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霞
摘要:漢字是學生進行其他一切學習活動的基礎,學生只有學好漢字,才能夠進行文章的閱讀,進行寫作的練習。在當前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建課堂游戲活動、借助生活實物、應用姓氏教學,以及開展合作活動等策略,逐步實現高效識字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興趣;合作
“識字”是開展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必經階段,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有效的漢字教學過程,能夠為學生開展之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根基。那么在當前低年級語文課堂的教學中,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漢字認知特點,結合漢字教學的內容,進行漢字教學策略的優化,逐步提高漢字教學的效果呢?
一、創建游戲活動,激發識字興趣
興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學生面對自己感興趣的教學活動時,學生會主動耗費自己的精力,參與到這項事物的學習之中;當學生面對自己不感興趣的活動時,也會表現出疲憊感和消極的態度。因此,在進行教學策略設計時,教師也應當根據學生的興趣導向,進行教學活動的優化安排。而游戲就是能有效滿足這一教育要求的教學活動。在開展低年級識字教學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現代教育資源,開展游戲活動,調動學生進行生字學習的興趣,從而促進漢字的有效教學。
例如,在進行《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應用“打擂臺”的游戲形式,來促進學生提高識字的興趣。在課下,教師根據教材中對《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節課生字的安排,將本節課的生字“挖”“忘”“井”等錄入計算機當中,使得每一張幻燈片對應一個漢字。在教師課堂教學“挖”“忘”“井”等生字之后,教師請班級中兩名學生到講臺上進行“打擂臺”的游戲。教師將提前制作好的課件進行播放,當熒屏當中《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節課的“挖”“忘”“井”等生字時,兩名學生對生字進行認讀,并對答題權進行爭奪。對于獲得答題權,且認讀正確的學生,獲得勝利,另一名學生則淘汰出局。之后,教師請班級中其他學生對之前獲勝的學生進行挑戰,重復對“挖”“忘”“井”等生字的認讀,直到賽出班級冠軍。
顯然,在開展低年級識字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游戲活動的開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玩游戲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完成漢字的學習,從而提高識字教學的效果。
二、借助生活實物,深化漢字理解
漢字是生活中實物的抽象性表達,在進行小學語文生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將生活當中的實物引入課堂之中,用于漢字的教學,能夠讓小學生感受到漢字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從而逐步建構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情境。同時,在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將生活當中的實物與漢字進行比對,也能夠簡化學生理解漢字含義的過程,從而提高漢字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小公雞和小鴨子》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及可以利用生活當中的實物來進行教學。在課堂中,教師先對學生講解“雞”“鴨”等生字的讀音和字形結構,讓學生初步認知“雞”“鴨”這兩個漢字。隨后,教師向學生介紹“雞”和“鴨”都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常見的動物,并應用多媒體當中的圖片展示功能,將小雞的圖片和鴨子的圖片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從生活經驗出發,進一步理解“雞”“鴨”這兩個字的意思,提高漢字學習的效果。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當中的實物,來豐富語文課堂中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基于生活經驗,深化對漢字含義的認識,提高教學的效果。
三、應用姓氏教學,提高學生記憶
學生身邊的資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有力工具。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等狀態,因此,教師利用學生生活中的資源來進行教學,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進行學習的積極性。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漢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使用學生的姓氏和名字來進行教學,能夠活躍課堂的氣氛,抓住學生的目光,讓學生意識到漢字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更積極地進行漢字的學習。同時,以姓氏和名字來教學,也可以讓學生將漢字學習的過程中延伸到課下,使學生在念同伴名字的同時,深化對漢字的記憶。
例如,在學習《姓氏歌》這節課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輪流發放班級中學生的作業本,來強化學生對漢字的記憶。在《姓氏歌》這節課中,主要教學的漢字是“張”“王”“吳”“李”等生活當中常見的姓氏,因此,在課堂中,教師先讓學生熟悉這些漢字的讀音和字形,并讓學生從“張”“王”“吳”“李”等姓氏中,思考班級中具有對應姓氏的學生,提高學生進行姓氏漢字學習的主動性。隨后,教師將班級中的作業本收集起來,并讓學生進行輪流發放,使學生在發放作業本的同時,能夠進一步提高對表示姓氏漢字的記憶。
顯而易見,借助學生的姓氏來進行漢字教學,能夠有效拓展學生學習漢字的空間和時間,提高學生對漢字的應用能力,促進學生在不斷地練習中,深化對漢字的記憶。
四、開展合作活動,促進生字認知
多元智能理論是現代教育當中得一個重要理論,其中強調了每一個學生的不同性,認為學生個體的智力是有自己的屬性的,同時,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也不相同,所以,在面對同樣的生字時,學生所呈現出的學習效果也不相同。而合作學習活動是伴隨社會對人才合作能力的要求,進入小學語文課堂之中的,但是,在傳統形式下,教師往往是根據學生的座位分配情況,進行組員的安排,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也會造成合作學習活動應用低效的情況。因此,為了提高識字教學的效果,同時合理地應用合作學習活動,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況,進行組員的有效分配。
例如,在《動物王國開大會》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根據日常的教學經驗,以及學生在課堂中所反應出來的情況,將學生劃分為對“虎”“熊”“通”“準”等漢字認知效果較好、一般和較差的學生等三個等級;隨后,教師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分配,使得每個小組當中既有對“虎”“熊”“通”“準”等漢字認知效果較好的學生,也有對“虎”“熊”“通”“準”等漢字認知效果一般和較差的學生。緊接著,教師讓小組中對《動物王國開大會》這節課漢字認知效果較好的學生,對組內的其他學生進行“虎”“熊”“通”“準”等漢字讀音和含義的指導,促使小組中的成員在相互交流和幫助中,能夠提高對“虎”“熊”“通”“準”等漢字的認知效果,從而實現《動物王國開大會》這節課漢字的有效教學。同時,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共同進行“虎”“熊”“通”“準”等漢字的學習,也能夠突出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體價值,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高效識字教學課堂的構建。
不難看出,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課堂中,教師能夠利用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互幫互助,共同認知漢字內容,從而提高漢字教學的效果。
總而言之,低年級小學語文識字高效課堂的構建,并不是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就可以形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在當前小學語文漢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繼續分析教材當中所安排的漢字內容,結合學生對漢字的認知結構,以及興趣趨向,進行漢字教學策略的創新設計,并應用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進行經驗的積累,從而形成完整地對學生進行漢字教學的體系,逐步實現漢字的高效教學。
參考文獻:
[1]劉志洋.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81-82.
[2]于玲玲.趣味化教學在小學語文識字和閱讀教學中的實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87-88.
[3]王峰.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研究[J].科技資訊,2017,15(36):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