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名
摘 要:地區貧困表面上是經濟問題,深追究溯源,根本原因還是文化問題,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是幫扶的核心意義。一方面引導群眾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樹立脫貧價值觀,以脫貧為恥。
關鍵詞:文化扶貧
一、文化缺失對持續性發展的限制
在現有的精準扶貧大背景下,給困難群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脫貧良機。經過之前幾輪的扶貧攻堅,讓大量的困難群眾擺脫貧困,同時也出現了一群“等、靠、要”思想的懶漢。懶漢又分兩種,一種是不愿意努力工作且沒有進取心,滿足受幫扶對象的條件從而接受幫扶;另一種是老人與子女以分家的形式,由老人扮成貧困戶來騙取幫助。“爭當貧困戶”這個名詞反應了扶貧中的副作用。需要反思的是,在各界不斷強調調動和增強幫扶力量時,卻削弱了困難群眾脫貧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使脫貧成果大打折扣。由于過去“大水漫灌式”的幫扶沒有具體的了解每個人和每戶家庭的情況,造成幫扶資源浪費的同時,這種消極的思想也成為 亟需解決的新型扶貧問題。
一部分人脫貧難是因為投機取巧,想做貧困戶來坐享其成;更多的人脫貧難是因為文化貧困和貧困文化的交互作用。貧困文化指在適應環境過程中內化成行為的習慣和思想觀念。困難群眾區域間頻繁的互動并逐漸脫離主流文化,且一代又一代的傳遞下去,從而貧困的文化越來越束縛著困難群眾脫離貧困。在貧困文化的影響下,產生學歷至上論和讀書無用論的兩種極端思想。學歷至上論也伴隨著離農思想,一代又一代的循環往復讓困難群眾向往著通過讀書來走出深山。但他們重視學歷忽視知識,孤立的追求學歷的同時有著過高的經濟回報期待。隨著高等教育越來越大眾化,過低的教育回報率出現“因教致貧”現象,加深了困難群眾的貧困程度。而在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下,困難群眾忽視對自身技能的培養和對后代的教育。九年以教育形同虛設,不想讀書卻要完成義務,造成磨洋工的怪現象,勞民又傷財。文化貧困指缺少文化知識,在做事情上缺少智力支持。由于常年對教育的忽視,教學質量也限制了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文化貧困程度不斷的加深。由于做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他們給下一代的指導也十分有限,造成下一代大多傾向于做與父母同樣的事,產生代際貧困。
二、從群眾自身文化轉變產生脫貧的內生動力
文化扶貧是最根本的幫扶困難群眾實現內源式發展的方式。文化水平的整體提高帶來地區干部更好的引導人民群眾落實國家政策,抓住國家提供的脫貧機會來實現整體的飛躍。文化水平的整體提高為帶來對青少年學習的重視,也就促進了對教師隊伍的建設,更有利于提高教師質量的提高。群眾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為做各種事情提供了智力支持,有利于群眾做好事,做大事。
落后地區基礎教育的建設尤為重要,文化貧困使困難群眾一代又一代重復著長輩走的老路而無力突破。之前一些地區由于教育資源匱乏,不斷的合并學校試圖提高教學質量和對學校進行管理,實際上讓很多孩子因為距離變得更遠和交通費用的產生而放棄學業。所以整合教育資源沒有錯,但需謹慎一些,一方面一定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實地調研,盡可能保證更多的學生的利益。另一方面需要加強教師質量和穩定的教師隊伍。這需要地方政策的支持,給教師提供更好的待遇和重視,如編制,職稱等。教師質量的提高需要不斷的進行定期培訓,應該利用好大學資源,特別是名牌大學的資源,積極與大學建立幫扶關系,讓大學在扶貧中積極發揮作用。與扶貧干部類似,一個大學幫扶一個地區,可以為受幫扶地區學校提供一些多媒體設備,為落后地區老師開設專門的網授課,打造品牌培訓課程。相信品牌培訓課程會吸引很多想要提高自己的年輕老師來落后地區支教。教育事業的飛躍式發展有利于本地區人才的培養,后續教師隊伍本地人的比例將逐漸提高,實現可持續發展。落后地區教師隊伍培養更要注重“一專多能”,在滿足一門教學資格時,提供機會輔修其他學科以滿足落后地區學校的要求。
本地居民總體素質的提高和個人素質的提高是內源式扶貧的關鍵,利用政策吸引人才難以形成長效機制,短期利用外來人才幫助本地區發展,同時不斷的培養本地區人才和提升人口素質有利于地區長期穩定發展。產業發展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拉動力,但由于本地區人口參與程度過低,政府和社會的幫扶都使更多的利益被外來人獲得,本地區只獲得了很小的利潤。同時還會帶來相應的負面影響,如環境的破壞,對本地區文化的沖擊等。所以落后地區群眾要發揮后發優勢,吸取地方發展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在文化,產業,就業能力,環境保護等方面全面發展,建設家鄉。文化上,由于之前地區發展環境閉塞,地方特色文化保留相對完整,可充分挖掘本地區宗祖文化,建立自己的信仰和發展目標。在逐步向外界開放中,面對外界文化的沖擊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又要不忘初心。產業上把地區文化充分與地區特色產品充分融和,讓產品成地區的標簽,增強當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在產業中增加本地區居民的參與度。努力提高本地區居民就業能力,建立電子閱覽室,組織困難群眾聽遠程教學的課程。之所以遠程教學,因為培訓的成本低,在有限的資金里可以有更多的課程選擇,教師的質量也有保證,由大學優秀教師志愿者組成。這就克服了地區培訓老師能力參差不齊,錢花了,群眾受益很少,感覺被糊弄了的情況。企業也可以針對自己的企業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對網絡課程的本地化,應用化做出補充。兩部分培訓共同來提高困難群眾的就業能力,能更積極的參加到本地區的產業中。本地居民參與企業人數多和文化素質的提升,更有利于幫助地方政府監督企業的污染排放。在文化培養中環境保護意識也是其中一部分,通過書本和課堂讓本地居民看到其他地方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忽視環境問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從而節約和合理的使用身邊的自然資源。在素質提升的同時也使身邊的自然資源得到了價值的翻倍。
“等、靠、要”思想的出現說明在幫扶中忽視了困難群眾的主觀性作用,使困難群眾在獲得幫助的同時付出的過少。這既浪費著幫扶資源,又使困難群眾陷入福利陷阱。對于這種現象,需要控制好幫扶力量,切記全盤接手。可在幫扶過程中設立激勵條款,即把幫扶資金分為直接獲得部分和獎勵部分。當困難群眾滿足某個標準就能觸發獎金,不滿足標準只能獲得較少的一部分。激勵條款中主要以文化學習為主,一方面引導困難群眾通過提升就業技能獲得穩定的收入,更好的受到社會的認可;另一方面通過文化學習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脫貧為榮,以爭貧為恥。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