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農林大學 計算機與信息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摘? 要:文章從統計應用軟件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統計應用軟件課程改革的具體思路。在實踐教學上進行了探索性的改革,充分結合校企合作項目和數據、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大賽組織過程,整合多門課程資源,合理安排教學過程,靈活化教學內容、多樣化實踐方式,實現任務驅動式教學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機結合的教學形式,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實際操作能力;最后對本課程的改革結果進行了總結和思考。
關鍵詞:教學改革;實踐;校企合作;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大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1-0126-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statistical application software course,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of this course. The task-driven teaching and combination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student-student interaction are carried out by fully combining school-enterprise projects and data and organizational process of the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 Market Survey and Analysis Competition, integrating multi-course resources, rationally arranging teaching process, flexible teaching content and diversified practice methods. And it effectively improves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Finally, the reform results of this course are summarized and considered.
Keywords: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rket Survey and Analysis Competition
本科教學中開設的《統計應用軟件》是一門集合多門統計課程的理論知識、綜合應用能力要求較高的課程,該課程的教學本身是按照統計分析的整個過程展開的,從數據收集和整理,分析數據和對分析結果進行正確解讀,到完成相應的統計分析報告,統計軟件的使用貫穿始終,不管是實踐、實習還是競賽,統計軟件的應用都起到關鍵作用,在教學中涉及多門統計專業課程的分析方法,也是銜接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課程的教學與學習中,要求學生以學習為先導,以應用為目的,在完全掌握各種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的原理,并清查了解各類統計分析方法應用的前提后,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選擇正確的統計分析方法,利用統計應用軟件整理、分析數據、解釋分析結果、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統計應用軟件是一門具有很強的應用性的課程,但傳統教學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一些學生并不能靈活的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尤其在一些具體的綜合案例分析中,處理方式往往較為生硬、片面,不能深入探析問題的本質。經過深入思考,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知識應用能力薄弱,遇到實際問題時不知道應該選擇哪些統計分析方法,對結果的判別和分析能力有待加強
目前的課程教材主要是以方法為導向,不同的統計方法分章節介紹,重在介紹各類方法的原理、軟件操作和結果解讀,或缺乏完整的案例分析和實踐環節,或案例過于簡單,教師在案例教學和演示中又多局限于教材提供的資料,而這類教材又多是通識性教材,案例較為簡單,內容較為分散,連貫性較差,容易脫離學生的專業和實際,使得統計軟件的教學成了純粹的軟件教學,部分學生只是機械的記住了每種方法的操作,很難達到靈活應用軟件的水平,在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時處理方式較為生硬,無法真正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統計分析功能去解決實際問題。
(二)缺乏合理有效的實踐鍛煉,難以將所學的各專業知識相互結合、綜合應用
統計應用軟件的教學內容從簡單的數據錄入逐漸深入到統計建模分析,其中涉及數據的獲得及多門專業課程的內容,如市場調查、非參數檢驗、多元統計分析等,加強這些前后序課程的聯系,結合學生在此期間中會遇到的各種實習實踐過程和內容,在教學中使用相關的、連貫的綜合案例,能夠極大的提高教學效果。但是傳統的教學相對獨立,各課程的教學和案例使用僅圍繞本課程內容展開,由于課程內容有限,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不足、科研實踐能力較弱,導致實踐案例選擇有限,也較難和較少讓本科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或企業實踐項目中。
(三)考核方法不能體現教學全過程
傳統的課程教學以期末和期中考核為主,增加一些上機報告、實踐報告等考核環節,考核方式相對單一,考核結果和學生的實際綜合應用能力存在一定的偏差。統計應用軟件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要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必須從數據搜集開始,到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和結果解釋等,要求整個過程中能夠靈活應用各種分析功能,傳統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完整反映本課程的綜合教學效果。
二、課程的改革與探索
實踐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統計學方法。目前統計應用軟件實踐和教學方面的研究,多是從教學過程提出要加強案例教學和學生互動,一方面是對教學過程的改革探討,如:教學中要多設置問題、加強課后作業的鍛煉、重視基礎數據處理和獨立思考的能力[1]。增強案例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采取綜合化的考核方式[2]。重視原理講解,引入翻轉課堂等手段來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規范上機練習的流程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3]。以理論知識點為基礎展開案例教學,加強學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4]。圍繞問題情境展開學習,用綜合案例的分析和考核代替傳統的期末考試考核[5]。以案例化教學演示為主,利用課程考核的評價進行總結和改進[6]。另一方面,主要是學科特點和整體規劃上對課程改革進行分析,如:教學資源、培養方案等角度探討改革思路[7]。很少系統的從統計學專業視角進行分析,具體結合專業背景和相關前序課程的內容對本課程進行改革,提出具體的改革措施。筆者在福建農林大學開展了七年統計學專業的五門專業課及多門實踐課程的任教,結合自身在教學中的經驗,借鑒學習并深入思考了在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8],在梳理了課程定位和所存在的問題后,盡量克服教學中普遍的問題,建立基于實踐的教學改革思路,讓教學過程與專業特色相融合,具體改革措施如下:
(一)教學內容靈活化
在課程開始前,安排學生自主分組,結合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大賽和校企合作資源,從四個方面選取與課程有關的課題和項目,并按要求完成數據獲取,同時根據教學計劃的安排,事先對各組的案例進行規劃和分解。四個選題的方向分別是:一是市場調查大賽,二是合作企業的實際調查項目,三是由合作公司提供的實際數據并提出的問題需要,四是結合教師的相關科研課題。
在教學中,基于教材內容,根據教學進度和競賽的組織過程,分階段引入綜合實際案例的分析過程,在講授每一章的內容之前,圍繞這些主題和數據,設置與各章節有關的實際問題作為導入展開授課,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帶著思考,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自然而然的掌握新知識。
在操作習題時,各組學生圍繞各自選取和參與的項目及數據,根據要求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深入分析。通過這種方式,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教學的安排探討和思考如何設計方案、如何對調查數據進行預處理及層層分析,然后各自進行操作,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引導學生探索和思考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思路,實現課堂中的生生互動,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更加重視課程學習中各個章節理論知識之間的聯系,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
另外,根據專業競賽組織進度,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競賽,在尋找問題、設計方案、獲得調查數據、統計分析、撰寫調查報告全過程中,采用啟發式、問題式、案例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的參賽過程和企業項目的討論完成情況、教師科研項目的參與情況作為實踐結果檢驗的標準之一,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課堂教學進行動態、靈活的調整,提高課程的學習效果和應用能力,加強課堂作用的外溢反哺。
(二)實踐方式多樣化
校內實踐課程由于地點和學時的局限性,學生難以根據選題獲得大范圍的完全數據,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結合市場調查大賽的時間安排,在上一學期末和本學期初開設的《抽樣技術》、《市場調查》兩門課程的實踐課和大三上學期開設的基本實踐中,引入選題,讓學生可充分利用寒假時間獲得調查數據;在本課程的教學中,引進企業的真實項目和數據作為補充,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相關科研課題。各組學生最終擬定的選題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選擇:一是引入XX企業的真實項目,按照企業項目的需求,獲得數據,進行分析,提供最終的分析報告;二是根據競賽要求和教師指導確定各自的主題;三是根據YY公司提供的大量市場數據,圍繞公司提出的參考選題進行設計;四是結合統計系教師現有的科研課題確定主題;整個實踐過程以學生為主,教師指導,分小組確定研究方向和內容,設計方案和問卷,獲得調查數據,查找相關文獻,結合理論部分所學的統計分析方法,完成最終的分析報告。
在競賽過程中,實現以賽代練、以賽促學,為愿意參加專業競賽的同學提供更全面的指導,讓學生更多的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接觸企業的實際項目和教師的科研項目,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調查項目中,獲得一手數據,并基于最原始的粗糙數據開始分析,鍛煉學術研究能力、調查報告的撰寫能力和學術論文的寫作能力,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為學生對接企業,讓企業了解學生,為學生下一年的實習、工作打好基礎。
在競賽之后,一方面鼓勵學生將成果轉化為論文,進一步延伸,已完成多篇畢業論文撰寫和學術論文的發表。另一方面,通過競賽和案例分析的過程,增加了企業和學生之間的接觸和互相了解,在大三暑假到大四期間,更有針對性的提供實習、實踐的機會和崗位,并有多名學生通過實習后進行雙向選擇,應聘入職。
(三)課程資源整合化
通常實踐課都是由任課教師單獨圍繞該課程展開,但多門課程實際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為同一個內容服務。如《市場調查》和《抽樣技術》,都是為更好的獲得調查數據服務,在此基礎上,應用統計分析知識和工具進行系統的統計分析,《非參數檢驗》、《多元統計分析》等課程都是基于整理后的數據進行的統計分析,但這些課程多缺少實踐教學環節,理論教學難以與實踐環節相結合,難以全面考核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在改革中,結合市場調查大賽的準備過程,將多門實踐課內容相結合,借助真實的項目案例作為載體,打破不同課程之間的界限,配合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可利用資源,將所學的內容分階段引入實踐,以協作的方式整合起來,分析方法基于課程而不拘泥于某一門課程,考核過程不僅限于期中期末考試和簡單的上機報告,同時借助學科競賽對專業知識體系進行系統整理,在此過程中,充分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團隊協作能力、寫作能力等,在競賽后進行總結和交流,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為教學改革的改進提供有效參考。
三、結束語
本課程的教學改革通過教學內容、實踐形式、課程資源的改革,試圖結合本學科的專業競賽和校企合作資源,將教材的理論知識教學、實際研究案例、競賽過程、企業的真實項目和教師的科研項目相串聯,建立起一套符合本學科資源條件和本課程特色的以實踐為導向的動態教學模式,不僅能很好的優化教學資源,還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競賽、學習、實踐一體化”的創新模式。
本課程通過三屆學生的教學改革后,對改革效果的進行了調查,其中94%的學生認為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方式有助于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的提高,97%的學生認為該課程的學習和實踐過程對今后的學習、實習和畢業論文有很大幫助,73%的學生認為通過本課程的實踐后,對今后參與到相關實踐、實習和工作中有很大幫助。同時,已有多名學生將課程實踐的內容轉化為學術論文發表于學術期刊上,獲得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國家一等獎、國家三等獎和省級各類獎項若干,有多名學生在課程結束后繼續參與企業的調查項目,畢業后被企業錄用,通過實踐,畢業后更多的學生就業與專業對口,教學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隨著大數據的發展,統計學越來越受到人民的關注和重視,在學科建設中,應用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培養顯得愈發重要,作為教育者,更應當積極思考和探索科學有效的課程改革方案和具體措施,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消除學生學無所用的思想,讓學生大學四年的學習更加有效、豐富,積極思考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和改革途徑。
參考文獻:
[1]張璇,張小慧.統計軟件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科教文匯,2013(5):51-53.
[2]張群,李繼云.基于SPSS統計軟件實踐教學改革路徑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5(19):235-236.
[3]李夫明.統計軟件SPSS教學的實踐與反思[J].科技視界,2018(30):216-217.
[4]李士華.統計軟件應用案例教學方法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7(32):172-173.
[5]張潤芝.“SPSS統計分析軟件與應用”課程教學的困境與提升途徑——以內蒙古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2(2):104-107.
[6]顧光同.《統計軟件》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8(1):75-77.
[7]姜忠鶴,閆杰.獨立學院“SPSS軟件應用”課程改革探索——以河海大學文天學院經濟管理系為例[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3):345-349.
[8]鮑麗娜,孟麗娟.課堂教學中“教”與“學”問題探析[J].沈陽大學學報,2001,13(1):76-78.
*基金項目:福建農林大學校級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實踐導向下的統計應用軟件課程改革與探索”(編號:111418145)
作者簡介:鄭冰思(1986-),女,漢族,福建福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社會經濟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