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莉
摘要:我國近年來整體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和完善,使人們對于自身健康有了新的認知。本文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效果。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院前急救護理;應用
引言
隨著我國醫學的快速發展,我國很多醫學設施和醫療手段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院前急救又叫做院外急救,是對各種突發事故、意外傷害等進行急救的首要環節,是決定病人急救是否成功的關鍵。院前急救工作節奏快,救援任務艱巨,病人病情發展迅速,護理風險因素較多,稍有不慎就會引發醫療糾紛的發生。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對照組與干預組研究病例分別來自某院護理風險管理實施前(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與實施后(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各自接收的45例院前急救病人,所有病人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90例病人中男48例,女42例;年齡16-82歲,平均(41.58±9.37)歲;其中交通意外事故39例,心腦血管疾病32例,其他疾病19例。兩組病人的常規資料區別不大(P>0.05),可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院前急救護理,干預組則先組建一支院前急救護理風險管理小組,組內成員均接受系統化培訓,具備較佳的應急能力與分析問題能力,小組以循證醫學為指導,結合醫院的實際情況,對以往院前急救護理工作中潛在的護理風險隱患進行分析,再針對性實施護理風險管理
1.2.1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完善搶救制度、交接班制度及急救處理流程等,根據院前急救護理工作特點,執行彈性排班,確保急診科24h值班人員在崗,規范交接班制度,交接班前需再次檢查病人的各項指標,安排一些急救經驗豐富、年資較高的護理人員參與到院前急救護理工作中,要求急診科預檢護士充分了解本地交通道路情況,根據要求問清楚病人病情、地點,迅速準備好急救物品,安排救護車3-5分內迅速出診,并在出診途中通過電話與家屬保持聯系,密切關注病人病情發展情況,指導家屬自救。
1.2.2加強急診科護士的急救技能培訓,提高其急救風險防范意識:定期組織急診科護士參加急救技能培訓,要求其熟練掌握各種急救儀器與設備,如心肺復蘇、呼吸機應用、氣管插管等,提高其風險防范意識,讓其明白“時間就是生命”,遇到突發事件時要沉穩果斷,忙而不亂,轉運途中密切觀察病人病情變化,尊重病人,注意保護病人隱私,及時清除病人口腔分泌物,監測其生命體征變化,對意識清醒的病人需及時給予安慰、鼓勵,注意謹言慎行,穩定病人情緒,讓其配合治療。
1.2.3提高急診科護士溝通技巧
加強對急診科護士的溝通技能培訓,充分尊重病人及家屬的疾病知情權,在對病人進行急救護理時,需對病人病情做出恰當判斷,根據病人或家屬的文化層次,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其介紹病人病情及轉歸,了解病人及家屬的心理疑問,耐心給予解釋,若條件允許,可以讓家屬共同參與到病人的治療方案中,尊重家屬的選擇權,保證溝通的有效性與及時性。
2實施院前風險管理的方法
2.1風險識別
經充分調查分析,認為院前急救中護理風險隱患主要為:急救現場環境差、急救技術知識不夠扎實、心理素質不沉著、交流障礙、預見性差、責任心不強等幾個方面。
2.2風險評價
2.2.1急救現場環境差引發的安全隱患
病發現場尤其是嚴重交通事故的發生現場,由于圍觀者的熙熙攘攘,病人的呻吟,家屬的緊張、無助,致使現場一片混亂,在醫護人員未能進行有效干預之前,無法保證搶救的順利進行。
2.2.2人力資源配備不足引發的安全隱患
急診科承擔著全市120急救任務,每天出診車次達20余次,另外也承擔著全院門診輸液的任務,有時同時出診車次5~8次時,出診護士安排上只能選擇年輕剛入科的護士。
2.2.3急救護理操作技術問題
院前急救場所大多在家里或馬路邊,病人或家屬目睹搶救場面,如護士不能一針見血,就會致護患關系矛盾激化。另外護士使用搶救儀器不熟練,會延誤搶救時間。
2.2.4與病人的交流障礙
護士在交流時,要把自己的看法與要求輸送給患者或家屬,讓其接受并按此去做,由于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以性別、年齡等不同,對語言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同,加之雙方的醫學知識的不對稱、病人病情緊急,來不及相互溝通,這樣的情況下,很容易發生勾通障礙,從而發生糾紛。
3風險管理的實施
3.1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搶救流程
如搶救制度、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規范突發事件處理流程,常見病搶救流程,保證24h值班人員在崗,手機保持通暢。接電話人員熟悉本轄區內道路情況,建立接聽電話登記本,按要求問清患者的病情、家庭住址,聯系人電話及途中明顯的建筑物,在3~5min內迅速出車。出診人員在途中主動按派車單上聯系電話和患者家屬取得聯系,確認患者情況,告知行車情況,進行必要的自救指導,緩解患者及家屬的焦急情緒。
3.2強化風險意識,提高護士的風險識別能力
為了加強護士的風險意識,組織學習法律法規,增強法律意識,使護士明確角色職責和工作中潛在的風險,對自己的護理行為可能產生的法律關系和法律后果應有預見性。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努力培養、訓練護士沉著、冷靜、果斷、平和的性格,使護士有較強處理問題的能力、法律觀念、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在院前救護時,因時間緊、任務重、患者要求高,故利用有限的時間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必要的溝通,有利于得到患者及其家屬的理解、信任、合作和支持,對于工作的開展及防止醫療糾紛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同時要因人而宜,運用溝通技巧,與患者交流時,言談一致,心有靈犀。當患者提出質疑時,醫護人員要口徑一致,一般由大夫作解釋。完善和規范醫療護理文書,建立院前急救登記本,院前急救轉運同意書。對患者進行轉運前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要有預見性,如患者發生休克、窒息、心跳呼吸驟停的危險。應簽危重病人轉運同意書,并要求雙方簽名,確實做到有據可查。并堅持就近轉運,搶救生命的原則。建立專門的護理記錄單,詳細記錄病情變化和治療情況,為以后可能發生的醫療糾紛提供證據。
結語
總的來說,院前急救護理時加強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有效降低風險事件發生,減少護理糾紛,提高救治成功率與滿意率,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劉勁松,張勇燕,何迪輝,等.院前急救中的隱患分析及對策探討[J].中國當代醫藥,2018,25(02):163-165.
[2]高永霞.院前急救護理的安全隱患及管理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33):254-255.
[3]商霞芳,朱妮琴.院前急救中的潛在風險因素分析與防范管理[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