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用筆交流思想,抒發(fā)自己在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是每一個在社會中生活、工作的人所必須掌握的一種基本技能。對于小學生進行初步的作文訓練,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具備基本的書面表達能力,是小學教育必須完成的任務之一。然而小學的作文訓練是在三年級才明顯提出來的,在這之前,為了扎實作文訓練的基礎,在語文教材的第一冊也就是一年級的課本中就有了許多看圖說話,寫話和觀察事物說話的練習,可見作文訓練應從一年級抓起。如果不重視一、二年級的作文訓練,到了三年級接觸作文后,習作就成了一大難題。那么怎樣抓呢?我認為應從觀察、表達、閱讀、練筆這幾方面著手。
一、學會觀察
小學作文教學理論學一書中曾這樣說過:“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過程;觀察是知覺的高級形式,它包含思維因素;觀察是兒童獲取知識的門戶,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教師培養(yǎng)兒童有意地、主動地、自覺地去感知、思考、觀察,是作文教學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人教版的一冊語文教材就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從培養(yǎng)兒童觀察到學拼音、識字的一個良好的空間。教師在教字母、漢字前,先讓孩子們自己觀察圖中的事物,讓孩子們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時就會出現(xiàn)孩子們看到什么說什么,七嘴八舌、雜亂無章地說一氣,教師再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有序地觀察書中的景與物。這樣使學生既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又逐步感受到觀察要有目的。當然,在觀察時孩子們免不了不仔細,教師還應加以引導,只有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主動性才會進行大量的觀察,從而積累豐富的想象;只有形成了觀察的習慣,學生的觀察才會是自主的,而不是時時依靠外力督促的活動;只有形成了觀察的習慣,才能使學生在經(jīng)常的觀察活動中發(fā)展觀察能力,從樂于觀察逐步過渡到善于觀察。譬如:在教學了《春天到了》、《秋天》等課文后,我把學生帶出去觀察。首先讓孩子們明確觀察目的,雖然山區(qū)的孩子對大自然并不陌生,但他們從不注意身邊的事物。有目的地將孩子們帶出去觀察,讓他們有意識地注意周圍的事物,他們會有驚奇的發(fā)現(xiàn):他們會注意到一年四季的景物在發(fā)生變化,它們有不同的特點:春天,萬物復蘇;夏天,草木茂盛;秋天,萬物凋零;冬天,萬物蕭條。當然,在觀察的過程中要時時提醒孩子們注意看,尤其是培養(yǎng)低年級兒童觀察時,教師更要有意地引導他們感知觀察的對象不同,那么觀察的順序方法也不同,既有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由靜到動,又有由簡到繁,由部分到整體,由具體到抽象等多種手法、只有堅持長期的引導觀察,孩子們會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為以后的學習工作打下基礎。
二、學會表達
觀察是人們對待某種事物的一種內(nèi)心感受。如何把這一信息反饋出來,當然得依靠語言表達。由此看來,在觀察中,教師要引導孩子邊觀察邊敘述,為了加強孩子們觀察事物的印象,不妨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分組討論、交流自己觀察的事物,這有助于表達的訓練,也加深了對課本中事物觀察的印象。當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表達所觀察的事物,是孩子們在學習中的一個難點。首先是孩子們的膽怯,其次是孩子們會出現(xiàn)說話的不完整,表達不清楚,語言混亂等現(xiàn)象。所以,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應訓練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只有加強了說的訓練,方能與觀察結合起來。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引導學生觀察插圖,說說插圖中有些什么。當然,學生會出現(xiàn)看到什么說什么的情況,根本不考慮表達的語序。這時,教師就要給予指導,做到有序地觀察、有序地說。如果學生不能做到有序地組織語言表達的話,就引導學生讀課文,看課文是怎樣來敘述的,然后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結果。
說和觀察是緊密結合的,只有觀察得仔細,表達得清楚,才是說與看的完美結合。在教學看圖說話寫話時,如果是單幅人物圖要讓學生說清“什么時候”、“誰”或“有些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或“怎么樣”。如果是單幅景物圖要讓學生說清楚“什么”或“有什么”,“在哪里”或“怎么樣”。如果是多幅圖時,要求學生把圖連起來看,再一幅一幅地看,最后連起來說。觀察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按順序觀察獲取說的材料后,再指導學生將觀察獲取的材料重新組織,然后通順地完整連貫地把看到想到的敘述出來。敘述時,要注意指導學生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圖上的內(nèi)容,幫助學生理清說話順序,知道把重點部分說具體,并注意糾正學生說話中出現(xiàn)的語病,規(guī)范其語言,訓練學生用較為規(guī)范的語言講述圖畫內(nèi)容。
三、學會閱讀
閱讀在作文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閱讀讓孩子們的視野開闊了,思維就會敏捷起來。俗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賦。”,這充分表明了閱讀和寫作的緊密關系。
鑒于低年級的孩子識字量少,注意力無法集中過長,但又對所有事物都感興趣、好奇等心理特點,教師可利用晨讀這段時間,讀一些童話故事,寓言故事,引起孩子對故事的興趣。當拼音基本掌握后,可引導孩子們借助拼音讀課文,讀課外拼音讀物。一旦孩子們真正對讀書產(chǎn)生了極大興趣之后,教師再有意地啟發(fā)他們該如何讀書,如何讀懂書,如何去體會故事情節(jié)。例如:試著問學生,你在讀了《丑小鴨》以后,你們知道主要人物是誰?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誰都干了些什么?結局怎樣?主要人物有什么感受等等。只有當讀書與讀書的方法有機結合后,才有閱讀能力的提高,這也為以后習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練筆
我們早已注意到作文訓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明顯效果的,一篇好文章是處處滲透著作者對事物的觀察,處處展示著作文里來自生活和讀書的閱歷。因此,我們提出了作文訓練從低年級抓起這一觀點,也考慮到了培養(yǎng)的重要性。
從低年級培養(yǎng)觀察、表達、閱讀,到練筆的這一過程,是一個比較艱苦的過程,特別是練筆。如何叫孩子練筆,從客觀上看的確是很困難的事。孩子們到了一年級下期,對生字的積累還不夠多,我們?nèi)绾谓柚匆糇尯⒆影炎约嚎吹綍械暮迷~好句勾下來、寫下來,即使不懂意思也無妨,只要孩子自己能夠感受到觸動,是美的詞和句子,摘抄也達到了練筆和加深印象的目的。如:在教學了《春天到了》、《秋天》這些課文后,我讓學生把課文中描寫春天、秋天的語句摘抄下來,并聯(lián)系實際觀察,看哪些是我們這里也有的特點,我們這里還有哪些不同的特點,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下來,這樣就達到了練筆的目的。其次是每天給孩子們一定的時間敘述自己喜歡的,有趣的一件小事或看到課內(nèi),課外的小事,先用一句話表達出來,然后再下筆記錄下來。如:我常利用晨讀時讓孩子們講述發(fā)生在身邊的一件小事,先用一句話或幾句話表達出來,然后再用筆記錄下來。這樣也達到了練筆的目的。
通過學生不斷地練筆中,讓學生體會到動筆不難,只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就是成功。成功給孩子們帶來了喜悅,增強了自信心,激發(fā)了要練筆的欲望,再次促成了他們對事物的觀察,對閱讀的興趣。在培養(yǎng)孩子們逐步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的語言描寫也會各有千秋,漸漸地雛鷹展翅,那時我們將看到他們的習作是那樣地充實、自然,那么新穎獨具個人魅力,那么富有想象力,我們會欣慰地說一聲:作文從低年級抓起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