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瀏
摘 要: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的國情社情已經發生了實質性轉變,過去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已經不能滿足當下時代需要。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作出了及時而又準確的判斷,這是基于深刻的歷史依據和現實依據。進入新時代,我們必須從供給和需求兩端的變化來把握新矛盾的突出特征與深刻內涵,并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五位一體”協調發展,這樣才能有效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促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進步。
關鍵詞: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供給;需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這是時隔三十七年后,黨中央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而又準確的判斷,是新時代下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依據。
一、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背景
201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的國情、社情同以往有了質的飛躍,這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社會生產不再落后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已處于世界先進水平。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是基于當時的經濟社會環境所作出的準確判斷。然而,如今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已明顯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會生產”難以反映我國真實的經濟發展水平。
具體而言,自2010年以來,我國的經濟總產值就已位居世界第二,截至2017年我國的GDP是第三位日本的3倍;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進出口總量持續穩步增長,從2013年至2015年連續三年進出口總額排名世界第一,去年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的外貿穩中有進,重新躋身世界第一貿易大國;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推進,我國的制造業也在不斷成熟壯大,在2010年中國制造業占全球的比重達到19.8%,居全球第一;基礎設施建設能力不斷增強,部分領域在全球領先,比如我國有世界上最高的橋、最長的橋、最長的隧道、最高海拔的高原鐵路等等。
(二)“物質文化需求”不能再全面地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1978年的343元、134元提高至2017年的33834元、11969元,相應的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也由1978年的311元、116元增加至2017年的24445元、10955元。2017年中國城鄉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下降至29.3%,依照國際經驗來看,我國居民生活水平已達到富足階段。
當下,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日益臨近,人們的需求層次也由過去的低層次需要逐步向高層次需要轉變。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2],當人們的低層次需要如衣食住行、安全得到滿足后會產生高層次的需要,例如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為了滿足高層次的需要,人們開始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3]。種種跡象表明,人民群眾的生活在不斷向好,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也在不斷提升。
二、牢牢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內涵
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依然是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矛盾[4],本質上并沒有脫離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所決定的社會發展階段。應當清醒認識到,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是也要意識到新社會主要矛盾呈現出的不同特征,深刻把握主要矛盾的內涵。
(一)供給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當前我國發展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5]。面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我們要善于運用唯物辯證法,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著重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對我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進行分析,發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需要則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發展的水平決定了需要的層次,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決定了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均衡不充分。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們要清醒認識和把握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刻內涵。
1. 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的經濟無論是“量”還是“質”都有了很大的飛躍,但是當下我國的經濟發展仍面臨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
首先,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東部沿海與中西部內地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發展不平衡等現象。受政策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發展較快,而中西部廣大省份則相對落后。例如,最富裕的東南沿海地區人均GDP在2017年已經超過10萬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全國人均GDP為5萬元左右,而中西部廣大省份的人均GDP還達不到全國人均水平,僅處于發展中國家水平。
其次,經濟發展不充分。目前,我國經濟已進入增量提質的關鍵時期,由過去的單純追求量的增長到現在的量質并重。在這一時期,經濟總量雖然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依然面臨著大而不強、大而不優,創新驅動力不足等問題。我國經濟大而不強,從2010年起我國經濟總量就穩居世界第二位,并且連續多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但是在諸多關鍵領域缺乏核心技術。沸沸揚揚的“中興事件”反應出我國在芯片領域的薄弱,每年不僅花費巨資從國外購置芯片,而且還要受到供應國家的“調查”和各種制約,僅2017年我國芯片花費達13640億人民幣。我國經濟大而不優,部分傳統行業產能過剩,而新興產業相對發展不足。目前我國的鋼鐵、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存在著產能過剩情況,而在資本密集型和人力資本密集型的行業如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產業發展不足。為此,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補”政策,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以優化經濟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國經濟發展創新驅動力不足,創新能力存在多重短板。進入經濟新常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從傳動的要素驅動向依靠人力資本提升和技術進步的轉變,然而作為新動能的創新依然存在著創新人才不足、創新水平低下等問題,許多工業企業沒有研發活動,即使有研發活動,研發投入和研發水平也偏低,難以成為推動增長的新動能所在。
2. 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方面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首先,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發展不平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領域的發展卻相對滯后,與經濟發展差距較大。具體而言,第一,在政治領域,我國的民主法治建設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逐步完善,但是保障人民民主參與政治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全面依法治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等還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第二,在文化領域,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廣泛弘揚。然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廣泛使用,我國文化領域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內部文化的信仰缺失,盲目崇外、文化不自信現象突出。第三,在社會領域,我國社會結構逐步從過去的“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但在現階段,不斷上漲的房價、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分布不均的醫療教育資源、不完善的養老體系等民生環節依然是制約我國社會發展的難題。第四,在生態領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我國的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已經難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環境的向往,生態治理工作任重而道遠。
其次,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發展不充分。我國的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除了發展不協調外,發展不充分問題也依然突出,即發展的程度不夠深、發展的總量不夠大、發展的態勢不穩定。具體而言:第一,在文化領域,文化供給難以滿足文化需要,一方面是文化總量不足,尤其是廣大農民的精神文化需要難以得到滿足;另一方面是文化供給質量不高,部分文化產品庸俗膚淺缺乏深度,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深層次的精神需求。第二,在社會領域,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不充分,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公共服務的需要。當前,優質的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缺乏且分布不均,形成了“學區房熱”、大醫院看病扎堆、養老院“一床難求”等現象,如何實現更多更好公共產品的供給并進行合理分配成為社會發展領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三,在生態領域,我國的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居民生活環境和經濟發展環境都面臨著嚴峻挑戰。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需長遠考慮的命題。
(二)需求側: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隨著國情、社情、民情的不斷向好,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需求側的重點已從過去“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后者不是對前者的否定,而是對過去已經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以及在肯定基礎上的延伸和拓展[6]。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包含物質文化需要,還包括精神需要、政治需要、生態需要等。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的需要也呈現了新特征:
1. 需求的范圍更廣。不同于以往對物質文化的需要,現在人們美好生活的需要涵蓋的范圍更廣、內容更加豐富。以往我們的生產力落后、經濟實力不強,社會經濟發展主要用于滿足人們對物質文化這類“基礎”的需要,但是現在我國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都已大幅提升,為滿足人民群眾更多更豐富的需要提供了條件。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時,人們就會開始產生權利上、精神上等非物質方面的需要,例如人民對政治參與的需求不斷提高,對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等權利的維護和實現的要求也更為迫切;還如人們對社會公平正義、就業升遷機會均等、收入分配公平、教育醫療資源分布均勻等方面訴求日益急切。種種跡象表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眾需求的范圍更廣泛、內容也愈加豐富多樣。
2. 需求的層次更高。在過去物質文化需要的基礎上,當下的需求呈現出升級態勢。一方面,人們的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由過去的從眾模仿到現在追求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從過去注重“量”、“價”到現在注重“品質”、“體驗”,即不僅要有衣穿還要有個性、有魅力,不僅要吃飽還要吃的好、吃的健康,不僅要有地方住還要住的條件好、環境好,不僅要交通方便還要交通舒適、快捷,購買的商品不僅要耐用還要品質好、體驗好等。另一方面,在教育、醫療、社會治理等公共產品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們從過去的“有學上”到現在的“上好學”,從過去的“有活干”到現在的“干好活”,從過去的“好看病”到現在的“看好病”等等。
三、關于解決新矛盾的一些思考
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作出了歷史性的判斷,這一判斷成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起點。在新時代,我們不僅要牢牢把握新矛盾的深刻內涵,而且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從而有效解決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
(一)深入貫徹實施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要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堅持以創新為核心的發展理念[7]。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以創新為核心的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經濟新常態下指引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具體來看,創新發展著力解決經濟新常態下的動力轉換問題,這關系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速度和質量,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創造新增長周期的重點所在。為此,需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精神,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不斷吸引和培養各類創新人才,加大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不斷提升創新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比重。協調發展著重于發展失衡方面,是化解我國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抓手。這要求我們,在發展內容上要協調好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之間的相互關系,在發展空間上協調好東部與西部、城市與鄉村、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共同發展,在發展時間上協調好現在與未來的發展。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的是生態失衡問題,為的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美麗中國。這需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創新體系,鼓勵企業發展環保節能產業,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開放發展側重于解決發展中的內外聯動問題,“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這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重要經驗。在新時代中國將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的程度,豐富開放的內容和形式,把“走出去”和“引進來”結合起來,開拓對外開放新局面。共享發展主要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就當前來說,堅持共享發展就是要增加人民福祉,就是要完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推進全面脫貧工程、優化教育醫療資源配置、大力保就業促創業、減少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均,建立完善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
(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供給側出發,著力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是化解社會主要矛盾供給方的重要策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以往的宏觀經濟政策側重于從消費、出口、投資方面進行“需求調控”,而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在進行需求調控的同時也要重視“供給管理”,即經濟結構優化問題。在需求調控的作用下,我國經濟總量有了快速的提升,然而國內部分產業產能過剩、關鍵領域缺乏核心技術、國人出門搶購國外商品等現象屢見不鮮,這反映出我國經濟結構不夠優化,經濟總量雖大但大而不強。為此,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發,一方面要著力提高勞動、土地、資本、全要素生產率的配置效率,在勞動力配置上適時放開計劃生育政策補充人口紅利,推進城鄉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勞動力跨地區、跨行業流動,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吸納更多就業人口,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就業者的人力資本;在土地和資本配置上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降低資金使用成本,減少企業的財務成本;在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配置方面繼續推進創新發展理念,構建激勵機制,營造鼓勵創新的寬松環境,提高創新轉化率。另一方面,堅定不移地淘汰落后產能,騰出市場空間,增加先進產能;堅定推進減稅降賦工作,降低企業稅賦成本,化解企業融資難問題,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堅定房地產去庫存工作,在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同時,努力形成與國民經濟其他行業的良性互動發展局面;牢固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適度降低實體經濟的杠桿水平,將居民杠桿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總之,深化供給側改革是我們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策略[8]。
(三)推動“五位一體”全面發展
要化解我國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要求我們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協調全面發展。經濟發展固然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但社會發展不止是包括經濟發展。在加快經濟建設的同時,也要考慮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與生態建設的特殊性,并依據現階段的國情社情來加強和加快它們的建設與發展,以此促進我國社會的全方位發展。這需要我們在政治上,堅持人民民主地位,加強建設人民民主制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在文化上,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在社會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動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在生態上,加快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打造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的生態環境。
總之,在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背景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有著及其深刻的理論依據與現實依據。只有我們從供給和需求兩端認識和理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才能牢牢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內涵,才能作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指引,才能推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 周三多,陳傳明,魯明泓.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71-73.
[3]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7-7-28.
[4] 程艷,孫來斌.科學認識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22-26.
[5] 胡隆輝.深刻認識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J].學習論壇,2017,33(12):5-7.
[6] 楊德山,虎旭忻.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基于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解讀[J].理論探索,2018,(1):11-15.
[7] 楊生平.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理解與意義[J].貴州社會科學,2017,(11):10-14.
[8] 賈康.建設新時代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5):52-54.
[9] 陳理.新時代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幾個特點[J].黨的文獻,2018,(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