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凱
【摘要】? 通過建立滴定模型圖,幫助學生理解滴定的原理;通過建立氧化還原滴定模型圖,幫助完成對滴定過程理解的拓展;通過設計陌生情境的滴定試題,完成學生對滴定原理理解的飛躍。
【關鍵詞】? 模型認知 思維發展 中和滴定
【中圖分類號】? G633.8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1-136-02
1. 設計背景
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充分發揮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作用,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五個要素的高中化學核心素養。其中“證據推理與模型認識”是從學科觀念和思維方式視角對化學學科思維的描述,要求學生形成化學學科的思想和方法。模型方法作為思維方法和行為方式,蘊涵著很高的認知價值,學生一旦將模型方法內化為自己的認知圖式,就能獲得認知水平的躍進。
2. 教材內容與學情分析
教過高三的老師都知道,在高三的模擬考試或者高考試題中,會有一空涉及中和滴定的原理或者定量分析的內容,學生往往放棄作答。通過與學生訪談,學生給出的理由是:理不清物質之間的關系,弄不懂定量分析的原理,計算量大等。當學生不能理解滴定的原理、缺乏滴定過程的定量分析思維時,便無法理清試題中的信息與數據之間的關系,面對試題便無從下手。
3 .教學設計與目的
從學生思維發展角度,從對中和滴定原理的理解,對滴定原理進行建模,到熟悉的模型與陌生的情境下的滴定,再到完全陌生情境的滴定分析。實現從對滴定原理的理解,到模型建立,到擺脫模型,實現從無型到有型,才從有型到無型的飛躍。教學流程如圖1:
4. 教學實施過程
通過對學生前置性作業的討論與交流,診斷并發展學生對中和滴定原理的認識水平(定量水平、內涵水平);通過對學生對滴定模型的應用的過程判斷與分析,診斷并發展學生對中和滴定及其轉化思維的認識水平(孤立水平、系統水平);通過對學生后置性作業的批改與講評,診斷并發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水平(孤立水平、系統水平)及其對化學價值的認識水平(學科價值視角、社會價值視角)。
4.1 建立滴定模型,領悟滴定原理
相對于用文字的方式表示連續的、復雜的過程時,圖形的表達方式更具優勢,因為可以一目了然,非常的直觀。將中和滴定的過程,簡化成一個連續操作的圖像模型,并標注了相關的數據,如圖2,課前將其納入導學案,在關鍵處設置具有梯度的問題,要求學生思考作答。這樣,既能夠讓學生較快的理解中和滴定的原理,又能大致了解中和滴定實驗大致操作。設置的問題如下:
問題1:閱讀教材和圖3,酸式滴定管與堿式滴定管在結構上有何區別?
問題2: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的現象并不明顯。請猜測圖中酚酞的作用?
問題3:根據下圖所給的數據,計算鹽酸的濃度。
4.2 著眼思維發展,拓展滴定應用
從整個高中化學的教學目標來看,學生通過中和滴定的學習,最終要求能夠遷移應用到其他類型的滴定分析上。因此,在教學時,要著眼于發展學生思維,拓展所學內容的應用范圍。因此在后置性作業設計時,遵循從“有型”到“無型”,從“熟悉”到“陌生”的逐步遞進的方式。后置性作業設置如下:
例題1:如圖3,用酸性高錳酸鉀滴定硫酸亞鐵溶液以測定硫酸亞鐵濃度,滴定過程的方程式為:2MnO4- + 10Fe2+ + 16H+ = 2Mn2+ + 10Fe3+ + 8H2O;滴定過程消耗高錳酸鉀的體積如下表1,請回答下列問題:
4.3 從有型到無型,思維發展飛躍
例題2:氧化還原滴定實驗與酸堿中和滴定類似。測血鈣的含量時,進行如下實驗:
①可將2mL血液用蒸餾水稀釋后,向其中加入足量草酸銨(NH4)2C2O4晶體,反應生成 CaC2O4沉淀,將沉淀用稀硫酸處理得H2C2O4溶液。
②將①得到的H2C2O4溶液,再用酸性KMnO4溶液滴定,氧化產物為CO2,還原產物為Mn2+。
③終點時用去20mL l.0×l0-4 mol/L的KMnO4溶液。
(1)滴定時,將KMnO4溶液裝在 (填“酸式”或“堿式”)滴定管中。
(2)誤差分析:(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
①如果滴定管用蒸餾水洗后未用酸性KMnO4標準液潤洗,則測量結果 。
②滴定前后讀數都正確,但滴定前有氣泡,而滴定后氣泡消失,則測量結果 。
③計算:血液中含鈣離子的濃度為 mol/L。
從課堂教學到作業1和作業2,實現了由“有模型、熟悉的反應”轉變為“有模型、陌生的反應”,再轉向“無模型、陌生的反應”,通過三步跨越,拓展學生對滴定分析的認知,發展學生滴定分析法的思維。
5. 教學反思
高三復習的教學要促進觀念建構和發展。中和滴定是化學中重要的分析手段,開展教學活動時,不能局限于中和滴定本身,應該將中和滴定和生活應用緊密聯系起來,建立滴定是一種分析手段的觀念,通過前置性作業的模型,過程性作業的理解、以及后置性作業的升華這三步,完成對學生思維的拓展。
[ 參? 考? 文? 獻 ]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吳克勇,蔡子華.模型認知釋讀[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