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軍
摘 要: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科學合理的閱讀教學策略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的閱讀主動性與積極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學生的個人情操,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閱讀課堂的魅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策略
1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必要性
在小學生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內容。在進行閱讀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具有良好的認知能力與理解能力,能夠有效促進小學生提升閱讀能力,同時還能夠利于小學生對語句排列以及詞語結構等知識進行更深一層次的理解與掌握,并且還能夠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另外,對小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還可以更好地提升小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對語文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注重培養學生的詞語以及重點句子的分析能力,提高小學生的理解能力,為語文整體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
2.1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促進學生積極閱讀
預先不設目的,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動更受學生歡迎,因此合理利用無意注意對閱讀能力培養意義重大。這意味著小學生很難長時間保持持續的關注,尤其是學生天性貪玩,若以嚴肅的教學來開展閱讀活動,則嚴重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相反,借助于有趣、多樣的閱讀活動逐漸讓學生產生興趣,才能夠形成自主閱讀的長效機制。在教學中,需立足教材內容,運用教學藝術、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多感官體驗。比如,組織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體會文本主題思想及寫作技巧;觀看微課視頻,以更直觀地方式了解文章內容;開展角色扮演,揣摩人物心理狀態的細微變化;還需要以問題來引導,給學生留下較大的想象空間。課堂由以往枯燥乏味的記憶、背誦,逐漸轉化為對文章的理解,在減輕學生閱讀負擔的同時,也有效地提升了教學效果。如此一來,學生才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閱讀中,并慢慢形成閱讀的主體意識。
2.2重視基礎知識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講解正確的閱讀方法,使小學生學會分析。如在學習《巫峽賞物》這一課時,教師的目標不僅在于讓學生真正了解課文的內容,認識巫峽霧的美麗之處,還應該讓學生了解在面對景物描寫的文章時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分析,學會景物描寫的方法。所以,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還要穿插著時間順序、地點順序等景物描寫的順序,以及顏色描寫、細節描寫在表現景物特色中的重要作用等基礎知識的講解,讓小學生能夠真正地學會自己分析這篇課文。學生只有真正地掌握這些閱讀的基礎知識,才能學會自己對閱讀材料進行分析,才能真正的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2.3做好課外實踐閱讀的指導工作
教師需要為學生制定課外文學作品閱讀任務,引導學生主動用課余時間來進行文章閱讀,將閱讀感想記錄下來,通過課堂上的文學檢驗來讓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擴展和總結,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課外閱讀指導工作首先需要參與到學生閱讀作品的選擇,比如:在講完《淡淡的茉莉》文章后,引導學生多看一些關于父母對孩子的愛的文章來進行閱讀,這樣就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對同一類型文學作品進行欣賞,掌握這一類型文章所具有的相同點,讓學生對閱讀過程中不明確的問題進行記錄,在課堂上與學生們一起進行分析和思考,主動探索同類型文章中想要表達的相同點,從閱讀中掌握新知識,逐漸豐富學生的知識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學生也能夠通過課后閱讀來復習課堂上的教學內容。
2.4注重對閱讀文本的情感挖掘
小學語文課程作為培育學生價值觀、塑造學生人生素養的重要課程之一,承擔著完善學生人格的重任,因而要提升閱讀課堂的有效性,有效提高閱讀教學質量,語文老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挖掘文本背后的情感底蘊。首先,在閱讀教學時老師應當抓住文本的情感線路,深入領會情感。由于小學語文學習難度相對較低,文本情感脈絡較為清晰,因而語文老師應當幫助學生抓住情感脈絡,把握情感基調。語文老師應當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人物心理狀況,努力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打破思維定勢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次,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尋找文章情感轉折點,結合實際生活感悟文章動情之處,既提高學生的理性認識,也幫助學生形成個性的情感表達方式。最后,延伸激情處,升華情感。情感需要共鳴,每當學生流露真情時,當學生感知到文章的情感后,教師應當及時與學生互動以有效調動課堂情緒,密切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趨向,喚醒學生內在情感,鼓勵學生大膽表露真情。
2.5教授學生閱讀方法,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首先,在接觸新文本時要“不求甚解”,迅速的粗讀一遍。這個過程著眼于對文本故事梗概、主要人物和思想觀點進行梳理,大致上對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粗讀能夠節約大量的時間,避免給學生求知欲造成打擊。其次,在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帶著問題再細讀抓取關鍵信息,對文章出彩的部分進行賞析。引導和幫助學生厘清文章段落結構,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以便于提煉出中心思想。若有問題沒得解決,則需要鼓勵學生反復閱讀,直至對文章內涵有了理解。最后,還需要通過精讀,在閱讀中獲得情感、價值觀的體驗。在精讀時需要結合作者的生平遭際,并充分了解文章創作的背景,代入到環境中。通過這種與作者換位思考的方式,學生更清楚了文章的寫作動機,并從中學習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粗讀、細讀、精讀逐層遞進的閱讀方法,能夠令學生明確每一個步驟的主要人物,從而按部就班的進行。這也避免了以往“無頭蒼蠅”式的無用功,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結語
為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小學閱讀課堂的教學質量,語文老師必須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出發點,做好課外實踐閱讀的指導工作,又注重引導學生挖掘文本的情感內涵,以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技能,培育學生的人文修養為目的開展教學。
參考文獻
[1]王安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提升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12)
[2]郁廣其,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