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行照


摘要:邏輯推理是高中數學學習的邏輯思維方式,在數學教學中,推理作為一種信息轉移的橋梁,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也是一種推理方法,而且是一種理智的解題策略,本文針對邏輯推理在高中數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剖析。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邏輯推理方法的教學。
關鍵詞:核心素養 邏輯推理 應用
推理是一種從已知兩個事物在某些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局部屬性,推出它們其它方面(屬性、關系、特征、形式等)也有相同或相似的屬性。推斷出它們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同或類似的一種推理方法。從而探索規律,發現真理,或探索發現解題途徑或方法,推理要善于觀察、比較,通過廣泛的聯想,作出大膽的猜想,得出準確的結論。(推理得出的結論只是一種猜想,是否正確善須證明)。“每當理智缺乏可靠論證的思路時,推理,這個方法往往能指引我們前進”(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
在數學教學中,推理作為一種信息轉移的橋梁,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鞏固舊知識、掌握新知識;而且是一種理智的解題策略,能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陌生的問題熟悉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正由于推理方法具有如此強大的功能,通過對近幾年高考數學試題的分析研究,不難看出邏輯推理已逐漸滲透于高考試題之中,推理試題已成為高考的新寵。因此,在數學教學和解題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推理推理能力的訓練。本文將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剖析邏輯推理在高中數學中的應用:
一、用推理法教學可以使學生由淺入深,由直觀到抽象地學習新知識。
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知識點之間有類似的地方,在新概念的提出,新知識的講授過程中,運用推理的方法,能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一)高中立體幾何學習階段,可以讓學生探索一些空間的點、線、面,觀察其是否具有與平面中類似或相同的關系,通過推理培養其空間想象能力。例如:平行公理(即若直線a//b,b//c,則a//c)在平面與空間都成立;而平面中成立的命題:“若直線a⊥b,b⊥c,則a//c”拓展到空間則不一定成立;從平面向量到空間向量,同樣是從二維到三維的推廣,將向量的運算規則由二維到三維的拓展,采用“推理”手段也是行之有效的。
(二)研究函數的性質時,要在結合函數圖像分析和具體實例的基礎上,逐步培養起學生運用函數觀點推理處理有關方程、不等式乃至數列等問題的數學意識。
(三)復數的運算與普通實數運算有許多可套用的“規則”,其基本運算性質也和實數的運算性質相類似;高中數學中經常采用的映射關系、換元法、數形結合等解題策略,都可以認為是邏輯推理的體現等等。總之,?通過推理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推理是自主性學習的有效方法。
推理是以比較為基礎,通過本質屬性上的比較,找出兩類事物在性質上或關系上相同或相似之處,概括出本質規律,然后進行證明確認。
例1:試比較“等差數列通項公式”與“直線方程”。
如果等差數列{an}的首項為a1,公差為d,則其通項為an=a1+(n-1)d,將其變形為an-a1=d(n-1),這與直線的點斜式方程y-y0=k(x-x0)在形式上相似,其中公差d就是斜率k,而數列中數對(1,a1)對應直線上的點(x0,y0)。因而數列中所有數對(n,an)都在同一直線上。
若推理直線兩點式方程,列等差數列應有:
(證明成立,這里證明略)。
其中:ap、an、am是等差數列的項。由數列
也可導出:。
應用:已知m,a1,a2,n成等差數列,m,b1,b2,b3,n成等差數列(m≠n),求。
解:由m,a1,a2,n成等差數列,則
又m,b1,b2,b3,n成等差數列,則∴
例2:由0<a<b,m∈N+,則
用推理法推斷出0<a<b,m∈N+則
分析:有正確結論:真分數(a<b,)分子、分母同時加上一個正數(m∈N+),新分數大于原分數。在這個結論的基礎上,可以大膽猜想是否存在。
證明:=
只要結論成立,因為a,b,m都是正數,且a<b
所以m(b-a)>0,要使成立,還須a<m<b。∴猜想成立條件0<a<m<b。
推理是自主、自覺、獨立的學習方法,推理讓學生聯想豐富,使學習不拘泥于課本,發掘知識內涵,拓展更寬的學習天地,是深入挖隱拓展的思維方式。
三、運用推理推理進行探究,激發學生思維。
在認識了運用推理推理進行探究的方法之后,在講授數列復習課時我設置了如下若干性質探究的問題供學生思考。
問題1 在等差數列{an}中,若a10=0,則有a1+a2+…+a7=a1+a2+…+a12,推理上述性質,在等比數列{bn}中,若b10=1,則有 。
問題2 已知等差數列{an}的前n項和為用推理的方法,寫出等比數列{bn}的前n項積表達式Tn= 。
問題3 等差數列有如下性質:若數列{an}為等差數列,則當時,數列{bn}也是等差數列;推理上述性質,相應地,若數列{cn}是正項等比數列,當dn= 時,數列{dn}也是等比數列。
問題4 若等差數列{an},則|an+1+an|也成等差數列由此經過推理,若{bn}為等比數列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問題5 若Sn是等差數列{an}前n項和,則Sk,S2k-Sk,S3k-S2k也是等差數列,在等比數列中是否也是有這樣的結論?為什么?
推理推理的方法,數列是一個比較好的題材,通過有關問題的解決,既加深了對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的認識,又讓學生對推理的方法、實質有所體驗,還可讓學生體驗“大膽猜想——小心論證”的嚴謹的數學發現歷程。
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得推理的思想始終貫穿在等差、等比數列的復習中,知識重現的邏輯順序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以前的先等差數列的通項、求和,再等比數列的通項、求和。這樣就從另一個角度把知識內容進行了整理,課例中幾個探究問題始終貫穿推理推理這一條新的線索,學生在思維上經過反復的推理、驗證,自我領悟并掌握推理的思想方法,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這節課整體感很強,不是東敲西打,也不是面面俱到,克服了平常復習課比較容易犯的毛病,體現了教學過程中教師站在比較高的角度處理問題。
四、推理是解釋問題的有力工具。
解釋數學問題就是學習,其中求解、論證問題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面。在高考試題中靈活應用邏輯推理,可以大大提高解題能力。
(一)平面推理空間
例4:在平面幾何里,有勾股定理:“設ΔABC?的兩邊AB,AC?互相垂直,則AB2+AC2=BC2”。拓展到空間,推理平面幾何的勾股定理,研究三棱錐的側面面積與底面面積間的關系,可以得出的正確結論是:“設三棱錐A-BCD?的三個側面ABC,ACD,ADB?兩兩相互垂直,則 。” ?()
這道題考查學生的推理推理能力,將原來平面幾何中線的關系與立體幾何中面的關系進行了推理,通過二維到三維的推廣使學生獲取新知識。
(二)情景推理問題
例5:如圖(1),小圓圈表示網絡的結點,結點間的聯線表示它們有網絡相聯,連線標明的數字表示該段網絡單位時間內可通過的最大信息量,現從結點A向結點B傳遞信息,信息可以分開沿不同的路線同時傳遞,則單位時間內最大的信息量為( )
A、26 B、24 C、20 D、19
分析:如圖(1)將“單位時間內網絡最大信息量”推理于“單位時間內由粗細水管連接而成的管道中水最大流量”,決定流量是最細管。
解:由圖可知:min{12,5,3}=3,?min{12,6,4}=4, min{12,6,7}=6,?min{12,8,6}=6,且3+4<12,6+6=12,∴單位時間內傳遞最大信息量為3+4+6+6=19,故選D。
(三)推理定義結構
例6:設向量,滿足||=|+|=3,||=,求<,>的值。
分析:由題中||,||,||的形式聯想平面直角坐標系內平行四邊形,以四邊形的邊長推理向量的模的定義,即以形助數。
解:如圖(2)所示:設,,在平面上所對應的點為A,B,C則||=||,||=||,||=||,||=||
因為OABC是平行四邊形,
所以||2+||2=2(||2+||2)
因而||=3,所以<,>=
(四)推理公式的結構。
運用推理可以溝通不同的知識板塊,充分調動所學知識,開闊解題思路。
例7:求的值域
分析:許多數學公式都有它固有的構成形態,在解題時通過推理發現題目本身經過變形后,具有了某個公式的結構,那么就可以利用公式去解題。
解:(聯想),由可令,則有,又,所以y∈(-1,1)。
例8:?已知x∈R,a?為正常數,且函數f(x)滿足,
求證:f(x)是周期函數。
分析:要求證一個函數是周期函數,通常是通過觀察估算出它的一個周期,然后利用周期函數的定義加以證明。本題要直接得出它的一個周期并不容易。但如果將已知條件與進行比較,可發現它們結構上十分相似,而函數tanx?的周期為π,是的4?倍。于是我們猜想4a?是函數f(x)的一個周期。
證明:
∴?4a?是函數f(x)的一個周期,函數f(x)是一個周期函數。
上述證明主要是把握住了與結構上的相似之處,進行推理而得出了解題思路。
例9:?已知實數x,y?滿足方程的點P(x,y)的軌跡為( )
A?拋物線 B?雙曲線 C?橢圓 D?兩直線
分析:本題若一開始進行平方運算,使得解題很難堪。如果對等式兩邊分別作形式推理就會發現表示動點P?到定點(1,0)的距離;?與動點P?到定直線x-y+3=0的距離很相似。
故:,表示動點P?到定點(1,0)的距離與它到定直線x-y+3=0?的距離之比為。所以:答案選B
(五)推理定理結構。
例10:已知正實數a,b,c,d滿足a2+b2+c2=d2,
試證+a+b+c>3d
分析:由a2+b2+c2=d2推理長方體對角線長定理,即將數化形。不妨構造一個三邊分別為a、b、c的長方體,則對角線長為d,(如圖:(3))。
證明:因為
所以e+c>d(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即+c>d
同理有
故
(六)題型推理解法。
例11:求的值。
分析:通過觀察,聯想與與公式有關,于是推理對偶式的解題方法。
解:設
則
則 (1)
(2)
由(1)+(2)得 2A=?,所以A=
即
“每當理智缺乏可靠論證的思路時,推理這方法往往能指引我們前進”(?康德)。推理使我們大大縮短了探索,發現真理的時間和過程,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認知策略。“勿容置疑,推理是發現的源泉”(波比亞)。
參考文獻
[1]鄧勤.運用新課程的理念提高教學復習課的課堂效率[J].數學通報,2018.5.
[2]姚榮,連四清.復習課中利用開放性問題的實踐與探索[J].數學通報,2018.8.
[3]陳永明.陳永明評議數學課[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