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德君 齊雪艷
摘 要:深度學習追求思維能力的發展,知識遷移的運用,關鍵能力的獲得以及創造性的解決現實問題。在中學語文閱讀中,需要通過辨文識體,解疑答惑,構建意義等一系列方法實現深度學習的最大價值。深度學習的發展使它逐漸成為現階段中學語文閱讀的一種模式,是中學生閱讀出現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符合中學生心理的發展要求,也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時代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深度學習;語文閱讀;應用研究
對于中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來說,傳統知識積累型的淺層學習已經不能適應個人能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相應地,更加傾向于對知識的理解、分析、整合、遷移,更加注重對個人能力的提升,能夠有效解決復雜問題的深度學習,這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21世紀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深度學習的內涵
教育領域的深度學習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布魯姆在認知領域中對認知維度層次的劃分,即知道、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從這個由淺到深的過程中就體現了“學習有深淺之分”劃分。[1]深度學習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學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在1976年首次創造性地提出的。
有學者從學習的過程中定義,認為深度學習是一種復雜的存在,是人的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的統一存在,其本身具有的“不確定性”的學習屬性,是指學習的情境中要求學習者精神高度集中,能觸及到心靈深處,激發學習者深層的興趣、情感的共鳴、思維的活躍,能引起學生在知識、態度、技能等方面的整體改變,使學生在身體、智力、情感、審美、道德和精神等方面獲得全面成長。[2]
有專家從認知領域對深度學習進行闡釋,相對于淺層次學習而言,深度學習在認知水平上屬于一種高水平的認知,強調學習者在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基礎上進行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是著意于高階思維的運用和批判性思維的養成,是一種復雜的高級心智活動。[3]
還有一些研究人員從當下的教育目標來定位深度學習,深度學習和核心素養的指向具有一致性。深度學習的目標是思維能力的發展,知識遷移的運用,關鍵能力的獲得以及創造性的解決現實問題。在學習過程中,強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意識,并進行理解性學習,要求學習者運用分析、評價、創造的高階思維能力對復雜的知識和信息進行深度加工和處理,[4]指向知識的整合與建構,對復雜問題的解決、多種綜合能力的發展、理解并探究世界本質。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深度學習是一種特征學習方法,將簡單的表層的單一的信息通過一系列的轉化變成高層次的抽象的綜合的知識關系網,最終創造性地運用于學習生活中,如對文章的主題分析、情感表達、結構安排等進行精細地分析,最后寫作創造。深度學習的含義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對知識信息的深度挖掘。這是深入知識的內核,得到全面有具體、有因有果的真知識,達到透過符號化的文字看到事物本質的效果;第二層次,深入學習的狀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能夠調動身心去體驗、感悟,并且產生較濃的興趣;能夠對知識進行整合、分析、選擇、評價、運用,有深入的思考,深刻的體悟,深透的認識。第三層次,深遠的影響。深遠的影響指的是什么呢?即在學習者完成學習過程后,還能夠形成對未來學習和生活正確引領的觀念,能夠與自我聯結起來,自我反省,指向內心深處的對自我的意義的構建;能夠對學習的知識進行遷移運用,創新性地解決生活中實際的問題。
二、深度學習在語文閱讀中的策略
在語文的閱讀探究中的深度學習主要是指學習者最大化的運用閱讀材料,獲取知識,通過對信息材料的深度加工,鍛煉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判斷,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不斷變更好的途徑等一系列的過程也就完成了對這篇文章的深度學習。
對語文的閱讀,要真正做到深度學習,就必須完成對知識的整合和構建,能夠做到對材料的遷移運用,綜合評價以及引起自我的反思,確實是有很大的難度。要解決這個困難,讓自己的閱讀能力不斷地提高,就必須踐行以下策略。
(一)辨識文體,全面具體,心中有數
在研讀文章之前,需要辨別文章的體裁,是因為中學生所接觸到的文章大多是與中學語文教材相仿的文章,如散文、小說、詩歌、戲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新聞、寓言等等,不同的文體有自己特定的文體風格以及語言特點。用不同的文體自身所應有的閱讀方法去閱讀文本,讀出文章中的內容與思想。例如閱讀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時,知道它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就可以運用散文的“三問”的閱讀方法,即作者寫了什么景?抒發了什么感情?作者是怎樣寫景抒情的?通過對這一系列的問題的解答,這篇文章的基本內容就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了。
通過辨識文體,細細地品味文章,可以達到立足于文章的閱讀。尊重文章,細致地反復閱讀文章,一方面,要注重整體的把握和結構的分析。另一方面,要注重對細節的解讀,特別是文章中的重點,需要對文章中的所蘊含的深意進行思考。即通過科學的學習方法獲得正確的知識,代表了對文章信息的加工處理。這是深度學習的起點,也是解讀文章的重點,是正確理解文章內涵的關鍵。
(二)深度思考,解疑答惑,心中有路
對文章的深度學習是需要走進文章,多問幾個“為什么”,和文章中的思想進行碰撞并有限度的融合,最終的目的是促進理解。如果對文章的理解還不到位,欣賞還不能達到一定的水平,那么就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也不能體會到其中的真意。
例如在閱讀朱自清的《背影》時,當深入文章中就會有“為何作者要寫和父親及其平常的五句話”這樣的疑問,這五句話分別是“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去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里面沒人”,都是平日里極普通的生活場景中的對話,但作者都將它寫了出來,這需要我們體會其中不平常的用心。第一句話是在祖母去世的時候,父親為了安慰我也擔心我太過傷心而說的話,告訴我不要難過?!昂迷谔鞜o絕人之路”是父親希望我能夠勇敢面對,希望我能堅強地走下去;第二句話是在反復囑托熟識的茶房之后本不必要卻又堅持送我,因為放心不下我;后來又說他去買橘子,希望我別亂跑;在準備離開之時,希望兒子多寫信,得到兒子的消息,是對兒子思念之情的表達。這一系列的細節描寫,都是溫暖,平常的幾件小事將父親的形象更豐富且立體,這篇文章中父親的形象也便變成了經典。
融合的過程就是將自己的思考和作者進行對話,對自己的疑問和文章結合起來,重視對文章的深度處理與挖掘,不斷地進行綜合評價等高階思維活動,重視完整性于深刻性,立足于核心主題,完成從事實到觀念、從知道到了解、從表象到本質的認識,探求隱藏在知識符號背后的本質原理與思想意義,逐漸促進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三)構建意義,實現價值,心中有我
閱讀的過程是自主探索的過程,是形成閱讀體驗的過程。然而學習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具備一定的能力和觀念,同樣,閱讀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更多的輸出。學生開始形成概念化以及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認知能力,對材料有更深人的理解可以對知識信息創新性使用。這是閱讀本身的特征,也是對問題進行深度思考的結果。
當真正的學習完一篇文章時,需要“全身而退”,走出來,才能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有客觀公正的認識,走出文章,強調的是自己已有的認識和新的認識之間產生的作用。歸納自己的理解,梳理自己的思緒,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從自我出發而形成的知識信息的內化,是經過知識的激活與影響的成果,不斷思考、分析、評價、判斷、選擇、遷移與應用。例如,評價自己在這堂課上有什么收獲,評論作者展現的畫面、思維軌跡等是如何幫助自己了解任務的心境與動機的。[5]對整個環節進行自我評估,通過反思彌補自己的不足,達到自己的能力的提高。同時,還可以通過對問題的進一步探究,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創新型的解決一系列問題。例如,在學完《看云識天氣》之后,可以通過觀察云彩而判斷天氣狀況;在學習完《論語》之后,能將其中對學習的態度轉化為自我的體悟并踐行;學完《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可以有科學的探索精神與求真知的態度等等。這些都是對自我的關照,是對認清概念,看到本質之后形成的自己的觀念,是學習之后與自己的深刻反思,是完成自我意義構建的過程,這也是深度學習語文閱讀后的成果展現。
三、深度學習在中學語文閱讀中運用的價值意義
深度學習的發展使它逐漸成為現階段中學語文閱讀的一種模式,當我們將深度學習置于學生的閱讀現狀、身心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的視野中加以審視,深度學習在中學語文閱讀中的意義就突顯出來。
(一)有效解決中學生閱讀出現各種問題
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當下中學生的閱讀存在許多問題。首先,在各種考試以及升學的壓力下,中學生的閱讀時間被大量的作業和各種輔導補習所占據。除此之外,手機媒體等網絡娛樂的入侵使學生的課余時間也多是玩電子游戲、看電視,聊天和發各種視頻等,所以中學生閱讀的時間嚴重不足,閱讀時間大多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
其次,在閱讀的過程中,許多學生都是一掃而過,大致了解其中的意思,進行瀏覽性質的淺閱讀。有的甚至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文章的內容加以推測,難以真正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學生處于表面的淺層閱讀過程中,內心確實浮躁和慌亂的,陷入自我的迷亂之中。這種處于淺層次的閱讀不僅浪費時間,長期下去會影響學生的思維發展。
最后,對于經典名著,很多中學生有強烈閱讀愿望卻不具備相應的欣賞水平,他們愿意嘗試閱讀,但經常半途而廢,或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很多人甚至只能通過電影電視來了解文學作品,造成大部分學生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非常粗淺,難以領略和消化吸收經典作品的精華之處。[6]
一系列的閱讀問題會使學生出現閱讀時注意力分散,處于淺層次的閱讀狀態,懶于探索問題,影響學生的閱讀效率和閱讀效果,長期下去形成一種低迷的惡性循環中,對閱讀失去興趣,對語文的學習失去信心。真正的閱讀是深入到文章的內部,找出各種隱形的關系網,能夠解決相關的一系列問題。讓學生通過深度學習進行閱讀,能夠有效解決各種閱讀問題,對學生的閱讀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符合中學生心理的發展要求
《關于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調研報告》指出,中學階段處于認知能力迅速發展,個人意識和獨立意識不斷增強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感知能力達到較高水平,邏輯思維、抽象思維逐漸占主導地位,能對識記的材料分析綜合。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如對事物因果關系的理解、對作品中人物的理解、對矛盾關系的理解等方面,能逐漸擺脫事物的具體情節去理解事物的本質,從而找出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
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顯著發展,他們更加注重自己的內心體驗,喜歡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分析和評價,渴望獲得外界的承認和尊重。同時,他們不滿足于簡單的說教和現成的結論,喜歡獨立地尋求事物現象的原因和規律,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們更喜歡爭論、探討、追問;他們興趣廣泛、對世界很敏銳,思維活躍。
在語文的閱讀學習方面,如果只是機械地記憶零散的龐多的閱讀材料,一方面,會使學生處于簡單的重復工作,加重了學習的負擔,加大了學生的壓力,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另一方面,簡單的記憶使學生處于淺層次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中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未來需要具備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等四種“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才能符合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能力要求,適應城市化、現代化、信息化的社會進程,適應未來的學習、社會生活。
現階段,我國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的核心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它不局限于某一個學科,涉及個人發展的各個方面。對于中學生來講,主要是指學習的能力、思維的能力以及自我發展的能力,這與深度學習的理念不謀而合。這需要我們學會思考、分析、判斷、質疑、評價,培養深度學習的能力是實現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目標的有效途徑,這既符合社會市場的需求,同時也符合學生自我發展的需求。
項目基金:《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文學類課程教學范式的變革與實踐》批準號:JGKC17128
參考文獻
[1]安德森.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75-80.
[2]張曉娟,呂立杰.SPOC平臺下指向深度學習的深度教學模式建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8(04):96-101.
[3]杜建霞,范斯·A·杜林湯,安東尼·A·奧林佐克,王茹.動態在線討論:交互式學習環境中的深層學習[J].開放教育研究,2006(04):75-79.
[4]常立娜.深度學習文獻綜述[J].開放學習研究,2018,23(02):30-35.
[5]張詩雅.深度學習中的價值觀培養:理念、模式與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17(1):67-73.
[6]張素.全民閱讀背景下高中生課外閱讀調查分析[J].課程教學研究,2018(07):82-85.
作者簡介:
龔德君(1995—)女漢族陜西安康人伊犁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研究
齊雪艷(1977--)新疆博樂人,伊犁師范大學人文分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