:把多的數分給少的數讓大家一樣多也可以算平均數即“移多補少法”順勢出示預設好的圓片圖擺一擺讓數形結合升華了平均數這節課的教學。因此,優異的教學效果不僅依附于精心的備課,還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課堂應變的能力!
總之,任何成功的背后均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要想課堂有效就必須精心策劃課堂教學。上好一堂課,其理念、教材、教法、教師和學生皆躍然腦際、成竹在胸。教師對課堂的組織和調控就能夠“看招拆招”。關注細節,在課堂上自然才會更加關注學生,關注課堂的生成,捕捉教學的最佳切入點,出手的一招一式必定有章有法,這樣有效課堂就能充分體現。課堂就會多幾分靈動,教師也會少幾分茫然,同時也折射出教師的教學理念,呈現出教師教學的理想和追求,綻放出教師教學智慧和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數學教學參考書西南師大出版社四年級下冊版次2015年1月第一版書號:ISNB-7-5621-7294-9
[2]引用南宋大學問家朱熹《觀書有感》通過百度收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