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健
一、問題的提出
研究背景和問提的提出:耐久跑是一項具有較大健身價值的運動項目,經常參加耐久跑鍛煉,能提高呼吸、循環系統的機能。發展耐久跑,可以培養學生堅毅、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克服困難的精神。但耐久跑項目由于的運動量大,相對其他運動項目來說,缺乏趣味性、娛樂性,因而很多學生會產生厭學心理,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女,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如此形成惡性循環,使教學很難達到目的,教學任務較難完成。因此,培養小學生對中長跑的興趣和愛好,成為體育教學訓練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近幾年,國家對提高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也下了大力氣,我校的體育課從每周兩節增加到4節,學生每周體育課多了一倍,也就是意味著在操場上上體育課的班級增加了一倍,但學校的操場卻沒有增加。因而,目前的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急需改進陳舊的教學方法。因此,研究如何在小場地上好耐久跑的課堂教學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國內外的耐久跑的教學研究上,對于專業隊的中長跑研究比較多,但對課堂的耐久跑教學研究較少,特別是對運用小場地進行耐久跑的小學課堂研究就更少。本課題研究就是在以上背景、理論依據和研究現狀而針對提出的。其核心就是嘗試解決:在體育教學中如何利用小場地有效提高學生對耐久跑的興趣,使課堂40分鐘效果最大化。
二、內容與做法
(一)自課題立項以來,我通過各種途徑認真查閱了一些相關的教育理論文章,不斷豐富自己相關知識和實踐能力,為課題研究奠定了充分的理論基礎。
(二)我通過對所教班級學生平時對練習沒有信心的學生的調查、了解,總結了一下他們對耐久跑學習倦怠的原因:
(1)耐久跑的教學從項目特點看,耐久跑練習時間長,體能消耗大,再加上教師的練習方式單一,學生就容易產生害怕、厭學現象。
(2)從心理方面看,由于現在的小學生大多處于比較優越的生活環境中(以我校學生為例),缺乏頑強拼搏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3)以外部環境看,現在學生的學習壓力大,在學校上完課后,往往很多學生還有不少的課外輔導班,家長一味追求成績而忽略了學生身體狀況。
(三)針對以上原因,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從減輕學生對耐力跑的心理負擔入手,激發其學習興趣,使練習手段多樣化,改進練習方法,讓學生能開開心心的跑,從而達到提高練習效果之目的。
(四)我采取邊實踐、邊研究的形式。設立實驗班和對照班各兩個班,對照班在進行耐久跑教學中,我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怕苦、怕累,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教學效果不是很好。在實驗班中,我經常會嘗試運用了一些不同的練習方法來訓練學生的耐力素質,提高他們的練習興趣。例如:追蹤跑、走跑交替、“8”字形跑、三角形跑、變換領跑法、蛇形跑、折返跑、競賽跑、障礙跑、聽信號跑、數學加減跑、乘法跑、除法跑、測試法、計時跑、越野跑、捉拍跑、圖形跑、報數跑等。而且有時還讓學生自行設計跑步路線、方法,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五)及時上傳發布研究進展信息,積極參加各級教學比武,上公開課,撰寫研究反思、研究論文。
三、研究步驟、過程
(一)本課題的研究時間為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
(二)具體步驟
1.前期準備階段(2017年2月一2017年3月)
確立主課題,查閱相關資料,制定研究方案,提出如何在小場地上好耐久跑的課堂的研究
2.研究實施階段:(2017年3月-2018年1月)
第一實施階段(2017年3月-2017年6月)
邀請體育老師、專家對課題進行論證,制定具體操作流程、展開研究,搜集、分析、刪選相關材料,并進行實際課堂操作,總結經驗,不斷調整研究策略和方法。
第二實施階段(2017年6月-2018年1月)
課題研究階段匯報,主要針對本學年的實踐研究做階段性總結,分析體育研究課情況,展示部分研究成果(論文、反思、公開課等),在階段性總結的基礎上,對課題研究方案進行調整,并付諸實踐,在教育實踐中加以論證,邀請專家進行指導、檢查。
3.結題鑒定階段(2018年1月-2018年2月)
(1)整理、匯總課題資料
(2)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3)匯編教案、論文、校本教材
(4)提交研究結果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掌握先進的理論知識,指導我的研究工作,取長補短,豐富研究思路,使課題研究的更明確,更科學。
2.調查研究法
通過體育課堂教學研討、實驗班和對照班對比有效性研討、班級體育活動開展研討等形式進行研究。
3.觀察研究法
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課題研究重點,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有效的實踐方法。
4.個案研究法
以部分班級為個案進行研究。
四、研究成效
(一)增強了教師的民主意識和學生的參與意識
通過課題研究,教師的教學觀念轉變了,已從“主角”轉變為學生的組織者和服務者。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主動地自主學習,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從“要我學”逐漸轉變成“我要學”。
(二)建立了課堂教學新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
下表是五年級實驗班和對照班的肺活量調查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課堂教學近一年的時間里,實驗班的平均肺活量提高了27.68%,而對照班只提高了21.30%。究其原因,由于實驗班的練習方法多,形式多樣,學生有新鮮感,認為這是在玩游戲,所以興趣高漲,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的學生怎么跑都不覺得累,從而大大提高的課堂效率,達到了鍛煉身體的效果,又愉悅了身心、培養了意志,一舉多得。由此可見,改變耐久跑的練習方法確實能夠起到明顯的作用。
本課題自提出至今,我把一些自己認為實踐操作性較強、效果較好的耐久跑練習方法在實驗班進行教學,大部分學生在經過這些方式的練習后明顯不會主觀排斥耐久跑,而會是視為一種好玩的“游戲”。這正是我們課堂所需要的。
(三)教師在教科研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成長
教師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另一方面,從教與學的反饋信息中,分析每節課的成功與不足,從而使自己努力改進教學方法。使教師不斷地提高自己,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四)現在的實驗班課堂效果非常明顯
學生不請假了、鍛煉效果提高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更高了。
五、課題研究的疑難困惑
(一)教師在教學中雖然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但放得不夠開,擔心學生會不會受傷,課堂上學生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充分。
(二)課堂中學生評價特別是對學生的心理評價研究程度不夠。
六、未來的思考
在耐久跑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會嘗試運用了多種多樣的練習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耐力,提高他們的練習興趣,要讓學生認為耐久跑不是洪水猛獸,而是一種好玩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