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烜 彭攀
摘 要:近年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社會責任的問題已經越來越收到人們的關注,在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下,我國的企業應更多的在促進就業、保障員工權益、環保、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和社會慈善方面做出更多貢獻,同時政府和企業自身也應起到跟多規范帶頭作用。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新時代;企業倫理
一、中國現實國情呼喚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思想源遠流長,實現歷史非常悠久。但,作為現代企業的社會責任則肇事于上世紀初期的美國。而真正成為世人關注的話題,則是上世紀80年代在西方發達國家逐漸興起的以環保、勞工和人權為主要內容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該運動迅速向全世界擴散和滲透,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潮流。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經濟發展取得突飛猛進的成就,經濟總量以穩居世界第二水平,但還停留在要素驅動型的粗放性增長方式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導致了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日益失衡,由此受到了社會和生態的雙重約束,中國經濟以進入新常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再依靠犧牲生態環境和低勞動力成本來保持高速的經濟增長已經難以為繼。對我國來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運作的關鍵在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框架下,確立市場競爭性;而當市場發揮配置資源決定作用時,又不至引起巨大社會分配懸殊,生態環境惡化等,這就必須讓企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和社會公眾自身意識的逐步提高,企業社會責任倍受企業和社會公眾的關注,已經上升到一定的戰略高度,成為現代企業生產經營不可缺少的考慮因素。自改革開放以來,企業成為自我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其主要目的;一些地方片面地追求GDP的高度增長,而不顧及生態成本和勞動者健康成本,這種狀況已不能適應中國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要求,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我國企業必須認清形勢、提高認識、加快進程,勇于承擔起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視野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容
企業社會責任這個概念最早是英國學者歐利文.謝爾頓1924年對美國企業進行一系列考察后首次提出的。在他看來,企業社會責任屬于要與公司經營者滿足產業內外各種人力需要的責任聯系,其中包括道德因素。此后,對社會責任內涵的界定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以來,學者們逐漸達到共識,即從企業的社會目標和社會影響的角度闡述企業社會責任。目前關于社會責任還缺乏一個統一的定義,一般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對所有利益相關者承擔責任。根據我國的國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我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應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增進就業促進社會公平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解決這一矛盾的重要途徑,就是“抓住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人民獲得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而“獲得感”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實現充分就業。人口眾多,就業壓力大是我國今后相當長時間都需要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不僅要追求經濟財富等方面而且要兼顧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方面。在這種大前提、大背景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僅是為自身發展所需,更是它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組成部分應盡的責任與義務。首先企業為員工提供了工作崗位,沒有就業,員工將失去生活來源。企業如果離開了員工其效益也無法實現,其中員工的積極性也占相當大的比重。因此,企業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多為員工提供工作機會,這樣才能突現企業的價值。企業還保障員工的各項基本權利,例如:勞動所得、法定節假日休息、勞動保護等。企業在壯大的同時不能忘記企業自身生存的根本——員工,要提高員工的收入,增加福利待遇,改善員工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定期開辦培訓班,提高員工個人素質,使其工作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企業只要把員工當作自己本身的價值體現,凡事多為員工多考慮,讓員工在企業有一種歸屬感和價值體現,員工才會把企業當做自己的家,從而增加積極性,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力的支持。善待員工不僅能使社會穩定又能使人力資源的最大利用,得到雙贏的效果。從小的方面來看,一個員工背后有一個家庭,保障員工的勞動收入關系到一個家庭的根本的生活質量。總的來看,這是一個龐大的社會問題,正確處理好這之間的平衡關系顯得尤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保證員工的各項利益,不僅僅是企業謀求發展壯大的經濟問題,也是社會穩定和國家發展的政治問題。要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落實到實處,我們企業要肩負起對員工各項的基本責任。
(二)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實現分配正義
保障企業員工合法權益,保持和諧穩定的勞資關系,促使企業內部和諧,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應有之義。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確立了以人為本的發展性主題。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將“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的共同富?!保幎樾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之一。人是企業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不論企業發展到什么程度都離不開人的活動,企業要為人的發展而服務,如果想要發展成一個實力雄厚的企業,要把勞動者的權利放在首位,人性化注入管理模式,便利于員工,才能讓其有更好的獲得感。
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通過新聞、媒體報道出來的侵害勞動者權益的事件屢見不鮮,企業畸形的發展必然會損害勞動者利益,這時我們要提出質疑,這樣的發展不合理且不正當,會影響我們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中國,由工資、工時、勞動者權益等問題引起勞資糾紛不斷。據有關媒體報道,中外大小企業都存在著勞資糾紛問題。一些企業在女性員工懷孕期想方設法的難為其工作,最終逼迫她離開企業,婦女的三期保護問題就不會在企業的考慮范圍之內了。許多員工在走向工作崗位之前并不知道即將要從事的工作對身體的危害有多大,企業的負責人為了經濟的利益往往隱瞞了工作危害性,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員工是企業的價值體現,很多企業都沒有意識到,不要因為給員工提供工作崗位,付出勞酬而把員工的各項基本權利拋在腦后。企業應改善生產技術為員工提供更為健康的工作環境,人性化的管理使員工在企業有家的溫暖,企業要時刻遵循《勞動者權益保護法》,減少因設備陳舊出現的意外事故,職業病等現象發生,不得因企業原因隨意拖欠和克扣工人工資,加班加點要以嚴格的法律規定支付加班費用等等。員工除了發展機會,還要有豐富多彩的工作之外的生活,勞逸結合,這樣才能使員工得到更好的放松,放松過后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當中,所以企業多組織一些集體活動,使員工之間有更好的交流溝通,在工作之余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健康的發展;各種硬件設施也要跟上,例如建立健身房、娛樂室、影院、成立各種社團等,把員工的精神面貌提升到最好狀態。
分配正義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應有之義,企業也應該公平的對待員工,保障其獲得正當的收入及基本待遇,這也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容。
(三)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高崗的代價,尤其是資源枯竭、環境破環、生態失衡、空氣污染的問題,嚴重破壞了國人健康生存的生活環境。中國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綠色納入五大發展理念,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由此看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不可取, 生態環境問題上升成為我國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其中涉及了兩類問題,一部分是過分的追求發展忽視了環境的承受能力,另一類是過渡的開發使自然環境失去了自我修復和循環的功能。廢水、廢氣、廢渣是我國工業發展的主要污染源,其中噪聲和放射性污染也到了環境無法承受的地步,尤其是水污染最為嚴重。在工業企業集中的地區不知道消失了多少湖泊,污染了多少條知名的河流,天空也被煙霧籠罩著。這種粗放型的生產方式是不可取的,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才會使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
企業在治理環境污染、節約和合理開發資源中其中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那些高耗能企業(煉鋼廠、火力發電廠、焦炭廠等等),其生產模式給我們的環境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也極大的損壞了人們身體健康,這就與當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背道而馳。所以,現在要利用科學技術,把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染降到最低,構建出一個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局面。這就要我們的企業以身作則,營造出一套和諧的生產之道。
企業要嚴格按照國標標準加以選材、生產、轉變生產技藝,把科學技術融入其中,做到一絲不茍。加強環保,把“綠色生產”“科學生產”納入企業的經營理念中去,完全淘汰陳舊、老化的生產技藝,采用綠色科技生產,研發環保可循環利用的產品。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融入各個生產環節,努力把污染物的排放降到最低。
再次,企業要正視生態保護,科學合理利用自然給予我們的資源,提高利用率和可再循環使用率。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通過這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一方面生產出有用的產品,另一方面生產中排放的廢物又可通過利用再回收加工變成另一種產品,使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減少生態壓力,使經濟、環境、人協調穩步發展。
(四)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市場環境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共享發展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最終體現。其目的就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人民群眾有跟多的獲得感。對于作為消費者的人民群眾來說,就是在市場上購買的商品和服務貨真價實。這就要求企業誠信經營,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對企業來說,消費者群體是其履行社會責任的最大動因。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社會有需求才會有企業的存在,社會需求是不可預知的,以多種多樣的形勢呈現出來,如果產品無人消費,企業也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因此,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要平衡好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發自內心的擔負起對消費者的責任。
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首要在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上所體現,把產品的生產透明化,定期組織消費者到產區參觀,讓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時放心、舒心。企業嚴格按照國家和國際標準來生產合格產品,還應積極的去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做好市場調查。把消費者不喜歡、不滿意的產品及時淘汰,順應消費需求,控制好供給平衡,新產品大規模產出之前做好市場調查,及時反饋消費者對該產品的滿意度。企業不能以一味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放棄的產品的使用質量和對消費者服務質量,來坑害消費者,應該肩負和承諾起對消費者的這種社會責任。企業生產假冒偽劣商品損人利己,受到道德上的譴責,甚至會威脅到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企業生產的產品只有通過消費者的使用才能體現其價值的存在。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都為消費者從各個方面、每條環節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包括道德責任也就是道德責任是企業立足于社會的根本。除了守法以外,企業還應該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五)參與社會公益扶持弱勢群體
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要求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在若有所服方面不斷取得進展,從而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的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的轉型期,各類矛盾和問題都處于多發期,為消除貧富差距和收入差距過大,體現社會的公平、公正,實現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需大力發展慈善事業。這就離不開廣大企業的積極參與。企業參與捐贈、慈善公益事業,從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角度來看,是其實現社會責任非常重要的一環。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和存在于社會之中的人,所以,企業就要用自己創造出的財富去回報社會。例如:參與社會慈善活動、扶貧救貧等等。這樣為企業在人民大眾心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提升了企業的品牌形象,從而提升了企業競爭力。
三、新時代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對策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突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度重視,而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又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和民主法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公平、正義、安全和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大。為此,就必須發揮政府、企業和社會三方力量,推動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一)政府規范、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1. 建立和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法規
為了規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政府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促使企業在完善的法規規范下履行社會責任。目前已頒布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環境法》、《產品質量法》、《勞動法》、《工會法》、《安全生產法》、《公益事業捐贈法》和《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等法律法規,在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有些法律法規還需在實踐中繼續完善,如《公司法》需強化職工參與決策方面的內容。另外,還需加強上述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促使企業樹立法制觀念,認真履行相關社會責任。
2. 通過政策激勵誘導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鑒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需要有一定成本支出的,由此會對企業的盈利水平產生影響,對此政府應采用包括稅收、貼息、補貼等優惠政策,引導企業更多的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對那些不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可以加大懲罰力度。
3. 樹立典型示范企業
對于那些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要樹立典型,予以表彰和激勵,使之成為全體企業學習的楷模。而對那些承擔社會責任不積極的企業,應以通報批評和勉厲談話等方式促其改正。
(二)責任的自律性
1. 要構建企業倫理
企業倫理反映了企業的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在本質。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實質上是企業符合倫理道德要求,對所有利益相關者承擔道德責任。為了適應新時代要求,企業必需響應社會責任理念,制定一系列符合則身行業特點的道德責任體系,發展企業文化,使其生產經營中流淌著道德的血液。
2. 將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發展規劃
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不僅是回饋利益相關者,而且還能得到社會和政府的認同與回報,從而擴大市場,增加銷售額,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因此,企業要將社會責任納入自身發展規劃中,根據不同時期企業的發展特點,提出不同的社會責任目標,并根據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責任策略。
3. 發揮企業黨組織的作用
企業黨組織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取得政治領導作用。在新時代,企業黨組織要順應企業改革發展的潮流和新時代的特點,從工作理念、工作重點到具體工作方法都要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主動承擔企業員工和企業經營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所在的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做好企業與社會溝通的橋梁紐帶。此外。還應該通過健全工會組織,規范有序、公平公正、和諧穩定的新興勞動關系。
(三)加強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監督
1. 發揮公眾和民間組織的監督作用
企業能否較好的履行社會責任,直接關系到所在社區廣大公眾的切身利益。為此,要發揮公眾的監督作用,構建企業社會責任的信息的披露機制,定期公布企業內部員工的權益保護狀況、產品質量即消費者的投訴情況、環境污染狀況、社會捐贈情況等。使之能讓公眾具有知情權,并引導全社會及相應的民間組織共同參與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
2. 加強輿論監督
新聞媒體被稱作除了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之外的“第四種權力”,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宣傳、引導、監督方面可以發揮較好的功效。隨著科技的發展,除了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外,網絡、手機APP等多種新興媒介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些新媒體具有了及時性和普遍性的特征,在廣大民眾中具有了較大的影響力,借助這些新興媒體,可以有效地對企業進行監督。
參考文獻:
[1] 章輝美,李紹元.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9,(5).
[2] 黃曉鵬.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與中國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230.
[3] 伍旭中.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倫理分析[M].安徽: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95.
[4]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5] [英]翰·穆勒.功利主義[M].北京: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