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遠
摘 要:“動靜結合”的詩歌藝術表現手法并不是如眾多讀者所理解的包含有“移動與靜止結合”“有聲與無聲結合”兩重含義,經過對不同文獻的詳細梳理與解讀,確認“動靜結合的”概念的內涵應該是具體專一地指向“移動與靜止”一面。
關鍵詞:動靜結合;表現手法;位移;分貝
一、問題的緣起
什么是動靜結合?百度百科和搜狗百科均提供了完全相同的解讀:
動靜結合道家境界之一,一方面是指道家在練功方式上強調靜功與動功的密切結合,要在練動功時要掌握“動中有靜”,在練靜功時要體會“靜中有動”。動,指形體外部和體內“氣息”(感覺)的運動,前者可視為“外動”,而后者可視為“內動”。靜,指形體與精神的寧靜,前者可視為“外靜”,后者可視為“內靜”。另一方面指文學作品中道家意境的體現手法,“動靜結合”手法是一種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諧統一的手法。
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寫動態或靜態,往往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將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則會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學場景 。
同時百度和搜狗都給出了兩個具體的典型案例:
王維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這樣的例子:“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寫山上一塵不染的松樹,皎潔的月光,以及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斑駁的影子,都給人以明凈清幽的感受——這是通過靜態描寫來突出山中的靜謐。第二句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這是動態描寫,以動襯靜,更反襯出山中的寧靜。
《鳥鳴澗》——王維“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首詩主要寫春山夜靜。花落,月出,鳥鳴,都是動的,作者用的是以動襯靜的手法,收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
第一個案例王維《山居秋暝》一詩主要創作目的是表現深秋山間森林的清幽寧靜空曠,所以作者先描繪了“一輪明月透過高高低低的樹木照進高大茂密樹木”的秋天森林的靜態畫面,為了進一步寫出秋天森林中的空靈曠遠層次豐富,簡單的單一的靜態的畫面顯然是無法滿足這個要求的,于是作者又將“清冽的泉水在山石上叮叮咚咚地流淌”的畫面清晰明確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有聲有形更有流動的形態,與前一句的“明月松間照”互為照應,完美實現作者的創作意圖。
但案例二的表達值得推敲。王維《鳥鳴澗》一詩整體主旨一樣是要通過對山中的人、花、月、夜、鳥等意象的描寫,描寫出一幅清幽淡雅高潔的秋日閑居圖。但接下來百科對動靜結合手法的分析是“花落,月出,鳥鳴,都是動的,作者用的是以動襯靜的手法”。“花落,月出,鳥鳴,都是動的”;的確,“落,出”確實是花兒與月亮的位置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花兒月亮的整體在按照一定的軌跡在運動;但問題是,“鳥鳴”是動的么?“動”在這里是什么意義?是指事物位移的改變,還是指事物所發出分貝大于零?“鳴”在這里明顯是指的山中飛鳥的叫聲響亮清澈,不是指向的飛鳥在時刻處于運動中。那么,飛鳥聲音的響亮清澈能理解成“動靜結合”的“動”嗎?
二、問題的解析
按照百度百科和搜狗百科前文的定義“動靜結合手法是一種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諧統一的手法。”
“動”這里明顯是指的是“動態”的意思。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第311頁關于“動”的詞條有8個,1改變原來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2動作;行動3改變事物原來的位置或樣子4使用;使起作用5觸動(思想感情)6感動7方言,吃,喝;多用于否定8書面語,動不動,常常。現代漢語這八個詞條中,沒有一個詞條的義項是聲音的分貝數值大于零。反而是第一條就旗幟鮮明地表示,改變原來的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那么,“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中的山鳥的“鳴”與這個義項的描述并不吻合,山鳥鳴叫既沒有改變深山的位置,也沒有脫離深山靜止的狀態,山穩穩當當,不管你山鳥叫還是不叫,都不急不躁踏踏實實地站在那里。
我們再來看看古代漢語的解釋,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2014年3月第二版2014年8月第35詞印刷第296頁關于“動”字的解釋有6條,1活動,舉動2行動3震動,感動4動輒,常常5動物6不覺。探究起來,這六條均無法與“動靜結合”中的“動”契合,不過,該詞典在六個義項后緊接著的詞匯解釋中的第一條就是[動靜],行動與靜止,情況,消息。由此可知,此處的“動”就是“行動”的本義,是與“行”的并列成分,是事物位置發生改變的另一個說法。
所以,“動靜結合”的“動”理解成“聲音的不等于零”找不到相關的理論支撐。
那么,為什么我們在具體的詩歌鑒賞與分析的過程中,甚至包括百度百科搜狗百科等權威的工具載體都會不約而同地出現相同的誤讀呢?
筆者認為是“動靜結合”的“靜”字的雙重語意影響了鑒賞者對整個概念的完整理解。“靜”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詞條有4個,1安定不動2沒有聲響3使平靜或安靜4姓。也就是說,“靜”的義項既有“安定不動”的意思又有“沒有聲響”的意思。因此,眾多的鑒賞者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動靜結合”的概念含義也自然包含兩種,一是指動態與靜態的結合,另一個是指有聲與無聲的結合。卻沒有深入細致地去繼續判定“動”的義項并沒有“有聲”的表達。
三、問題的結論
“動靜結合”的“動”只能指事物的位移不能指事物的聲音分貝大于零。搜狗百科百度百科中“動靜結合”詞條中“作者用的是以動襯靜的手法,收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的表達是錯誤的。
四、問題的補充
王維的“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詩句運用的不是“動靜結合”的手法,也自然就不能是“以動襯靜”的手法。對于這兩句詩的表現手法,正確的理解筆者認為應該是“襯托”手法,或者,更具體地說是“以有聲襯無聲”。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六版第311頁
[2]《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3月第二版2014年8月第35詞印刷第296頁
[3]《淺析王維詩中“空”與“靜”的藝術特點》(《科教文匯2010第一期》周彥希)
[4]《淺析王維山水詩的禪意特征》(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四期 祁生貴)
(作者單位:濟南市歷城第一中學高三、一班)