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摘 要:高中政治課程的改革要求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封閉式教學方式,實行開放性教學。本文概述了開放性教學的基本內涵,探討了新課程下高中政治課開放性教學的結構,并提出在這一教學模式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政治課;開行性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的需要,這在青少年精神世界里特別強烈”。而傳統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其教學過程基本上是由教師進行說教,是一種“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我們稱之為封閉型教學模式,目前封閉教學模式主要有三種類型,首先是教師類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喜歡按照基于的教材進行研究,圍繞教材內容和自身經驗進行教學內容開發,很少會與其他人進行交流。其次是學生類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基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喜歡按照既定的套路開展學習,喜歡被動接受知識,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最后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機械,教師與學生互動比較少,通常是按照固定的套路,固定的模板、固定的方法開展教學工作,這種方法有利于實現快速普及基礎知識,但對于知識提升的作用不大,很容易造成課堂教學的僵化。針對這些弊端,我認為新課程下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運用開放性教學模式。
一、開放性教學的基本內涵
開放性教學是相對封閉式的另一種教學方法,其注重學生課堂的參與性和學習的主動性,其目的是解決傳統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封閉教師圈、封閉學生圈和封閉課堂圈,對打破傳統封閉式課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開放性的教學方法主張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通過鼓勵學生參與課題的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在課堂教學的內容、形式等方面不做具體要求,而是給與一個開放性的環境,包括情景和內容,讓學生在開放環境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發現和創新,在探索中思考內容,在思考中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不斷成長,這對于培養學生探索意識、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在高中政治課中實施開放性教學方式
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本人把高中政治課開放性教學過程分成3部分,即課前開放、課堂中開放、課后開放。具體過程見下圖:
1.課堂向課前開放
開放性的課堂教學為學生課前學習提供了便利,這里的課前預習并不是簡單的看一看書,而是要根據課題內容進行信息的整理,根據整理的信息查找相關資料,通過資料來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這個過程相對于傳統的課堂而言,具有明顯的向前看的意識,學生不再是課堂內容的“小白”,而是變成了課堂內容的思考者和重構者,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有了一定的知識和能力,而且有能力完成一些教師布置的任務,可以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已有的學習能力對理論內容進行實踐活動。如在《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一框教學中,我事先布置學生分組進行準備:編排短劇《我要買手機》;小組調查家庭消費情況并做出調查結論;網上收集材料。
2、課堂過程中開放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為學生提供多種情景,通過情景模擬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產生學習的需求,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可能對知識和內容進行學習,開展主動思考,進而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在課堂內容基礎上進行創作。當然問題情境創設,不是教師簡單地提出問題,一問一答,而是要創精心組織問題,要步步深入,具有啟發性。如《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表演情景劇《我要買手機》,然后思考:1為什么劇中的主人公要買手機?2為什么他買了諾基亞手機?3為什么他要對手機的外形進行DIY?這樣的質疑情境,可引發探究,明辯事理,突破困惑。
(2)自主探究,提出猜想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完成情景設計以后并不是要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胡亂創造,而是要做好具體的引導,通過引導幫助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根據情景內容進行分析和猜想,進而引發對內容學習的積極性。如《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一框中講述“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及其要求”這一知識點時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情景及問題:古代崇陽有一縣令,見一管倉庫的小官從庫內出來時,手中總有一個錢,便要殺庫吏,庫吏不認錯,生氣地說:“拿一個錢算什么!你能打我,不能殺我!”縣令拿過筆在判決書上寫道:“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于是殺了這個庫吏。請問這個庫吏該不該殺?。有了問題以后讓學生進行思考,首先進行情感判斷,基于自身價值觀和道德情感進行初步判斷,然后讓學生根據預習的內容和課堂內容,要求學生站在客觀的角度,從理論上尋找依據重新進行判斷,讓學生自己對內容進行學習和獨立思考,來尋找自己的判斷理論依據。
該問題自主探究的結果如下:如果庫吏拿的錢達到一定量,那就要殺頭;如果庫吏拿的錢夠不上殺頭的罪,那只要用其他的處罰辦法。(答案的開放性)
(3)合作交流,解疑導撥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交流。如在《政府的責任:為人民服務》這一框教學中,我設置這樣的問題:你對市政府規劃方案提出更好的建議,你作為一次交通事故的受害者,卻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等,遇到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么辦?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通過學生討論得出4種方式求助或投訴,我再加以點評:從中我們能感受到我國政府服務意識不斷增強,體現了政府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的本色。
這一環節追求的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爭辯、傾聽、接納、互助,教師只需要在關鍵處加以點撥,目的使學生在合作中有所收獲。
(4)明理強化,實現升華
這一階段是對學生前兩個階段成果的鞏固和檢驗,以幫助學生學會方法,運用獲得的知識和方法進行遷移。知識的遷移對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也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任務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基于開放性的原則必須要切實做好學生學習的升華工作,不斷研究和總結自己所學內容,將自己所學內容,所得結論進行舉一反三,應用到其他內容當中。如在講完《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一框內容后,我還列舉了一些政府的活動,讓學生判斷屬于政府的哪項職能。
(5)激勵評價,自我小結
最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總結前面幾個階段活動的成果,對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和探究予以充分的肯定,特別是對學生的一些獨特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角度要表示極大的贊賞,并不失時機的激勵學生把學習變成一種樂趣。
3、課堂向課后開放。這里的向課后開放不是簡單的預留作業,而是讓學生將所學內容應用到課后的生活當中,應用到具體實踐當中,增加對政治內容的感知。如教學《權力的行使:需要監督》一課時,討論“你心目中的好官”,課堂上教師不給統一答案,讓學生課后采訪當地群眾,把這一問題帶到課外解決。
三、開放性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開放后的課堂中我們在駕馭課堂、引導學生應注意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課堂教學中,擺正教師和學生的位置,既不要夸大學生自主學又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要做好和諧互動,既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又要積極發揮教師的陰道里,要在具體教學中探索最佳結合點。
2、課堂不要流于形式,為活動而活動,忽視基礎知識的落實。
如果老師在組織活動前教師沒有作過思考、沒有設計,那隨意性就很大,往往是學生忙東忙西,沒有目的性,活動課結束,就完成了任務。課后學生反饋表明,學生普遍喜歡上活動課,但被問及有何收獲或體驗時,學生反應木訥,有的學生直白就是好玩。這實際上是一種毫無價值、毫無意義的活動課。
3、要濫用探究這種學習方式,事無巨細都去研究,沒有針對性,沒有實用價值,脫離學生實際。具體來說教師的開放型課堂教學必須要基于教材為主,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避免出現脫離教材而開放的情況,更不能脫離學生的認知規律。
4、開放性政治教學不完全排斥傳統教學,是傳統教學的一種補充,這也是在教學中必須要把握的內容,二者共同服務于學生的成長,傳統的教學有利于快速實現基礎教學,而開放式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利用這兩項內容,做好統一工作。
開放性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事物,有很大的空間值得教師進一步探索、總結、完善,只有在教學實踐中逐步摸索經驗,才能真正有效地進行開放性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