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梓簽
摘 要:思政作為高校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對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思想、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但一直以來,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高校思政教育處于邊緣化境地,師生對于思政教育本質認知不夠明確,教育效果不盡人意。為此新時期下的思政教育要圍繞著立德樹人理念,將思政教育滲透至高校教育全過程,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文章結合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意識,從理念、內容及方式等角度探討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路徑。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
前言
新經濟形勢下,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勢不可擋,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也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對人才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和前提,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大學生思政素質的培養,并針對此提出了諸多指導性文件,故高校思政教育要樹立創新思想,豐富思政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提高思政教育質量,從而強化人才綜合素養。
一、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意義分析
1.增強教育價值判斷力
價值判斷力是主體立足于價值角度,對客體進行的判斷,并從中做出科學合理的選擇。目前,互聯網時代下,信息傳播速度快,對高校學生影響較大,很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思想迷茫狀態,且思想理念也不端正,對很多事情判斷不夠清晰。故將創新發展理念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將社會現實意識與思政教育有機整合到一起,使得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大學生生活,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思政觀念,能夠明辨是非。
2.提高教育效率
長久以來,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抽象、理論性特點,對于學生感性意識的培養不夠明確。而以創新發展理念為核心開展思政教育,能夠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活動形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當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理念高度契合,且能夠顯著提高教育有效性,深度挖掘學生探索精神[1]。
3.強化思政教育
當下思政教師采用的是統一標準要求學生,忽視了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導致學生形成了“服從型”人格,與當代社會對人才提出的要求不符。故積極創新思政教育,能夠充分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使得教育的核心放在學生創新人格、獨特個性的培養,從而突出思政教育針對性。現如今,始終不變便是停滯不前,創新已然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在此影響下,高校要對傳統教育方式進行多方面創新,還要突出思政教育與其他課程相結合,進而更好地推動學生綜合性思維的發展。
二、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路徑
1.創新教育理念
實踐是理念的先導,高校思政教育創新務必要確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一是人本教育理念,以尊重學生個體發展為根本,切實做好尊重、理解和發展工作[2]。具體來說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考慮到社會現實需求,使得學生能夠具備健全的人格和品質,充分把握學生思想發展方向,確保人才在崗位工作中最大限度上實現自我價值。與此同時,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盡快完善思政教育基礎工程,明確它在整個高校教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讓師生能夠明確認識到思政教育對自身的重要性,促使他們能夠主動參與到教育實踐當中,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培養路徑問題。
2.完善教學內容
目前,大學生思政教育主要涉及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等內容,為了提高教育創新性,可以將教學內容以主題方式劃分為多個版塊,既能夠明確教學思路,且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清晰地掌握所學內容。如“指導理論”版塊中,要納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及鄧小平理論等,幫助學生理解黨中央的主流思想;再者“愛國主義”主題版塊里,可以納入一些歷史文化,讓學生了解我國發展歷程,親身到歷史博物館、革命根據地感受優秀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圍繞著不同版塊的特點去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體系,能夠站在國家角度,分析當前國際形勢,正確判斷我國未來發展方向,真正意義上實現高效思政教育的創新。
3.豐富教學模式
發展多元教學模式是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的主要課題。對于高校思政教育來說,可以采取如下幾種方式:一是師生互換方式,圍繞著“人本教育”理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布置不同的課業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前提前做好準備,在課上講課,教師在學生講課后進行點評和指導,在此強調重要內容。二是增設多種探討環節,采取討論與辯論方式,前者是主要圍繞著教材理論、熱點時事思考和交流,使得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并大膽表達自己對實事的看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后者是教師根據當下社會現狀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作為辯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辯論活動開展前收集資料,并適度傳授一些辯論技巧,在此活動中學生能夠廣泛了解和涉獵思政教育內容,從而拓展學生對思政內容的學習范圍。
4.理論與實踐結合
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在于培養學生內在修養,最終向社會輸出高素質人才,更好地服務于社會[3]。圍繞著這一目的,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到一起實屬必要,根據場景不同,可以將實踐活動氛圍校內與社會實踐兩種,前者是通過專題講座形式,邀請社會各界人士來校舉辦講座,社會各界人士從不同角度向學生傳遞社會經驗,或者邀請退伍軍人講述革命歷史等;后者可以成立課外學習社團,由成員積極參與敬老院幫扶活動、社會調查等,深入進入社會,通過親身經歷,既能夠讓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還能夠強化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做到一舉兩得。
此外,環境對個體身心成長與發展具有深遠影響,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也不能忽視這一環節,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環境,強調隱形教育重要性,如在校園綠化規劃時,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其中,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給學生,或者通過旗幟、條幅等載體體現對核心價值觀的追求,吸引大學生,從而讓核心價值理念深入大學生內心。
結論
綜上所述,社會發展新時期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非常必要,要從根本上打破傳統教育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之處,堅持開放性、時代性及創新性原則,立足于學生未來發展需求,創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式,不斷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從而培養大學生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柳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路徑探索[J].才智,2018(36):4.
[2]周思文.協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然路徑[J].智庫時代,2018(25):106.
[3]賈奎.淺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同創新發展路徑[J].決策探索(下),201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