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莉
摘要:數學學習對于學生們生活來說具有較為積極的意義,數學來源于生活,且需要回歸于生活,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下意識地將數學知識融入生活中去,引導學生把握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們在生活中靈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數學學習基礎。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從“貼近生活”著手,積極開展相應的教學策略,架起生活與數學之間的橋梁,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本文主要針對小學數學教學“貼近生活”的教學策略進行了相應的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貼近生活;教學策略
在小學數學貼近生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體制下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利用有趣、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吸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及自主探究性,不斷優化及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建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積極營造和諧、自由及輕松的學習氛圍,將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善于發現數學課堂中與生活相關的知識點及生活中涉及數學知識的元素,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一、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由于性格及年齡問題,注意力難以集中、容易開小差等,導致學生們在數學課堂中出現學習興趣不高、零散沉悶等表現,不利于學生們學習主動性的提高。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教學貼近生活的優勢,結合實際教學內容貼近生活實際,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利用趣味性且生活中常見的事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主動融入課堂教學中,積極思考及探究問題。
如在進行《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以下“貼近生活”的情境吸引學生主動融入其中,并開展相應的計算:星期四的中午,洲洲在家看動畫片,媽媽拿著100元人民幣請洲洲幫忙去樓下超市購買生活用品,已知媽媽需要購買的東西單價如下:雞精12.5元、紙巾15元、洗菜盆15元、蠔油18元,問收銀員阿姨應找回洲洲多少錢?通過創設生活中學生會遇到的場景吸引學生主動融入問題進行相應的思考及解答:學生們快速地列出算式:100-12.5-15-15-18=39.50元。
二、使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促進學生們數學理解能力的提高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認知水平較低、生活經驗缺乏,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缺少對社會知識的把握及理解,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會對課本上的知識產生一定的理解偏差。這種理解上的偏差現象極易影響學生們的數學學習效率。教師應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將超出學生理解范圍、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點采用生活化的語言進行講述,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及學習,促進學生們數學理解能力的提高,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水平。
如在進行《比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單純就“比例”知識點的理論解釋開展教學可能絕大多數學生會出現不理解的現象,教師應以生活中的案例進行分析,在其中滲透“比例,”利用生活化數學語言強化學生對于“比例”的理解及學習。“爸爸和鄰居叔叔合資在商場開了一家餐飲店(爸爸投資了5萬元,叔叔投資了3萬元),經過一年的經營后,除去一切成本和開銷,餐飲店獲得了10萬元的純利潤,現在他們在家里商量如何分這筆錢,你能幫幫他們嗎?”教師引導學生按照比例5 : 3作為出發點,將分的錢也按照這一比例進行分配,教師在引導學生解題過程中應利用生活中常用的比例分配的事例更加通俗易懂地對理論性的知識點進行解釋,降低學生理解難度,強化學生們對于數學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三、設計“貼近生活”的課后作業,強化學生們實踐應用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除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開展相應的“貼近生活”的教學策略外,教師還應在課后作業設計過程中融入“貼近生活”的理念,通過布置家庭生活實踐性的作業促使學生們利用數學知識點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強化學生對數學學習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學生們數學學習熱情及實踐運用能力。在設計貼近生活的數學課后作業過程中應轉變傳統課后作業單純地完成數學題的形式,教師應積極組織引導學生完成探究、觀察類的作業,強化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及觀察能力,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提高。
四、結語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貼近生活”的教學策略入手,通過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運用生活化數學語言及設計“貼近生活”的課后作業等教學途徑及教學措施促進學生們數學學習興趣的提高,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水平,強化學生們的數學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程小忠. 小學數學教學“貼近生活”的策略研究[J]. 考試周刊, 2017(35):67.
[2]王燕慧.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分析[J]. 教育, 2015(6):200.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橫寨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