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基礎,探討了“互聯網+”時代下翻碩學生自主學習的新型模式,通過外語類APP打卡機制在翻碩學生自主學習中的使用現狀的調查,分析打卡機制對翻碩學生自主學習產生的影響及存在的問題,為APP的設計開發提出建議,以期提高翻碩學生利用學習工具進行自主學習的效率,增強英語學習能力。
【關鍵詞】外語類APP;打卡機制;自主學習;翻譯碩士
【作者簡介】李媛媛(1994.04-),女,漢族,江蘇鹽城人,東南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與技術、翻譯理論與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為作者主持的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APP打卡機制在翻碩學生自主學習中的應用研究”(項目批準號:SJCX18_0089)的成果。
一、引言
在“互聯網+”時代下,對大學生而言,英語學習需求無處不在,學習資源也無處不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移動終端設備可以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有需求就可以進行英語學習。自主學習指學習者能夠管理自己的學習行為,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式、監控學習過程并進行自我檢查評估。
翻譯碩士專業的學生需要具備熟練的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英語能力,外語類APP以其便捷性、實用性等特點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模式和獲取學習資源的方式(楊繼良,2017),深受翻譯學習者的青睞。然而,外語類APP種類眾多,良莠不齊,娛樂與學習的平衡點難以兼顧,學生在短時間內較難分析最符合他們需求的APP,一些學生可能堅持學習幾天就放棄了。針對學生自律能力的缺乏,外語類APP紛紛推出打卡機制,利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臺打卡來幫助學生自我監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研究外語類APP打卡機制對于翻碩學生自主學習的影響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對“互聯網+”時代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也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方案
1.研究對象。本研究的主要對象為東南大學翻譯碩士專業2017級及2018級90名在校生,其中女生61人,占89.71%,男生7人,占10.29%;2018級36人,占52.94% ,2017級32人,占47.06%。
2.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外語類APP打卡機制對翻碩學生自主學習產生的影響及存在的問題,為APP的設計開發提出意見,有助于外語類APP的開發者開發出對翻譯學習真正有幫助的產品,以期提高翻譯學習者利用學習工具進行自主學習的效率,增強英語自主學習的能力。
3.研究方法。本研究的主要調查方法為問卷調查。問卷采用線上發放的形式,共發放電子問卷90份,收回68份,其中有效回復卷68份,無效回復卷0份。調查問卷包括20個題項,選擇題與填空題相結合,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設計:學生的基本信息、外語類APP打卡機制的使用情況、外語類APP打卡機制的優缺點、對當今外語類APP打卡機制的評價。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外語類APP打卡機制使用情況。從返回的數據來看,100%的翻碩學生都使用過外語類APP, 其中73.53%的學生使用過外語類APP 進行英語學習打卡,使用頻率從大到小依次為聽力類、單詞類、口語類、閱讀類、考試培訓類。學生使用外語類APP 進行打卡的初衷主要是提高專業技能(50%),其次是課程學習需要(23.53%)、周圍人推薦(11.76%)、豐富課余生活(8.82%)、興趣愛好(5.88%)等。42.65%的學生堅持打卡天數為1-20天,36.77%的學生能夠堅持80天以上。由此可知,翻譯碩士專業的學生使用外語類APP進行自主學習,受到積極的內動力推動和良好的外動力影響,具有一定的主動性和持之以恒性。
2.外語類APP打卡機制的優缺點。
(1)使用外語類APP打卡機制進行自主學習的優點。關于使用外語類APP打卡機制進行自主學習的優點,67.65%的學生認為使用外語類APP學習時間自主,學生主要利用課后自習、乘坐交通工具、臨睡前等其他碎片時間進行學習打卡,67.65%的學生認為使用外語類APP學習場所自由,57.35%認為資源豐富,拓寬學習渠道。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外語類APP給自主學習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比如,在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時,每天都在進步。此外,30.88%的學生認為交互性強,提高學習興趣。由此可見,靈活的學習時間和自由的學習場所是吸引翻譯碩士專業學生使用外語類APP 打卡機制進行自主學習的主要原因。
(2)使用外語類APP打卡機制進行自主學習的缺點。對于翻碩學生而言,阻礙外語類APP 打卡機制進行自主學習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學生自控能力差,難以堅持。關于將打卡記錄分享至社交平臺的原因,大部分同學(70.58%)選擇的是為了退學習押金和APP強制要求。部分同學為了完成每日打卡任務而疲于應付,結果效率低,成效差,撿了芝麻卻丟了西瓜。部分外語類APP 資源繁雜,無法保證學習內容的權威性,阻礙學生的使用。使用收費也是學生較為在意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外語類APP的花費意愿,95.59%的學生花費意愿在100元以內,畢竟學生暫無收入來源,消費能力較弱,可以支配的錢也不多。此外,外語類APP打卡方式不合理,廣告眾多等缺點,在一定程度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3.對當今外語類APP打卡機制的評價。對于打卡機制對自主學習的效率,大部分的學生(92.65%)持認可態度,認為打卡機制能夠提高自主學習效率。66.18%的學生認為外語類APP 需要豐富學習內容,另外,分別有47.06%和45.59%的學生認為外語類APP 要適當降低學習押金、減少廣告。44.12%的學生認為要增加補打卡機制,4.41%的學生認為外語類APP不要強制將打卡記錄分享至朋友圈,還不能分組。由此可見,雖然外語類APP打卡機制目前處于良好的發展態勢,但仍然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需要進一步完善和開發出符合用戶需求的APP。
四、建議與啟示
筆者認為,在“互聯網+”時代下,利用外語類APP打卡機制是翻譯碩士專業的學生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然而,外語類APP仍有許多方面需要完善。針對以上調研結果,筆者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1.考慮到學生大多是利用碎片的時間進行學習,學習時間和學習精力有限,但希望能夠盡快收獲成效,取得一定的進步(馬開顏,2016)。為滿足不同級別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外語類APP應該更具專業化和個性化。設置不同級別的班級,根據難易程度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及時更新,保證學習內容的權威性,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自主學習。
2.打卡機制應該更具靈活度和人性化。雖然使用外語類APP進行英語學習打卡是一種自主學習,但不可否認,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出現懈怠心理。強制要求將打卡記錄分享至朋友圈等社交平臺,讓家人、同學、老師一起監督自己不失為一種辦法,但不能設置分組可見未免有些不近人情。
3.外語類APP除了提供打卡的學習內容外,還應該密切監督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習進度和效果進行統計與分析,并及時進行評價與反饋。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為學生提供需要鞏固的內容或者需要進一步學習的內容,從而生成動態的、個性化的學習內容,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
4.合理收費,減少廣告。外語類APP的使用群體主要是學生,過高的收費會讓學生敬而遠之。外語類APP在短期內不會帶來較高的盈利,導致APP開發者不得不投放大量廣告。然而過多的廣告會降低用戶體驗感,導致用戶反感,從而影響用戶的學習效率,甚至影響他們對APP的忠誠度,最終導致他們卸載APP。因此,APP開發者商在引入廣告時,不能影響用戶體驗,盡量少放甚至不放廣告。
5.此外,學生作為自主學習的主體,應該積極利用外語類APP打卡機制,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打卡方式,每天認真完成學習任務,堅持打卡,而非應付了事,淪為“卡奴”。
總之,目前市場上外語類APP的打卡機制仍存在很多不足,筆者希望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各領域對其關注度的提高,翻譯學習者將得到用戶體驗感更佳的學習產品,以幫助他們提高利用學習工具進行自主學習的效率,增強英語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馬開顏.“互聯網+”下的成人自主學習研究——利用APP應用的移動學習[J].北京宣武紅旗業余大學學報,2016(1).
[2]孫艷.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現狀調查分析及培養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