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平
【摘要】? 初中語文學科是所有科目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中更是首要的改革重心,新課改強調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將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綜合素養的培養作為教育重點,在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語文教學也應當轉變傳統教學方式,結合現代教育環境與社會、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構建高效課堂,為提升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素養與能力而不斷提高。但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仍存在有待改進之處,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有部分學校與教師對語文教學尚存錯誤認知,需要進一步改革與優化。本文結合核心素養教學目標與現狀,就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挖掘課堂潛力、激發學生思維力與創造力等展開了論述,力求加快課程改革步伐。
【關鍵詞】? 核心素養 初中語文 學科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0-041-010
社會發展對初中生學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語文學科中,學生不僅需要具備基礎的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全面發展能力,提升核心素養,為今后學習與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核心素養視域下探究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途徑,有助于更多教學模式與內容,培養全面型人才。
1.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
在初中語文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助于優化傳統教學理念,將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重點,讓教師能夠基于學生的發展規律使用更符合其需求的教學方式,有效提升教學活動有效性,拉近師生距離,促進學生進步。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其教學內容多種多樣,對于學生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但傳統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很容易在被動學習的氛圍內產生抵觸情緒,對待語文理論知識學習缺乏積極性,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產生情感體驗,也難以建立與教師的良好溝通關系,導致偏科現象,或學習成績流于表面,實際對于語文知識的感知與認識較低。只有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基準,才能將教學理論導向實踐,切實提升教學有效性。
2.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內涵分析
“核心素養”在我國語文教學中的理念推進尚未成熟,但其基本概念早已成熟,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于核心素養基本概念的解構可知,當前初中語文核心素養包含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文化素養等多種特質,是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身想法的主要表現,核心素養能力在語文學科培養中并不顯露于外,更多的是對學生今后生存發展能力的促進與培養,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培養難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表現特征主要體現為基礎能力、動態培育、終身學習等方面,首先,核心素養應當是學生語文學科的基礎能力,是學生對待學科相關知識的綜合性實踐基準,同時,核心素養并非學生生而有之,必須依靠教育工作者后天的不斷引導、學生的自覺積累,才能逐漸產生由量到質的轉變。同時核心素養的培養應當是學生自覺終身展開的學習活動,是學生思維與能力不斷發展完善的塑造過程。
3.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
3.1 結合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語文教學并非單純的理論教學,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具有相當程度現實價值的學習內容,因此教師可以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實踐技能。如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內容向教材文本的導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結合生活中常見的事件或物品,讓學生能夠將抽象的文本轉變為真實的場景。
3.2 利用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究
傳統教學通常是一言堂教學模式,教師的講授貫穿整節課程,學生被動跟隨教師的腳步,自身缺乏對所學內容的思考探究興趣。而核心素養視角下,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權,創設層層遞進的問題,用懸念引導學生思考,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進而提升學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如在學習《我的母親》一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問:“胡適的母親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讓學生通讀課文,產生整體印象,并自由發表見解,然后再引導學生通過段落,給出自己評價的理由,讓學生自己挖掘文本中的人物個性,對所學知識有全面理解。又如在學習《春》一文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背影》一文,提出“兩篇文章都是朱自清先生的佳作,他們表達的情感有何區別?描寫手法是否一致?”等問題,讓學生細細品味其中的差異,從情感角度與理性角度對比思考,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與分析能力。
3.3 挖掘素材提供給學生更多想象空間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想象力與創造力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此時學生個性化意識逐漸萌芽,自身興趣愛好與學習差異等都會導致學生發展程度的變化。為了提升班級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整體水平,教師應當深入了解學生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表現出的個性與優點,引導學生積極想象,通過想象力與創造力去擴充所學內容,完善作品主題,感悟思想情感。如閱讀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一文時,教師可以著重讓學生想象“我活著還有什么勁!”這句話的情境與作者當下的態度,然后讓學生從文本中尋找線索,最終得出自己的結論。可能是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也可能是表達對母親的內疚感、對母親的思念,發揮想象力思考如果自己處于同等環境可能的態度變化,進而感受文章的深刻內涵,獲得情感與精神的共鳴。
[ 參? 考? 文? 獻 ]
[1]王雯佳.初中語文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探索[J].中華少年,2017(28).
[2]徐儉翠.初中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實踐思考[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29).
[3]劉俊波.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學策略探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09).
[4]李慧嫻.新課改下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教學探析[J].考試周刊,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