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霞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對初中數學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加強對培養并提高初中生數學綜合技能的重視,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優化自身的教學方法。筆者依據對有效教學的認識,在本文提出了以下三點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具體對策:聯系以往經驗和生活實際靈活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問題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優化運算求解的能力;善于挖掘推理素材使學生動手操作,提高其實際應用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具體對策
由于大部分教師依舊采取死板專制的教學模式,一味地要求學生進行機械地數學題訓練,忽略了初中生的主體體驗和感受,導阻礙了他們數學技能的培養與發展。為了改變上述現狀,教師應該遵循有效教學的先進理念,充分結合初中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原有的數學基礎,努力探索并創新課堂教學的新模式,轉變學生對數學的態度,注重設計豐富的、有效的課堂練習,以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增強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一、聯系以往經驗和生活實際靈活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聯系初中生以往的生活經驗和數學基礎,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在把握當堂課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合理的設計實踐活動,從而降低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之間的陌生程度,有利于引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與質疑。因此,教師必須要聯系學生的實際設計教學實踐活動,讓當堂的教學內容被學生所接受,從而提高課堂上的教學質量,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在教學“圓的對稱性”時,設計以下課堂活動。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嗎?”生一:“美麗的蝴蝶標本。”生二:“京劇的臉譜。”生三:“數字0、3、8。”師:“我們學過的圖形里面有哪些是?”生四:“矩形、菱形……”教師通過聯系學生以往的知識經驗,進一步明確軸對稱圖形的特點,為“圓的對稱性”的學習做好鋪墊。師:“請你們拿出準備好的圓形紙片,自己動手操作,把圓對折后你們會有什么發現?”生五:“完全重合了,所以圓是軸對稱圖形。”……通過上述教學過程,有效地提升了學生探索圓對稱性的興趣。
二、引導學生對問題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優化運算求解的能力
提問是數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課堂任務,有效地提問能夠引起學生充分的思考。在課堂的提問環節,教師不能直接告訴學生問題的重點是什么,更不能告訴學生解題的具體方法,整個課堂要以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和運算求解能力為主。因此,在掌握學生學習起點的情況下,教師要適時地引導學生提取問題中正確的數據信息并進行分析,逐步作出運算最終求出結果,從而優化學生運算求解的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反比例函數的應用”時,設計以下課堂活動。師:“同學們,在這周末學校將要組織大家乘坐客車去滑雪,從學校出發到滑雪場全程約為140千米。(1)客車的速度v與時間t有怎樣的函數關系?(2)原計劃7點出發,10點到,但為了提前一個小時到達,車速應多快?”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學生從中獲取重要的信息,路程是140千米一直不變,根據s=vt公式得出速度和時間成反比例關系,提前一小時到達的車速則根據反比例關系進行運算,最后求出速度,優化了學生的運算求解能力。
三、善于挖掘推理素材使學生動手操作,提高其實際應用能力
數學教師要根據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和興趣愛好選取比較貼近的教學案例和素材,可以增強教學的效果,讓學生面臨自身比較熟悉的事物和數學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推理的熱情,使學生切身感受生活中的數學處處可見。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上的知識進行拓展與延伸,并鼓勵學生努力嘗試從生活中發現推理素材,使學生產生推理的興趣,主動地參與學習。將數學理論知識轉變為實際案例,使學生不斷積累數學生活推理經驗,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的推理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矩形的性質與判定”時,設計如下課堂活動。師:“請每個人拿四根火柴,嘗試將它拼成平行四邊形,適當地轉動火柴,你會有什么發現?”生一:“內角發生著改變。”生二:“對角線也在變化。”教師利用火柴作為教學道具,讓學生進行觀察和推理。師:“當你們轉動火柴致使它的一個內角為直角時,其他三個內角為多少度?”生:“90°。”師:“此時是什么形狀?”生:“矩形。”師:“怎么證明呢?”在學生獨立觀察和思考后,說出證明過程……教師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手腦相結合,通過觀察和歸納得出矩形判定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綜上所述,數學教師應該嚴格遵循有效教學的理念,不斷探索并創新課堂教學的新形式,充分考慮初中生的實際情況、原有的數學經驗和基礎以及對課堂內容的接受程度,適當地運用多種教學資源給學生創設豐富的、生動歡快的學習情境,既能夠豐富學生在課上的學習體驗,也有利于鍛煉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丁焱.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32):128-129.
[2]陳德治.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37):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